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德哲學》這本書,我們來聊一個有趣的話題: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為什麼會發展出無私的道德感?
在人性的本性問題上,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過精彩的論述,在大衛·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中說到:
「問一個人為什麼鍛鍊,他會回答,因為他希望保持健康。如果你再問,為什麼想要健康,他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生病太痛苦了。如果你再進一步追問,想要一個原因,為什麼不喜歡痛苦,他就再沒法給出任何回答了。這是終極的終點,再也無法被轉到別的任何事物上。」
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我們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關於人的自私自利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心理利己主義」,也就是追求滿足自己的私利,目的是讓自己過得更好,心理利己主義來說,自私自利是一種人性的本能,換句話說,人性就是自私自利的。
另外一種稱之為「倫理利己主義」,這種觀點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的,認為追求自利是正確的,人類有權力甚至有義務不顧他人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這在道德是上被允許的。
但如果追求自私自利是人的天然本性,那麼其實道德似乎不應該存在,因為如果你別無選擇,只能追求自利,那還怎麼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畢竟,道德時常需要真正的自我犧牲。
關於人類無法做出道德行為的論證:
前提1:人類的天性是註定只會追求自利的前提2:道德通常需要自我犧牲結論:人無法做出道德的行為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其實人類做出道德行為,其實有點多餘,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偽善。但這個論證其實並不完美,因為道德通常需求自我犧牲,而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自我犧牲,因此當一些道德行為和自利的行為相符合的時候,人類是可以做出道德行為的,至少按照上面的論證是這樣的。
比如,假設你答應幫忙照看一天鄰居的狗,那你現在就有道德責任去那麼做。但假設照看這隻狗很有意思,是你最喜歡做的事之一,那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和自利似乎是吻合的。因此,出於自利的行為可以與道德兼容,雖然也可能發生衝突,比如,可能你還答應照顧鄰居的貓,而你覺得這很麻煩。
但上面的論證其實更有問題的是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人類的行為都是比如出於自利」嗎?換句話說,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自私自利的嗎?關於這個結論,其實哲學上有很多的爭論,但是對於「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觀點,其實很難駁斥,至少比我們想像的要難。
比如你待人誠懇、對人謙遜,背後有希望別人也這麼對你,或者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動機;比如你無私幫助同事解決問題,或者幫忙他成長,背後有希望同事能感激你,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提供幫助的動機;甚至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比如捐贈金錢和物資給慈善機構,他們背後也可能存在,從捐贈中獲得好的名譽,或者讓自己更有滿足感的動機。總之,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在所有的行為的背後,都可以找到「自利」的動機。
對於「自利」觀點的支持,進化生物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自私的基因」理論,這是進化物理學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這個理論指出,過去關於自利的理論都太粗糙了,自私的其實不是人類,而是我們的基因。我們犧牲自己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是這有可能更好地延續我們的基因。自私的基因理論很有說服力,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父母對於子女的無私。和自私基因理論相關的有一個「親緣利他主義」的理論,說的是,親緣利他理論認為,你自私的基因會讓你無私地對那些與你有親緣關係的人。你和這些人的親緣關係越緊,你就越無私,而親緣關係遠,無私就會少一點。
和自私基因相對的,還有兩種進化理論,一種是「互惠利他論」;一種是「群體選擇理論」,也就是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不僅僅在個體層面有效,在群體層面也是有效的,但是要獲得群體的競爭力,群裡的無私的人越多,競爭力就越大,關於這個理論,有一本書《利他主義》就詳細論述了「群體選擇」是如何讓利他的基因保留下來的。
好了,上面我們討論的心理利己主義,接下來,我們繼續討論第二種利己理論「倫理利己主義」。
這種觀點認為,追求自利從道德角度是正確的,沒有什麼不對。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有一句著名的話,他說「我們能吃上晚餐,指望的不是肉販子、釀酒師或麵包師悲天憫人,而是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注。」。
亞當斯密說,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受自利驅動,但是最終雙方都能獲得最大的好處。一位荷蘭裔英國思想家伯納德·曼德維爾說:「私人的惡行」帶來了「公共的美德」。
倫理利己主義還有幾種理論,但是這些理論都是非常反直覺的,因為道德和自利我們直覺是看是對立的,而倫理利己主要並非僅僅是某種便宜的道德屏風,而是反應了一個深刻的人生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而且有責任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好一些,從這角度來看,自利至少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尊重和負責。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我們講了「自利」和「道德」的關係,一方面自利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我們很難避免,這是心理利己主義,而還有一種對自利的辯護是「倫理利己主義」,說的是利己其實和道德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比如市場經濟裡面,每個人的自私自利,最終成就了整體的進步。
所以,利己和道德雖然直覺是是對立的,但是在某些方面其實是可以共存的,它並非道德的敵人。但是這還不足以說明,利己可以發展出道德,那道德是如何產生的呢?有一種理論稱之為「社會契約理論」,他們認為,道德應該是一種折中協議,這個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