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研究:中美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

2020-12-16 騰訊網

近日,全球著名的市場情報研究機構Newzoo發布了《遊戲動機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數據取自於中國和美國兩個全球頂級遊戲市場,重點研究了付費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美國玩家的逃避主義,中國玩家的競技思維

研究顯示,在目前中美兩個市場,遊戲玩家的遊戲意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48%的美國遊戲玩家和34%的中國遊戲玩家,在近一年中體驗過的遊戲數量,比過去三年的總和還要多。這說明了兩點:一是遊戲已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二是如今市場上的遊戲內容比過去更有吸引力,更多樣化。

但是,中美遊戲玩家參與遊戲的初衷,有一定的差異。如下圖所示,競技性、探索性和策略性強的遊戲內容比較符合中國玩家的口味。

美國玩家的遊戲行為動機Top5:

逃避現實生活(48%)、消磨時間(47%)、通關遊戲(28%)、遊戲易上手(27%)、探索劇情(26%)

中國玩家的遊戲行為動機Top5:

消磨時間(37%)、通關遊戲(36%)、探索劇情(35%)、自我挑戰(32%)、社交(27%)

可以看到,逃避現實是美國遊戲玩家的主要動因,佔比高達48%;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有47%的美國玩家和37的中國玩家表示,玩遊戲只是為了消磨時間。

男性玩家和女性玩家參與遊戲的動機差別不大,在中國市場尤為明顯。當然,市場上存在一些有特殊針對性的遊戲產品。

Newzoo 之前發布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核心玩家群體是深度遊戲玩家,這部分玩家佔據了中國遊戲玩家總數的23%。而美國的核心玩家群體則是休閒類玩家。

觀看遊戲內容的目標差異

美國遊戲玩家觀看遊戲視頻或遊戲直播,主要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遊戲技能。相比之下,中國的遊戲玩家更願意欣賞高水平的遊戲操作,同時去了解市場上的熱門遊戲和新遊信息。

美國玩家——觀看遊戲內容目的Top5:

向對方取經(34%)、尋求攻略(33%)、欣賞高水平操作(33%)、了解遊戲資訊(32%)、消遣(32%)

中國玩家——觀看遊戲內容目的Top5:

欣賞高水平操作(58%)、了解遊戲資訊(46%)、向對方取經(35%)、追隨主播(30%)、聽取他人建議(27%)

