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2020-09-22 樂哉育兒parenting

如果我問:教育孩子和駕駛汽車哪個更難?

很多人都會說:教育孩子。

可是令人震驚的是:教育孩子如此重要和神聖的工作,卻從來不用學習,也不用考試拿合格證,也不需要遵守教育規則,只要能生、會養,永遠不會下崗!

結果是好多父母都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馬路殺手」,孩子本是「奔馳車」,活生生被父母們開成了「手扶拖拉機」。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孩子的此生成敗,就看父母是否在養育過程中專業化。

上周的一次教育培訓課,聽到一位媽媽這樣講:我現在出來學習都得瞞著家裡老人,不是不想讓他們知道,而是不敢讓他們知道。他們崇尚的理念就是,不聽話就打,『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現在孩子跟他們那一代是完全不一樣了。我承認,他們那個年代就是打,打一頓之後立馬變得老老實實,可以「乖」好幾天。但現在的孩子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聽話,懲罰也就越來越不管用。

是啊,每個人都在成長,孩子也一樣。 在職場上:你與上司的觀點不一致,不再像之前那樣忍氣吞聲地順從;在家庭中:女士經濟越來越獨立,不再對丈夫言聽計從;在學校裡:學生有自己的主見,對老師也不再唯命是從……

我們所有的人都在積極地爭取自己的權利。孩子也希望得到尊嚴和平等對待。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再用老一套的懲罰方式管教孩子,帶來的後果就不再是順從,而是報復、憤恨,叛逆或退縮。

此外,還有另一類的家庭。他們奉孩子為全家人的『心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重心全在這個娃身上,他們以愛之名為孩子付出了太多,孩子無需付出任何努力,長久之下孩子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施教者們認為:愛孩子就應該保護好他的方方面面,不能受任何挫折,因此,他們對孩子進行了全方位的保護,剝奪了孩子很多試錯和成長機會。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對自己沒信心,因此便通過一系列不當行為來找尋自己的價值。這些不當行為,就是我們所說的「叛逆」的行為。

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我們,只要我們犯錯,就意味著懲罰,懲罰就是要挨揍。很多父母普遍認為的「只有挨揍才能讓孩子吸取教訓」這一理論永久不衰。但是,懲罰真的讓我們吸取教訓了嗎?並沒有,我們的心思反而沒有放在事情本身上,而是放在如何逃避懲罰上面,或者會因為這些嚴厲的懲罰,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情緒,認為自己就是壞孩子。還有一些孩子,他們甚至會想辦法報復:等我以後長大了,我也要這麼對你……

當我們靜下心來想想:通過指責,批評、打罵等方式讓孩子吸取教訓, 他們真的能從中得到學習嗎?回到自己身上,在我們自己做得比較出色的時候或者這個行為得以延續的時候,一定是我們被認同,被接受。同理,孩子也是一樣的。

養育子女的過程中,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做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麼。只有了解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才能幫助我們真正地解決問題。

彼此以一種尊重、平等、不吼不叫的方式合理解決問題。

所以,家庭教育是根,想讓孩子枝繁葉茂,就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給他充足的養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願你在育兒道路上如順水推舟!

