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所有行為的背後,都有「自私自利」的動機嗎?

2020-12-11 劉小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德哲學》這本書,我們來聊一個有趣的話題: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為什麼會發展出無私的道德感?

在人性的本性問題上,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過精彩的論述,在大衛·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中說到:

「問一個人為什麼鍛鍊,他會回答,因為他希望保持健康。如果你再問,為什麼想要健康,他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生病太痛苦了。如果你再進一步追問,想要一個原因,為什麼不喜歡痛苦,他就再沒法給出任何回答了。這是終極的終點,再也無法被轉到別的任何事物上。」

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我們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關於人的自私自利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心理利己主義」,也就是追求滿足自己的私利,目的是讓自己過得更好,心理利己主義來說,自私自利是一種人性的本能,換句話說,人性就是自私自利的。

另外一種稱之為「倫理利己主義」,這種觀點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的,認為追求自利是正確的,人類有權力甚至有義務不顧他人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這在道德是上被允許的。

但如果追求自私自利是人的天然本性,那麼其實道德似乎不應該存在,因為如果你別無選擇,只能追求自利,那還怎麼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畢竟,道德時常需要真正的自我犧牲。

關於人類無法做出道德行為的論證:

前提1:人類的天性是註定只會追求自利的前提2:道德通常需要自我犧牲結論:人無法做出道德的行為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其實人類做出道德行為,其實有點多餘,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偽善。但這個論證其實並不完美,因為道德通常需求自我犧牲,而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自我犧牲,因此當一些道德行為和自利的行為相符合的時候,人類是可以做出道德行為的,至少按照上面的論證是這樣的。

比如,假設你答應幫忙照看一天鄰居的狗,那你現在就有道德責任去那麼做。但假設照看這隻狗很有意思,是你最喜歡做的事之一,那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和自利似乎是吻合的。因此,出於自利的行為可以與道德兼容,雖然也可能發生衝突,比如,可能你還答應照顧鄰居的貓,而你覺得這很麻煩。

但上面的論證其實更有問題的是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人類的行為都是比如出於自利」嗎?換句話說,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自私自利的嗎?關於這個結論,其實哲學上有很多的爭論,但是對於「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觀點,其實很難駁斥,至少比我們想像的要難。

比如你待人誠懇、對人謙遜,背後有希望別人也這麼對你,或者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動機;比如你無私幫助同事解決問題,或者幫忙他成長,背後有希望同事能感激你,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提供幫助的動機;甚至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比如捐贈金錢和物資給慈善機構,他們背後也可能存在,從捐贈中獲得好的名譽,或者讓自己更有滿足感的動機。總之,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在所有的行為的背後,都可以找到「自利」的動機。

對於「自利」觀點的支持,進化生物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自私的基因」理論,這是進化物理學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這個理論指出,過去關於自利的理論都太粗糙了,自私的其實不是人類,而是我們的基因。我們犧牲自己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是這有可能更好地延續我們的基因。自私的基因理論很有說服力,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父母對於子女的無私。和自私基因理論相關的有一個「親緣利他主義」的理論,說的是,親緣利他理論認為,你自私的基因會讓你無私地對那些與你有親緣關係的人。你和這些人的親緣關係越緊,你就越無私,而親緣關係遠,無私就會少一點。

和自私基因相對的,還有兩種進化理論,一種是「互惠利他論」;一種是「群體選擇理論」,也就是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不僅僅在個體層面有效,在群體層面也是有效的,但是要獲得群體的競爭力,群裡的無私的人越多,競爭力就越大,關於這個理論,有一本書《利他主義》就詳細論述了「群體選擇」是如何讓利他的基因保留下來的。

好了,上面我們討論的心理利己主義,接下來,我們繼續討論第二種利己理論「倫理利己主義」。

這種觀點認為,追求自利從道德角度是正確的,沒有什麼不對。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有一句著名的話,他說「我們能吃上晚餐,指望的不是肉販子、釀酒師或麵包師悲天憫人,而是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注。」。

亞當斯密說,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受自利驅動,但是最終雙方都能獲得最大的好處。一位荷蘭裔英國思想家伯納德·曼德維爾說:「私人的惡行」帶來了「公共的美德」。