如上圖所示,中美兩國的遊戲玩家之間也存在一些交集。比如,34%的美國玩家和35%的中國玩家,會通過觀看專業的遊戲內容來學習。

相關焦點

  • 調查報告揭中美玩家差異:中國玩家喜歡廝殺與收集
    從今年年初開始,遊戲分析調研公司Quantic Foundry和亞洲市場調研公司Niko Partners聯合組織了一系列問卷調查項目,其中有一項調查對中國地區玩家的遊戲動機模式進行了調查,並與美國地區玩家進行了對比,結果充分展示了中美文化差異下的玩家動機不同之處。
  • 報告:玩家遊戲動機調查發現的七大特點
    對於開發者們而言,了解玩家遊戲的動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遊戲功能和玩法設計,也可以更容易進行用戶定位。在最近發布的《玩家動機簡介》裡,QuanticFoundry不同的玩家十二種動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分析,並在其博客中總結了對2.5萬名玩家調查得到了七個結論:
  • 《動機心理學》如何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提高3個需求增加幸福感
    根本原因是我們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表象,並不了解成功背後的本質,也就是成功者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我們根本無法模仿。與其模仿,不如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這本《動機心理學》主要告訴我們動機科學的起源,動機科學在不斷發展,人類動機是由生物性動機和心理性動機驅動,只有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理解動機的重要性,了解心理需求,最終付出行動,實現目標,提升幸福感 。
  • 教育遊戲中玩家的積極情緒誘發策略研究
    發現電子遊戲玩家多體驗到積極情緒,也伴隨著發洩消極情緒的傾向,使用訪談法分析了影響玩家情緒的誘因。最終從挑戰難度調控法、遊戲元素設計、教育遊戲的特殊性等三方面提出教育遊戲如何誘發玩家積極情緒,提升教育遊戲玩家體驗的方法。[關鍵詞] 電子遊戲; 教育遊戲; 積極情緒; 策略  玩家經常使用「好玩」「有趣」「爽」等詞來描述一款遊戲,而這些詞背後則是遊戲誘發的情緒狀態。
  • 「為了部落」: 多人在線遊戲玩家的結盟合作行為研究
    Duncheneaut、Yee、Nickell與Moore(2007)以魔獸世界中的社群為研究對象,發現六個基於玩家合作行為的主要因素決定了社群的成長:角色類別的平衡性、社群的大小、人物級別的差異性、子群的數目、遊戲時間和社交頻率。可見,遊戲合作機制如果越能使得社群內部產生合理的差異性,便越能促進遊戲內社會互動的形成,而一旦在遊戲機制設置中玩家可以單獨完成任務,他們的社群感就會減少。
  • 從玩家視角看:遊戲會產生哪些「社交成本」以及克服的動機是什麼?
    所以,了解玩家們在遊戲中的「社交成本」和願意將之克服的動機是有其意義的,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玩家在絕大多數以PVP為主的競技類遊戲中所產生的社交行為都屬於此類,這種社交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極度依附於遊戲場景」且社交內容缺乏延展,玩家在脫離對應場景之後大多會選擇將社交行為終止。
  • 關於孩子哭鬧背後的需求,家長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
    嗨大家好我是潘宇軒的媽媽齊知予,這期咱們通過兒童行為心理學來給各位父母解答關於兒童行為心理背後的行為動機。這裡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成年人相比會更加的簡單,從而行為心理也是不一樣的,這裡我們要從孩子的行為動機背後找到隱藏的心理是什麼,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
  •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情感體驗與動機行為有所不同
    近期已有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雙相障礙患者難以將情感體驗轉化為付出努力的行為,也難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目標導向的行為動機。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僅限於對某一個診斷組的患者採用自我報告的方法進行測量,缺乏與其他精神障礙患者之間的比較。目前尚不清楚情緒-行為的分離與不同精神障礙患者臨床症狀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
  • Science: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區分同一行為背後的不同動機
    2016年3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在人社會行為中,人的目標導向行為是由個人動機所驅使的,但往往兩種完全不同的動機,最後完全有可能導致同一行為。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人純粹的心理或動機,然而現代的經濟學家往往完全不關心這些問題。最近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的Grit Hein和來自日本、韓國的科研人員一起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捕捉到了大腦中功能結構框架變化等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精確地確定在同一行為表面背後存在的不同動機。
  • Summary|體育公益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體育公益的火熱引發了公眾對體育公益的背後動機的好奇。對此,本研究通過訪談的方式首次嘗試探討體育公益行為的動機機制,其研究結果將有助於體育公益的管理者更為科學地規劃體育公益賽事並取得更佳的公益效果。
  • 一個人所有行為的背後,都有「自私自利」的動機嗎?
    在人性的本性問題上,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過精彩的論述,在大衛·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中說到:「問一個人為什麼鍛鍊,他會回答,因為他希望保持健康。如果你再問,為什麼想要健康,他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生病太痛苦了。如果你再進一步追問,想要一個原因,為什麼不喜歡痛苦,他就再沒法給出任何回答了。
  • 青少年非電子遊戲玩家的族群特徵
    青少年群體在中國當下網路遊戲用戶群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同時處於社會化歷程和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因而成為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傳播學視角下進行網路遊戲效果研究的重要切入口。本研究所界定的青少年是指12到18周歲的在校學生。在本文中,我們將著眼於青少年群體中作為少數派存在的「非電子遊戲玩家」,探尋他們的群體特徵與背後的學校、家庭因素。
  • 如何讓免費遊戲有更多的用戶留存 部落衝突玩家動機分析
    在大多數情況中,你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去獲取玩家,而根據你的市場營銷策略,你可以通過用戶獲取,授權,明星代言或傳統的媒體宣傳方式去獲取用戶。而不管你採取何種方式,幾乎沒有一個玩家是你免費獲取的,所以你應該想辦法留住玩家的注意,這對於遊戲的成功至關重要。 所以你該如何完善遊戲的用戶留存呢?對於我們來說,答案來自每個玩家的動機。
  • 看到隱藏在問題行為背後的良好動機(591)
    我決定關注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我採用了三個步驟,第1個步驟是看見孩子的感受。我過去蹲在兩個孩子的身邊,我看著他們的眼睛,我對他們說,你們一定都感到十分憤怒。非常委屈對嗎?2,孩子衝突背後的需求動力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孩子打鬧背後還有一個更深的動力,就是孩子在尋求社交,尋求愛和認同。比如說小a這個同學,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用言語去攻擊別人,其實他是想獲取更多的關注和認同。當他在家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時候,他希望從其他同學的身上獲得當,當然他是用錯了方式,用了別人不能接受的方式,用攻擊別人作為切入點。
  • 中美兒童網站比較研究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發布的《2009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統計,截至2009年12月,我國未成年網民數已達7917萬人,佔我國總網民數3.84億人的20.6%。網絡已成為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重要媒介之一。
  • 中美同性婚姻法律背景對比研究
    中美同性婚姻法律背景對比研究袁翠清(山西大同大學 政法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摘 要:我國同性戀者有3900萬~5200萬人,80%的同性戀者被迫與非同性戀者結婚。有1600萬到2500萬「同妻」,多數「同妻」知道丈夫是同性戀後,仍會因為愛情、社會輿論等原因維持婚姻。美國50個州都允許同性戀者註冊登記,對同性婚姻經歷了從排擠到接受的過程。
  • 分析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
    2.分析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消除模仿的可能性,幫助孩子學會表達。3.堅定的表明立場,發現孩子咬人,立場要鮮明,引導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行為不當,並示範給孩子看應該怎麼做。4.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學會和適應,學會正確表達自己情緒和掌握社會交往的方法的確是需要時間,一般需要好幾周時間
  • 網絡直播運作模式和參與者動機研究
    本文運用紮根理論的方法,對網絡主播、主播經紀人等直播行業工作人員共28人進行了訪談,著力探究網絡直播行業的運營模式和主播的動機及行為。研究發現,主播在網絡直播過程中能夠通過重塑自我實現自身價值、在互動交流和共同參與中構建自我認同、通過關係與身份認同獲取心理歸屬。
  • 加拿大約克大學研究證實 遊戲與暴力行為無關
    來自加拿大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的一項研究表明:沒有證據支持視頻暴力遊戲會讓玩家更暴力的行為出現的情況。這項研究的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有超過3000名志願者參與測試。以往的概念中,玩家玩一些暴力遊戲可能會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增加暴力行為的可能性。然而約克大學的實驗數據表明,沒有證據支持暴力遊戲和暴力行為之間有聯繫。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12)—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正面動機
    偷盜,這是行為;偷盜是為了填飽肚子,這是目的;填飽肚子之後可以生存下去,這是動機;生存下去,人才能感到安全和滿足,這是深層需要。我們都看到了外在的表面行為,往往容易忽略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深層需要。我們或許不能接受表面的負面行為,因為行為會帶來負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