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運作模式和參與者動機研究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近年來,網絡直播作為新興的信息傳播模式,獲得了迅猛發展。由網絡直播所引發的相關經濟、社會問題也受到關注。本文運用紮根理論的方法,對網絡主播、主播經紀人等直播行業工作人員共28人進行了訪談,著力探究網絡直播行業的運營模式和主播的動機及行為。研究發現,主播在網絡直播過程中能夠通過重塑自我實現自身價值、在互動交流和共同參與中構建自我認同、通過關係與身份認同獲取心理歸屬。

關鍵詞:網絡直播;運作模式;參與者動機;社交媒體;紮根理論

一、引言

近兩年,網絡直播行業在中國是處於「風口」上的產業,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絡直播軟體進行直播以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回饋,人們稱這樣的人為「網絡主播」。從2016年開始,中國進入「全民直播」時代[1]。截止2017年12月,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22億,較2016年增長22.6%。其中,遊戲直播用戶規模達到2.24億,較上年年底增加7756萬,佔網民總體的29.0%,真人秀直播用戶達到2.2億,較上年底增加7522萬,佔網民總體的28.5%。網絡娛樂應用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年增長率最高,達到22.6%,其中遊戲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3.1%,真人秀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1.9%[2]。

網絡直播是基於網絡流媒體技術,在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上使用有線或無線聯網進行信息傳遞,通過電腦網頁和客戶端等,將現場信息以文字、語音、圖像、視頻、彈幕等多媒體形式展現出來的傳播方式[3]。流媒體技術的發展,賦予大眾開展實時直播和在直播中互動的能力,使用戶從內容接受者轉變為內容生產者[4]。網絡直播內容豐富,包括生活、娛樂、遊戲、會議等。在中國網絡直播主要分為兩種,即「表演性質的網絡直播」和「實錄性質的網絡直播」。「表演性質的網絡直播」的常見類型包括娛樂/秀場直播、遊戲直播。「實錄性質的網絡直播」主要包括企業直播、演唱會直播、戶外直播、會議直播、教學直播等[5]。

網絡直播門檻較低、內容多元,且主播與觀眾互動性強,隨著用戶群體逐步擴大,網絡直播已成為重要的社會交往、內容傳播和內容消費方式,對社會生活、娛樂和經濟等領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6]。例如在第6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中,歐萊雅在美拍直播明星的臺前幕後,創下311萬的總觀看數、1.636億總點讚數、72萬總評論數。但是與此同時,網絡直播也存在內容低俗、惡性競爭、虛假詐騙等問題[7],嚴重威脅著網絡直播行業的存在和發展。

目前,對於直播行業的研究已經有一定的進展,研究主要包括網絡直播的特徵[8]、發展狀況[9]、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以及網絡直播營銷優勢等方面[10][11]。但是,目前直播行業的運營模式較為模糊,主播的直播方式、參與直播的原因以及觀眾使用直播社交軟體的原因等問題還有待研究。基於此,我們採用紮根理論的方法,針對直播行業相關人員進行調查研究,旨在分析直播行業運作模式、主播開展直播和觀眾觀看直播的動機。

二、文獻綜述

社交媒體涵蓋了在線工具和網站的使用,允許用戶之間交流信息、觀點和興趣[12]。通過對社交媒體的研究,人們發現社交媒體具有接觸不同地區消費者的優勢[13],有利於商業市場的擴大[14]。產品能夠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很好的推廣和展示,通過吸引社群媒體上的消費者參與[15],獲得商品的良好口碑和實現品牌效應[16]。因此,企業正越來越多地將自己的營銷花費使用在社交媒體項目上。

社交媒體營銷是利用社會化網絡、在線社區、博客、百科或者其他網際網路協作平臺媒體進行營銷、銷售、公共關係和客戶服務維護開拓的一種方式[17]。傳統網絡營銷是相對靜態的單向宣傳,而社交媒體的營銷是相對動態的與客戶的雙向互動,兩者最大區別在於能否得到消費者的信息反饋[18]。社交媒體使得企業能夠用最少的資源獲取消費者的實時反饋,並因此來提供個性化、實時創新的產品和服務[19]。普遍常見並擁有龐大活躍人群的社交媒體營銷工具主要有QQ、微信、貼吧、論壇、微博、博客等。社交媒體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戶互動及用戶創造內容,這是社會化商務的關鍵[20]。