倫理利己主義還有幾種理論,但是這些理論都是非常反直覺的,因為道德和自利我們直覺是看是對立的,而倫理利己主要並非僅僅是某種便宜的道德屏風,而是反應了一個深刻的人生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而且有責任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好一些,從這角度來看,自利至少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尊重和負責。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我們講了「自利」和「道德」的關係,一方面自利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我們很難避免,這是心理利己主義,而還有一種對自利的辯護是「倫理利己主義」,說的是利己其實和道德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比如市場經濟裡面,每個人的自私自利,最終成就了整體的進步。

所以,利己和道德雖然直覺是是對立的,但是在某些方面其實是可以共存的,它並非道德的敵人。但是這還不足以說明,利己可以發展出道德,那道德是如何產生的呢?有一種理論稱之為「社會契約理論」,他們認為,道德應該是一種折中協議,這個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分享,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12)—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正面動機
    你覺得,小偷值得同情嗎?有的學員認為,小偷是不值得同情的。無論境況有多艱難,都不應該採取偷盜的方式。既然做出了偷盜的事情,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監獄裡面好好改造。 有的學員覺得無關乎同情與否,認為這本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人間有大愛,小偷道歉,承諾不再偷,店主大度原諒就可以大事化了。
  • 黃仕明:每個負面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正面動機 | 第三期
    ,如果孩子作息混亂,以後身體就會很差;如果孩子不做作業,以後估計連高中都考不上;如果孩子不收拾自己的東西,以後他的生活也會是一團糟;然而,孩子真的會因為這些行為,變成我們想像中「可怕」的樣子嗎?這些行為真的會給孩子的未來造成「嚴重」的影響嗎?也許這些都是我們給自己強加的「負面催眠」,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引發了我們情緒的爆發。本期我們繼續向「正向催眠」大師黃仕明老師請教,面對宅在家的孩子作息混亂、不愛做作業、東西亂扔亂放、總是大喊大叫地找你這類負面行為和情緒,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 Science: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區分同一行為背後的不同動機
    2016年3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在人社會行為中,人的目標導向行為是由個人動機所驅使的,但往往兩種完全不同的動機,最後完全有可能導致同一行為。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人純粹的心理或動機,然而現代的經濟學家往往完全不關心這些問題。最近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的Grit Hein和來自日本、韓國的科研人員一起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捕捉到了大腦中功能結構框架變化等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精確地確定在同一行為表面背後存在的不同動機。
  • 關於孩子哭鬧背後的需求,家長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
    嗨大家好我是潘宇軒的媽媽齊知予,這期咱們通過兒童行為心理學來給各位父母解答關於兒童行為心理背後的行為動機。可能上一秒孩子還是哈哈大笑,還沒有過幾分鐘又是各種哭鬧;有的時候也會為了和孩子爭奪玩具大打出手,又有時候可能會一個人躲在小小的角落裡自言自語,不知道在說什麼,等等。
  • 看到隱藏在問題行為背後的良好動機(591)
    他也是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很頭痛的孩子。在學校經常無端的辱罵、攻擊、毆打同學。是很多人眼裡的問題孩子。有一次有一些同學來投訴,說小a和一個同學又吵了一架,甚至還把對方給打了。這個時候。我沒有用以前的管教模式。我決定關注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我採用了三個步驟,第1個步驟是看見孩子的感受。
  • 《動機心理學》如何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提高3個需求增加幸福感
    根本原因是我們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表象,並不了解成功背後的本質,也就是成功者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我們根本無法模仿。與其模仿,不如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這本《動機心理學》主要告訴我們動機科學的起源,動機科學在不斷發展,人類動機是由生物性動機和心理性動機驅動,只有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理解動機的重要性,了解心理需求,最終付出行動,實現目標,提升幸福感 。
  •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在職場上:你與上司的觀點不一致,不再像之前那樣忍氣吞聲地順從;在家庭中:女士經濟越來越獨立,不再對丈夫言聽計從;在學校裡:學生有自己的主見,對老師也不再唯命是從……我們所有的人都在積極地爭取自己的權利。孩子也希望得到尊嚴和平等對待。
  • 對比研究:中美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
    近日,全球著名的市場情報研究機構Newzoo發布了《遊戲動機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數據取自於中國和美國兩個全球頂級遊戲市場,重點研究了付費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 最重要的就是區分內在的「動機」和外在的「行為」