相關焦點

  • 關於孩子哭鬧背後的需求,家長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
    嗨大家好我是潘宇軒的媽媽齊知予,這期咱們通過兒童行為心理學來給各位父母解答關於兒童行為心理背後的行為動機。這裡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成年人相比會更加的簡單,從而行為心理也是不一樣的,這裡我們要從孩子的行為動機背後找到隱藏的心理是什麼,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不了解處理孩子的四大行為動機,快點進來
    阿德勒認為,孩子和成人也是一樣的,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的一切行為背後都有它的目的,當孩子記住了我們這些耳熟能詳的形形色色的這些不當行為來傳達自己需求的時候,如果我們家長立刻把我們的注意力轉向孩子,那麼不管你是說去說教也好,拉去懲罰他也心甘情願。
  • 《動機心理學》如何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提高3個需求增加幸福感
    因此我們去學習了解別人成功的方法,去模仿成功者,還是沒能成功,總感覺生活不如意,沒有辦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更別提什麼幸福感 。根本原因是我們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表象,並不了解成功背後的本質,也就是成功者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
  • 分析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
    2.憤怒或反抗,如陌生人靠的太近,孩子認為自己可能會受到侵犯的時候,也可能會咬人。3.引起注意力,通過咬人引起成年人的注意,誰叫你平時不關心他,一咬人全家都圍上來了呢!4.表達力量,例如與較大的孩子相處的時候,就會用這招!「你瞧,我咬你一口你就知道我厲害了」「你別想欺負我,我可以咬人!!
  • 孩子變粗心,父母不了解背後心理動機,多少嘮叨提醒都沒用
    其實孩子變粗心也是一個有時間周期的過程,並不是突然一下就變粗心了,如果孩子經常反覆出現粗心的現象,那一定是背後有心理因素,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看清粗心背後的心理動機,不要直接給孩子貼上粗心的標籤。 孩子粗心的心理動機偶爾一次的粗心,家長完全可以不用管,但是反覆出現的粗心,家長們一定就要放在心上了,家長面對孩子粗心的誤區以及正確的解決方式。粗心有幾個心理動機,大致可以分為認知方面和非認知方面,家長們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屬於哪種情況。
  • 黃仕明:每個負面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正面動機 | 第三期
    這些行為真的會給孩子的未來造成「嚴重」的影響嗎?也許這些都是我們給自己強加的「負面催眠」,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引發了我們情緒的爆發。本期我們繼續向「正向催眠」大師黃仕明老師請教,面對宅在家的孩子作息混亂、不愛做作業、東西亂扔亂放、總是大喊大叫地找你這類負面行為和情緒,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 看到隱藏在問題行為背後的良好動機(591)
    1,三步驟解決孩子衝突小a是一個家庭離異、缺乏母愛的孩子。他也是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很頭痛的孩子。在學校經常無端的辱罵、攻擊、毆打同學。是很多人眼裡的問題孩子。有一次有一些同學來投訴,說小a和一個同學又吵了一架,甚至還把對方給打了。這個時候。我沒有用以前的管教模式。我決定關注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
  • 孩子無理取鬧,任性,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幫你贏得孩子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孩子是缺乏歸屬感呢?阿德勒心理學指出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晰的意識,因此常常出現錯誤行為。其實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認識上。如果我們能理解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那麼我們消除孩子不良行為動機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一種積極的方法。
  • 對比研究:中美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
    近日,全球著名的市場情報研究機構Newzoo發布了《遊戲動機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數據取自於中國和美國兩個全球頂級遊戲市場,重點研究了付費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其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馬斯洛提到:在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時,也要考慮到判斷者的性格因素。他會依照已被自己普遍化了的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從中選擇出某些動機,並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這個動機。馬斯洛通過大量的觀察與研究發現,人們往往都會做出後一種選擇,即選擇悲觀動機。
  • 孩子每個行為背後都會有其目的,家長你了解嗎?
    孩子每個行為背後都會有其目的,家長你了解嗎?自己上了一天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上小學的兒子卻不讓人省心,看不到他寫作業,滿屋子裡亂跑,擺弄玩具不亦樂乎。 好好跟他說,他根本聽不進;只有大聲訓斥,才會安靜兩分鐘,然後又故態復萌。好不容易讓他坐下來寫作業,磨磨蹭蹭,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半個小時寫不了一行字。