互動作為社交媒體的一大特點,在網絡直播領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網絡直播是流媒體技術的高級應用,藉助專用系統和寬帶網絡,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觀看同現場觀眾完全相同的實時場景[21]。網絡直播採用多媒體播放技術和雙向互動的在線交流形式,直接而強烈的視聽刺激強化了互動反饋的效果,使得網絡直播具有直觀及時、融入度高的優勢[22]。網絡直播藉助社會化媒體營銷具有內容多樣新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的特點[23]。基於以上理論,我們針對網絡主播群體使用直播社交產品過程中的行為與背後的心理動機等問題開展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即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地引導出紮根的理論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24][25]。課題組通過網上搜索QQ群的方式,加入全國性質的網絡主播交流群,在群內添加部分主播為好友,對這部分主播進行線上訪談。除此以外,通過高中、大學同學聯繫到他們認識的網絡主播進行訪談。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網絡直播行業,在數據收集過程中還選擇一些直播行業的工作人員作為本文的訪談對象,例如主播公會人員(主要負責招聘主播)、主播經紀人(主要負責培訓主播)。由於他們的工作性質,對於這類人員的訪談能使研究結果更加客觀真實。除此以外,我們還選擇一些熱衷於觀看網絡直播的觀眾(平均每天觀看不同類型的網絡直播不低於三小時)進行訪談。

訪談採用半結構訪談的方式。首先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例如「請問你是做什麼類型的直播?」「把直播當做自己的主業還是副業?」「為什麼要做主播?」「在直播行業做了幾年了?」「自己一般直播的內容是什麼樣的?」「主播需要具備怎樣的技能?你覺得做主播最難的是什麼?或者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是如何進入直播行業的?直播行業的門檻高嗎?成為主播需要哪些要求?」等等。課題組採用線上聊天的方式進行訪談,每位訪談者的訪談時間大約在40-90分鐘。

訪談結束後,課題組將訪談記錄整理成文檔留存,隨後對訪談內容進行編碼。前期採用開放式編碼和備忘錄寫作的方法分析訪談數據。編碼過程產生了大量的關鍵詞,例如:「互動」「自我價值」「自戀心理」等。課題組成員用開放的心態去理解訪談數據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各個備忘錄所屬的類別[26]。隨著訪談人數的增加,課題組對訪談數據進行了更多的分析和對比後發現,一些編碼的類別開始聚合。例如:被訪者問題回答的內容大多與「關注感」「無聊」「歸屬感」有關,於是課題組將這些類別的編碼合併成為更高等級的類別「參與動機」。在這個階段,課題組轉開放性編碼為選擇性編碼,使用這些關鍵詞來指導理論抽樣的過程[27]。接著對訪談問題進行修改完善,並且增加部分更為深入與專業的問題[28],例如:「你對自己未來的直播工作有沒有規劃?」「你覺得你賺的錢和你的投入成正比嗎?」「對於自己的粉絲有沒有什麼期望?」

最終,當達到了數據飽和點,從訪談記錄中不再能夠提煉出新的關鍵詞時[29],課題組採用理論編碼和理論分類對備忘錄和關鍵詞進行分類,將訪談數據按照紮根理論進行編排[28][30],停止數據收集。

