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媽寶男」?先講一個小例子,同事曾向我們抱怨,她的公婆明明有自己的房子,收入也很不錯,可是卻從來不回自己家,總是來自己家賴著不走,每天老公進門第一件事不是喊老婆,而是喊媽,然後就見婆婆拿著炒勺從廚房跑出來,看著兒子放下包,換上拖鞋,然後問他累不累,跟老公簡單交流幾下才會回廚房做飯,這種場景讓同事非常不適應,可是旁邊的公公跟個沒事人一樣,照樣看報紙喝茶水,由此可見這種現象簡直太常見了。
有一次同事回家,看到公公在廚房忙活,再看客廳,老公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頭竟然枕在婆婆的腿上,母子倆親暱地交談著,婆婆時不時還摸摸老公的臉,這一幕讓同事再也受不了了,直接黑著臉回了臥室,這算什麼事啊,夫妻倆在客廳看電視,從來沒有依偎在一起過,兩個人坐的距離中間都能再坐下一個人,而這個人通常是婆婆,老公餵她吃一口水果,婆婆看到了就會也張開嘴,老公就為兩個女人服務,這種日子讓同事感到厭倦,跟老公沒有私人空間,在心理上,老公好像也更依戀媽媽,對她這個老婆好像可有可無。
我在火車上還見過一個媽寶男,一個小姑娘估計是放假回家,拖著一個特別大的行李箱,路過的工作人員讓他把行李箱放到貨架上去,這個小姑娘為難了,旁邊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壯漢,這個小姑娘就想讓他幫忙,這個男人卻不直接回答,扭頭衝著旁邊一個阿姨說話,「媽,我能幫她吧把箱子舉上去嗎?」,這個阿姨發話了,「這個箱子多沉啊,累著我兒子可怎麼辦,你可別虎啊,看周圍這麼多人呢,還是請別人幫忙吧」,旁邊一個小個子男人直接看不下去了,站起來脫下鞋踩著座位把箱子舉上去了,周圍人都竊竊發笑,這麼大個男人,白瞎這這麼大個子了。
現在大家知道什麼的媽寶男了吧?這在應為裡有個很好聽的名字,「mama's boy」,就是跟媽媽有著不健康的依戀關係,一般的媽媽能夠在情感上包容兒子,但也會看到孩子的獨立和堅強。而媽寶男,對媽媽有一種超乎任何關係的依戀和依賴,他們有痴戀型母子情結,媽媽對兒子也是這樣一種感情,這種感情甚至超過了夫妻關係,媽媽的眼裡只有兒子,兒子的眼裡只有媽媽,如果兒子結婚後,還是這樣的相處方式,往往讓兒媳婦大呼受不了,天長日久也會生出怨恨。
媽寶男的形成只跟媽媽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不過這跟整個家庭環境更有關係,在媽寶男的家庭關係中,一般媽媽都是處於最強勢的位置,所以她的控制欲望比較強烈,而爸爸和兒子,往往都處於弱勢地位,是被指揮和照顧的一方,時間久了,爸爸在家庭中毫無存在感,兒子的眼中也只有媽媽,什麼都聽媽媽的,而媽媽也很享受兒子對她的依戀,所以在這種「媽媽強勢,爸爸弱勢」的家庭環境中,爸爸媽媽的性格組合決定了兒子是不是「媽寶男」。
為什么爸爸弱勢(性格軟弱)會更容易養出「媽寶男」?
費洛伊德指出,孩子對媽媽天生有依戀情結存在,男孩子在3-5歲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過程中,爸爸強有力地加入到孩子的教育和相處中,將會對孩子的性格有一個強大的扭轉作用,但是如果爸爸太過軟弱或者在家庭中處於弱勢地位,男孩將不會對爸爸產生崇拜和模仿的行為,他的注意力還是在媽媽身上,性格上也會偏向於女性化多一些,從心理上也會更加認同女權主義,這種現象更能加重孩子的戀母情結,他的性格也不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改變,也就是人格上不會有一個發展,不會對男性的角色定位有一個清晰的界限,這就是媽寶男心理上都很不成熟,凡事都需要媽媽做主的原因。
爸爸對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男孩,爸爸必須參與到男孩的教育和陪伴中去,用自己的性格魅力來影響孩子,切斷不正常的母子依戀關係,讓母子關係能夠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所以說,男孩是不是「媽寶男」:
看他爸
看他爸
看他爸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媽媽也要注意,在家庭中不要過於強勢,該讓老公表現的時候就讓他發揮,這對兒子的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的爸爸只顧著照顧女兒,忽略了男孩的培養,這一點也同樣不可取。有女兒的媽媽也要注意,女兒選擇老公的時候,還要看看親家公是個什麼性格的人,不然女兒嫁過去,媽寶男的老公會給女兒的婚姻帶來很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