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最悲哀的是什麼?是生孩子時看清身邊的男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媽寶男。有一個網友分享自己在醫院生孩子時和老公的聊天記錄,內心萬念俱灰……
看完上面的聊天記錄,是不是氣得想一腳將這個媽寶男踹飛?
老婆在醫院生孩子,自己忙著加班嶽父嶽母在醫院陪著就算了,還一口一聲「我媽我媽」的傳御旨。
「不準打無痛,我媽說這些亂七八糟的對孩子不好。」
「太好了,還好不是女的。你跟你爸媽說可以回去了,我媽過去照顧你。」
「我媽問你奶水多不多,不多的話要讓醫生給你開個奶,疼就點疼點,反正你生孩子都那麼疼了,不怕再疼那麼會。」
這哪是個有獨立思想的成年人啊?這完全就是媽媽的傳聲筒,還傳得一字不落。絲毫沒覺得媽媽的觀念有問題,絲毫不修飾媽媽重男輕女的思想,絲毫不顧及妻子的心情和感受。
不準打無痛對孩子不好。就不顧大人死活了?
還好不是女的,如果是女的就不是自己的孫?就不來照顧讓親家母照顧嗎?
開個奶不怕再疼會。這哪有把媳婦當人看,分明是當牲口啊!
女人嫁給這樣的男人,註定了一輩子不會幸福。這種媽寶男,什麼都要問媽媽,聽媽媽的話已經成為了習慣,沒有一絲主見,再加上一個事事做主、三觀不正的婆婆,簡直就是活在人間煉獄啊。
和媽寶男結婚的女人,看似是嫁給了一個男人,其實也註定嫁給了這個男人的媽媽。生活完全被駕馭和操縱,精神也被控制。這樣的婚姻是痛苦的、壓抑的、失望的。
心理學研究,媽寶男是從小很聽媽媽的話的人,媽媽指東不敢往西,決定控制他的一切,久而久之,形成了缺乏主見、不自信、不主動的個性。凡事詢問媽媽、依賴媽媽、讓媽媽做決定,覺得只有媽媽的安排才是合理的、正確的、幸福的。
媽寶男在中國似乎普遍存在,聽媽媽的話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實際的心理成因是什麼呢?
第一,媽寶男大多生活在單親或者是夫妻關係冷漠的家庭。在這種家庭裡,母親對兒子控制欲非常強,將兒子當成戀人,在生活中總是想著和兒子談戀愛。
大家記得《媽媽是超人》這部綜藝片麼?不少網友看完之後質疑董潔和兒子頂頂的相處模式,和潘粵明離婚後的董潔成了單親母親,她說每天會和兒子親吻100下,嘴對嘴的那種。如果兒子和她一起吃飯不聽話,董潔就會撒嬌,用「生氣、哭」的方式讓兒子乖乖吃飯,兒子要一邊哄她一邊說「爸爸愛你」。
董潔和兒子頂頂
很多母親並沒有學會真正地愛兒子,情感上過於依賴兒子,對兒子有佔有欲,小小年紀的兒子被推上「男人」的位置,不再是單純的小孩,承擔著母親的情感需求,內心沉重。心理學上稱之為「被吞沒」的創傷,這種男孩成年後恐懼真正的親密關係,會對其它女人冷漠封閉。
第二,母親過分溺愛或者控制兒子。對兒子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過度付出。哪怕兒子成年了,也當他是嬰兒般照顧,比如沒有邊界感給他洗內衣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都替他做決定。
「你還小,不懂」,「聽媽媽的沒錯」,這種家庭養出來的兒子心理沒「斷奶」,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男人。
第三,父愛缺失。父親如果沒有參與到孩子的童年生活,對於男生的心理影響會很大,他們對於性別會缺乏界限感,人格氣質中「女子氣概」指數偏高,長期跟媽媽或者跟姐妹相處,甚至比女生更女生。
歸根到底,媽寶男的心理成因是由於夫妻感情不和、父愛缺乏、母親的性格過於強勢造成的,是原生家庭下的產物。現實生活中,媽寶男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才能慢慢作出改變。
那麼,怎樣教育兒子,才不會讓他成為媽寶男呢?這應該是每個家庭,每對父母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首先,重視婚姻。父母把自己的日子過順了,把自己的事業做好了,對兒子少一些「關注」,多一些「放養」,營造和睦溫情的家庭氛圍,是培養男子漢的關鍵。
第二, 爸爸的陪伴很關鍵。爸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缺位,孩子從3、4歲開始便有了性別分化,男孩子會有自我意識「我是男孩子」,爸爸陪伴洗澡、上洗手間,是性別教育最好的契機。在男孩十歲左右,進入青春期前期,爸爸要做好男性的榜樣和示範,陪孩子運動,鼓勵孩子嘗試,教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讓孩子學會用理性的思維思考和分析問題。
第三, 做個「懶」媽媽。中國的媽媽通病就是太勤快溫柔賢惠,在兒子面前,不妨「懶」一點,才是一個智慧的母親,才是把男孩養成男子漢的關鍵。
「媽媽不會,你來幫媽媽吧。」「你真能幹,你是媽媽的驕傲」,多鼓勵兒子,讓他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給他時間試錯和成長,在兒子面前適當「無能」,才能激發出男孩子的力量感、自信心和責任心。
龍應臺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所以說,一對擁有健康關係的母子,雙方相處的時間一定是隨著兒子長大而逐漸減少的,母子互相關心,彼此安心,又互不幹擾牽絆。
媽寶男比渣男還可怕,現在的社會大家談起媽寶男都避之不及。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媽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