此次研究共聯繫到33名訪談對象,有5人拒絕接受訪談,實際訪談人數為28人。其中,3名觀看網絡直播的觀眾,5名直播平臺公會人員,1名主播經紀人,1名傳媒公司老闆(公司主要業務為招募與培訓主播),18名網絡主播。訪談對象中共有11名女性,年齡主要在19-25歲,來自中國的不同地區,包括江蘇、廣州、廣西、福建、安徽、甘肅、山西、新疆、北京、遼寧、黑龍江、深圳。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商業動機下的網絡文學寫作
    核心閱讀   不同於誕生之初的理想情懷和革命抱負,網絡文學發展到今天,商業資本的訴求和運作更為凸顯。它所攜帶的變異因子,已難以再用傳統的文學尺度去評判。      一種文學樣態,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發展成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龐然大物。
  • 遠程同步直播課堂學生參與研究
    關鍵詞:遠程同步直播課堂;教學點學生;學生參與;模型我國城鄉教育差距拉大,農村學校存在著低期望、優質資源不足和教育服務難以滿足學生需求等問題。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衍生出多種基於網絡技術的教學方式。其中,遠程同步直播課堂的建設是重要方式之一。
  • 微博使用習慣與自我意識及動機的相關性研究
    虛擬的社交網絡空間中的使用習慣,是否與個人對自己性格的認知有一定的關係?揭示性格與微博這一媒介使用的關係,這是本文想要探索的主要問題。 同時,對微博這一「社交網絡」的定位,來源於習慣用法和文獻,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其「社交」用途進行一番研究。
  • Summary|體育公益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公益類體育賽事就是典型的「自主公益」類籌款活動,公益慈善機構利用體育的感召力/影響力和參與者的社交網絡影響力來實現籌集善款的目的。 本文主要探討公益類體育賽事的參與者其募款行為背後的動機機制。
  • 一種新的網紅經濟運作模式——MCN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一種多頻道網絡的產品形態,是一種新的網紅經濟運作模式。模式解說MCN模式源於國外成熟的網紅經濟運作,其本質是一個多頻道網絡的產品形態,將PGC(專業內容生產)內容聯合起來,在資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從而最終實現商業的穩定變現。在資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從而最終實現商業的穩定變現。
  • 審判實務 | 網路遊戲直播的法律問題研究
    網路遊戲直播的法律問題研究廣州智慧財產權法院課題組(一)網路遊戲直播的模式和各主體的法律關係網路遊戲直播的主體應如何承擔法律責任,依直播組織者與直播主播間合作模式的不同而不同。2.網路遊戲直播平臺與網路遊戲主播籤訂勞動合同在這種模式下,網路遊戲主播實際上是網路遊戲直播平臺的員工,相應的侵權責任依法應由網路遊戲直播平臺承擔。
  • 網絡大電影的類型模式研究
    來源:《視聽》2019年第9期 摘要:近幾年,網絡大電影的出現和發展是中國電影市場中的新現象,當下對於網絡大電影的概念和特徵主要是通過視頻平臺的傳播渠道了解。本文嘗試從典型案例入手,以點及面地剖析網絡大電影的內容與傳播受眾,有助於人們認識這種網際網路思維下的電影化創作及其模式。
  • 一對一網絡視頻直播平臺贏利模式探析
    如此之大的用戶規模,促使各大新媒體用戶平臺紛紛開通直播業務,目前國內提供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的平臺超過3家,有平臺市值逾30億美元。本文試從贏利模式的角度對網絡直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和探討。網絡直播贏利模式1 .
  • 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協同教學模式與應用案例研究——網絡學習空間內涵與學校教育發展研究之八
    在此基礎上,對國內外協同教學模式和相關案例進行分析,結合網絡學習空間的特點,形成了包括幫帶協同教學模式、虛擬班級協同教學模式和智能導師協同教學模式等三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協同教學模式,並對相應的典型案例進行了描述與分析。
  • 「譯文分享」人類行為模式改變的研究論證
    人類行為模式的改變為什麼這麼困難,怎樣才能更好的改變行為模式。前言我們對「改變、變化」這一詞並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臨時有事會取消之前約定好的聚會或者重新規劃商務會議的時間。既然改變對於我們來說這麼容易,那麼為什麼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或者運動模式卻這麼難呢?
