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90分鐘,又一臺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的直腸癌根治手術順利完成。」2020年12月30日凌晨5點30分,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中心手術室,熊德海主任在連續完成7臺高難度手術後,起身離開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主操作臺。當助手告知「這是第500例機器人手術」時,在場的所有醫護人員,頓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全國機器人手術量排行中名列前茅
自2019年6月開展第一臺機器人手術以來,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腸道外科樹立「以微創引領技術、以微笑改善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把達文西機器人的臨床應用不斷推向普適化、常規化。在全國醫院達文西機器人手術量月排行榜上,腸道外科一直榜上有名併名列前茅。
談到機器人結直腸癌手術用時,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熊德海主任團隊早已越過學習曲線,實現了平均用時80-120分鐘,個別手術的最短用時僅70分鐘,比傳統腹腔鏡用時的接近或縮短,是短時間內完成目前這個手術量的根本保證。截至2020年12月30日,剛好完成500臺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不僅成為了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機器人手術的「排頭兵」,在全國同類醫院也遙遙領先。
多年以來,「領軍人物」熊德海帶領團隊勇於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探索新技術,先後開展了超低位直腸癌極限保肛(ISR)技術、經肛直腸全繫膜切除手術(TaTME)、經自然腔道消化道腫瘤取標本手術(NOSES)、腹腔鏡疝修補術、單孔腹腔鏡技術等國內領先外科手術,引領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外科技術向高精尖和智能化方向邁進。
熊德海是「技術牛人」,也是「科普達人」。提到達文西機器人手術,老百姓常常認為「是機器人在做手術」。熊德海告訴記者,所謂的達文西機器人是「達文西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的簡稱,是將太空遙控機器手臂技術轉化為臨床應用的一套外科手術輔助工具,其任何動作都依賴於外科專家的實時指令與精準操作!真正實施手術的還是醫生。與傳統腹腔鏡相比,操作更精細,切除更精準,具有損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勢,因此,主刀醫生的傳統手術積澱、操作中的技術含量、玩轉高科技的信心、堅持下去的毅力和心理耐力等綜合因素至關重要。
醫療技術進步,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據了解,全國目前有近200臺達文西機器人,而真正將機器人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的醫院和學科還不多。「這或許與醫院的重視度、醫生的認識度、患者的接受度及社會的普及度有關。」熊德海說,人類已進入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風口,每個人都應主動擁抱高科技,享受高質量發展帶來的高品質生活。
「那次開刀不僅在我腹部留下一道長長的疤痕,也在我心裡留下永久傷痛。」提起去年的一次手術,雲陽市民吳先生就後悔不已。原來,他罹患結腸腫瘤,輾轉多家醫院醫治,因為術後再度出現腹痛又轉到三峽醫院腸道外科住院。吳先生說:「當時就是為了少花錢才選擇開刀,結果呢?現在綜合起來的費用大大超過了原先的估計!要是早知道有如此先進的機器人手術,就算一次多花點錢,也比如今留下這併發症的病根強得多!」
在目前的外科手術類型中,根據患者病情和意願,可分為傳統開刀、普通腹腔鏡、智能化腹腔鏡(機器人)三種,一次性手術費用大約按35%的比例呈梯級增長。但傳統手術因創傷大、術中輸血多、術後疼痛、切口感染率高、術後吻合口漏發生率高、恢復時間長等問題,不少患者或需第二次、第三次住院治療,後期費用的增加與時間的浪費,往往得不償失。
據介紹,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腸道外科自2019年開展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以來,術中醫護人員減少1-2個,吻合口漏發生率下降2.4%,血漿用量下降30%,輸血量下降10%,平均住院日縮短3天。「機器人手術減少患者後期治療費用,節約寶貴的醫療資源,降低醫護人員勞動力成本,實現了多贏局面,是目前性價比較高的手術方式。」熊德海說,粗劣落後、低價低質的治療,與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格格不入,隨著機器人的普及,高效、精細、安全的智能醫療新時代已經到來。
熊德海最後表示,結直腸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獲得及時、規範和科學的治療。只要早檢早診早治,利用好高科技,本區域內的患者在家門口同樣能享受到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擁有更健康美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