  • 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真實訴求
    好的教育一定是順應發展規律的,我們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在溝通方式上要注意,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要一出現問題就立馬否定孩子。如果你覺得你的教育很累,一定是教育方式上出現了問題。孩子會藐視或抗拒父母,並繼續不可接受的行為,或者會暫時停止行為,然後則變本加厲。有些孩子在權力鬥爭中,會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卻在背後做出違背父母要求的行為,即所謂的「反抗式的順從」。而在面對爭取權力的孩子時,成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氣,不要使自己也捲入權力鬥爭中。使用權威來壓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對權力的印象,深信權力很有價值,也更增加了爭取權力的渴望。
  • 行為意圖之獨立動機
    一個兩歲的孩子,如果自己會用勺子吃飯,說明這個孩子渴望實現生活獨立,這是一種單純的生活動機心理。如果一個成年人還不能夠獨立養活自己,是一個「啃老族」,這不僅僅說明他生活獨立不能實現,而且可以推斷他的經濟、思想的獨立也是無法實現的,也就是說他不是一個能夠獨立的人。
  • 營銷策略:找出真正背後的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
    編者:現象很多,但現象背後的原因才是很多根本新的解決問題之道。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看到的很多問題都是表象,解決問題的方案也都是在解決表象的問題。如何來盤根究底,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才是我們未來真正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真正可以把握未來,解決問題之道。
  • 最好的親子關係:解決問題的家長和習得規則的孩子
    終於闖關成功,孩子順利出生,然而,問題並沒有結束,熬夜餵奶的疲憊、孩子生病的焦慮、孩子磕磕絆絆的擔心、隔代養育觀念的衝突等等,這才是養育孩子真實的日常,而不是朋友圈那個可愛、愛笑、乖巧的孩子狀態。認識到現狀,了解我們的「已知條件」,問題是源源不斷的,不要做無謂的抱怨,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做一名解決問題的家長。
  • 辯證看待,真正了解孩子的「行為」
    並且,因為這件事,愛迪生還被他的父親痛打了一頓,因為他的父親認為,這孩子太調皮了,只有打一頓才能長記性,才會聽話,也才不會給自己惹麻煩。除了愛迪生的母親以外,沒有人知道愛迪生為什麼這樣做。她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是沒有惡意的,只是方式方法出了問題,她並不認同丈夫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樣會讓孩子失去探索一切事物的興趣。
  •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從溝通中,諮詢師了解到原來小肖的父母是做生意的,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每天都很早就出去了,晚上又很晚才回到家,回到家之後有時是很累了,有時是看電視,有時孩子都休息了,根本沒有時間溝通(可能也不知道怎麼溝通),有時孩子找他們說話也是說不了幾句就不耐煩的就打斷了。所以諮詢師就告訴小肖的父母,你們要把孩子當成你們生意中的重要客戶,像對待客戶那樣去對待孩子,去維護好這個重要的「客戶」。
  • 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目的是為了什麼?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四
    Part.1前三周我們已經了解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三個目的:尋求關注、尋求權力和尋求報復那麼,怎麼判斷孩子的一種行為背後是不是缺乏自信、自暴自棄呢?到現在為止,關於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目的就介紹得差不多啦,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育兒實踐,分析一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看看這些正面管教的方法是否能真的幫助到孩子。
  • 一個人所有行為的背後,都有「自私自利」的動機嗎?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其實人類做出道德行為,其實有點多餘,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偽善。但這個論證其實並不完美,因為道德通常需求自我犧牲,而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自我犧牲,因此當一些道德行為和自利的行為相符合的時候,人類是可以做出道德行為的,至少按照上面的論證是這樣的。比如,假設你答應幫忙照看一天鄰居的狗,那你現在就有道德責任去那麼做。但假設照看這隻狗很有意思,是你最喜歡做的事之一,那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和自利似乎是吻合的。
  • 行為後面動機有哪些?藉助心理知識覺察自我
    2、動機的概念。內涵:「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動力。」由內部環境條件的內驅力和外部環境條件的誘因引起。外延:按照需要性質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前者由生理需要引發,又叫驅力或者內驅力,後者由社會文化需要產生,如交往、成就、權力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