  • 傳銷A級老總「揭謊」:資本運作並非國家項目而是分錢模式
    中新網防城港9月17日電 (林芳羽)8名A級傳銷「老總」面對法庭審判時當庭認罪認罰,承認「資本運作」並非國家項目,而是一種分錢模式。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人民法院最終以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判處前述8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六個月至五年不等刑期,並處二萬元至二十萬元不等罰金。
  • 網絡風行「技能交換」 參與者多為白領高校學生
    以物換物「升級版」  網絡風行「技能交換」  這是一名網友欲用調酒、炒股、攝影等交換舞蹈、日語技能發出的帖子:  「男,26歲,在上海一所調酒學校學了調酒課程;去年買的股票賺了一倍了,有機會我會讓你參考參考;我以前在影樓做過攝影師,拍人像和靜物。
  • 對比研究:中美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
    近日,全球著名的市場情報研究機構Newzoo發布了《遊戲動機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數據取自於中國和美國兩個全球頂級遊戲市場,重點研究了付費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 運用智慧雲黨課網絡直播拓寬初心大講堂學習模式
    蘭州晚報訊近日,西固區先鋒路街道黨工委、西固融媒體中心、先鋒路街道幸福社區和東苑社區聯合舉辦「學黨史知黨情強黨性」專題黨課進基層「七個一」主題活動之「初心大講堂」。甘肅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研究中心主任陳鈺業教授為轄區黨員、少數民族代表、轄區單位代表授課。
  • 直播電商下半場,蘑菇街精細化運作成破局關鍵
    對他們來說,直播是一種內容工具,來補充電商生態,價值在於提高轉化率,將存量用戶的購買力進一步釋放。 三大電商平臺中直播最成熟的是淘寶直播。淘寶直播主要可以分成兩部分:商家自播和頭部主播。2019年,淘寶直播中來自商家和達人直播的交易額佔比大概在3:7,馬太效應明顯,新主播和中腰部主播想成長極其困難,大部分店鋪直播流量堪憂的現狀可能會長期存在。
  • 文職面試 報考動機_2020雲南軍隊人才網
    求職動機測評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一)對自己的性格、態度有良好的評價;   (二)興趣與崗位情況匹配;   (三)成就動機與崗位情況匹配(認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實現,服務他人的需要,得到鍛鍊等);   (四)認同組織文化。
  • 希望好轉的15個動機和不想好轉的9個理由
    最近,在《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這項研究調查了抑鬱症患者對於抑鬱症的內心想法,展現了他們想要康復的15個動機和9個不想好轉的理由。大多數參與者是通過谷歌的在線廣告招募的,他們被要求參加一項關於抑鬱症的在線調查。參與者需要年滿18歲、患有抑鬱症、會上網以及有良好的英語水平。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總人數為232人,平均年齡為34歲,其中75%為女性,25%為男性。
  • 學術觀點 | 通過Q方法追蹤中國大學生多語學習動機演變的歷時研究
    他們的多語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又會如何變化? 為了解答以上問題,我們設計和展開了以下研究。研究設計:我們研究的參與者為15名自願參加西班牙語項目的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的母語為中文,二外為英語,三外為西班牙語。
  • 學而時習之丨屏幕前的直播,燈光下的秀場
    作為對秀場直播行業進行過田野調查、民族志研究的一線研究者,四位學者非常重視這次溝通交流的機會,也希望能通過雲端讀書會的平臺,分享自己在研究中收穫的一手材料與感悟心得。首先,主持人董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主播是一種怎樣的工作,我們該怎樣理解主播?
  • 直播打賞模式項下法律問題實務分析研究
    即時交互性等特質受到公眾的追捧,網絡直播行業得以迅猛發展,並逐漸形成了以「遊戲直播」、「秀場直播」、「電商直播」為主的網絡直播模式。但伴隨著網絡直播行業迅速增量的同時,網絡直播行業中也充斥著諸多問題,在實踐中引發了大量糾紛。因在直播平臺充值打賞引發的糾紛系其中最為常見的糾紛之一。鑑於此,筆者現就直播打賞模式項下涉及的法律問題作以下法律分析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