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孕到孩子出生,我聽到最確切的形容說是像在層層闖關,每個階段都會遇到問題。但是問題也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讓人慌亂不知所措。
終於闖關成功,孩子順利出生,然而,問題並沒有結束,熬夜餵奶的疲憊、孩子生病的焦慮、孩子磕磕絆絆的擔心、隔代養育觀念的衝突等等,這才是養育孩子真實的日常,而不是朋友圈那個可愛、愛笑、乖巧的孩子狀態。
認識到現狀,了解我們的「已知條件」,問題是源源不斷的,不要做無謂的抱怨,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做一名解決問題的家長。
今天閨蜜發來微信,說孩子「消停時間」不超過5天,今天幼兒園老師說孩子眼睛疼,確實距離上次肚子疼沒幾天,我回復到,這就是媽媽的工作,啥也別說了,上幼兒園給孩子解決問題吧。
我家今天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在奶奶房間摔東西,孩子1歲兩個月,已經開始是明白一些事情了,仔細觀察,他小小年紀也會「看人下菜碟」,在爸爸媽媽面前不會摔東西,因為這會受到懲罰。而在爺爺奶奶面前則不一樣,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而且不會受到懲罰。
爺爺奶奶覺得雖然這不太好,但是小孩這麼小說他也不聽啊,小孩子哪有那麼懂事。
我覺得首先這是住在樓裡,摔東西會影響別人;其次,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行為,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仍的;最後,通過我們的觀察,這麼大的孩子已經來時有明白事情的能力了,不能覺得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歸功於孩子「聰明」,孩子犯錯的時候覺得孩子還小,還不懂事。
孩子出現各種狀況很正常,但是不解決問題就是不正常的。
我努力在要求自己做一個解決問題的家長,時刻保持清醒和耐心。每一次出現問題,保持清醒,區分情緒合和理性,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是對未知的探索還是對已知的明知故犯。區別是後者需要對孩子作出懲戒,相同的是,我們需要把周圍的世界耐心地一一介紹給孩子認識,並明確標準,引導孩子行動,不斷地重複,不斷地明確標準、引導行動,直到孩子養成習慣。
家長就只是在不停地在幫孩子解決問題?當然不是,當每一次引導成功之後,孩子可愛的笑臉,每一次小小成長之後的滿足是對家長最好的回饋。
慶幸自己還算比較有耐心,在無數次引導之後,孩子懂得了不去觸碰剛呈上來的飯菜,知道燙;懂得把小小的垃圾扔進垃圾桶;有需要在表達不出來的時候用手指指一下等等,看著孩子的一點點成長,對家長來說是最欣慰的。
遇到問題不可怕,因為我是解決問題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