    大多數人只是觀察有限而膚淺的表面和行為,且以此為滿足。可是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精華在於「動機」,在於知道「做什麼」背後的「為什麼」。如此,我們才能學習如何更成功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內心生活,學習怎樣改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在後面,我在每章的最後歸納總結了每種性格色彩的行為,以便您能最終溯本歸原.回到每個性格色彩的「動機」。
  • 行為意圖之獨立動機
    比如嬰兒會說「我要」、「給我」、「我自己來」;再大一點的時候,他會不喜歡父母攙扶,喜歡獨立行走;喜歡自己動手吃飯,不要父母餵食……這些都表明了他的獨立動機已經形成。獨立動機是伴隨著一個人的不斷成長而逐漸健全。而這種獨立的心理動機,不僅僅是人類所獨有的。在自然界,任何一種動物,都具有獨立性。
  • 分析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
    3.引起注意力,通過咬人引起成年人的注意,誰叫你平時不關心他,一咬人全家都圍上來了呢!4.表達力量,例如與較大的孩子相處的時候,就會用這招!「你瞧,我咬你一口你就知道我厲害了」「你別想欺負我,我可以咬人!!5.出牙不適,寶寶在出牙期間因為牙根痒痒,需要磨牙。也會咬人。
  • Summary|體育公益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體育公益的火熱引發了公眾對體育公益的背後動機的好奇。對此,本研究通過訪談的方式首次嘗試探討體育公益行為的動機機制,其研究結果將有助於體育公益的管理者更為科學地規劃體育公益賽事並取得更佳的公益效果。
  • 人的慾壑難填正常嗎?行為後面動機有哪些?藉助心理知識覺察自我
    內涵:「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欲求者,欲望和要求也。外延:按照需要產生角度,分作「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前者又稱為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涉及生存和繁衍,後者又稱為獲得性需要,是人特有的,涉及社會要求如求知、成就、交往等。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不了解處理孩子的四大行為動機,快點進來
    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可以說是現代育兒學基本理念的這個鼻祖, 20世紀初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之父Alfred Adle,獨創了叫做個體心理學派,阿德勒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目標所激發的,而不是潛意識或者是泛性論,也就是說人的每個行為,他都是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且能獲得相應的回報。
  •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其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馬斯洛提到:在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時,也要考慮到判斷者的性格因素。他會依照已被自己普遍化了的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從中選擇出某些動機,並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這個動機。馬斯洛通過大量的觀察與研究發現,人們往往都會做出後一種選擇,即選擇悲觀動機。
  • 人都是自私的嗎?——關於「心理利己主義」的倫理批判
    另一方面,從小「人間有真情」的情感薰陶使我們都一種道德浪漫主義傾向,我們不願意相信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跡背後有什麼自私的動機,至少這是反直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需要那麼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臆想,我們更願意相信人世間的真善美,我們希望依靠滿滿的正能量來對抗人世間的骯髒與醜陋。
  • 有這五種行為的人,都是不值得深交的人,你遇到過嗎
    文|齁神在職場你想知道有哪幾種人知道深交嗎?其實你只要通過以下五種行為,就可以很好的判斷出一個人知不知道深交了。那就不妨來看一下你有沒有遇到過有這五種行為的人吧:一、開玩笑認真---會影響雙方的情緒一旦雙方的情緒受到了影響,就會讓兩個人的交往變得崎嶇不平。本身開玩笑,就是緩和人際關係的一種方式,而有的人對開玩笑表示很認真的話,就說明這個人的心眼比較小,指不定在今後的交往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所以還是不深交的好!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這位老人通過獎勵的方式,反而減弱了孩子們玩鬧的動機。今天我們講的書《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將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是愛德華·L.自主行事時,人們完全願意做他們所做的事情,並且帶著興趣和決心沉浸在做事的過程中,其行為源於他們真正的自我感覺。孩子寫作業也是這樣,如果受到父母的控制,責罵,便會產生兩種狀態,一種是順從,另外一種是反抗。這兩種狀態都不會讓孩子把心思都用在學習上,反而對學習愈加的厭惡。
  • 揭秘男子行為背後的「疑似動機」
    人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其實都是有動機和目的,只是有時由於隱藏過深,這種動機或目的不易被外人覺察。起挖人實施某種行為的內心起因或思想活動,才能明白人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正所謂:沒有平白無故的愛,也沒有平白無故的恨。
  • 《管理學理論》:理解員工行為與動機(行為管理理論)
    視頻字幕行為管理理論的制定是為了滿足員工行為和動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