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很多車型都採用對開式車門或後開式車門,時至近期僅勞斯萊斯堅持此一家族設計,並且和飛行女神等重要元素同列為勞斯萊斯七大設計靈魂!不過對開車門或後開車門並非勞斯萊斯的專利,因此許多概念車都採用對開車門滿足視覺系,停產的MiniClubman、寶馬i3、馬自達RX8以及還在生產的福特Ranger職人版等量產車型也都使用這樣的設計,但是為何多數車廠放棄?這要從SuicideDoor自殺門說起。
對開或後開式車門有許多優點,如乘客或駕駛上下車很便利,尤其對於身材高大的人來說,後開車門讓足部移動空間更自由不受阻礙,勞斯萊斯進一步將對開車門的開啟角度提升至接近90度垂直,再加上電動開啟與關閉功能,讓乘客上下車更為便利,整體來看不但美觀、霸氣、獨樹一格,便利性更是車主津津樂道之事,畢竟八、九成買家都坐後座最清楚。
但自殺門又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後開式車門流行的年代,安全帶使用觀念欠佳(沃爾沃三點式安全帶還未發明),防止乘客滾出車外的唯一保障就是車門,至於乘客怎會滾出車外?
當然不只是睡著,還有車輛高速行駛的顛簸問題,以及最容易發生的過彎甩出去,畢竟早期的道路質量、車輛穩定性都不能和近期的車型相比。當然不只是後開車門有危險性,前開車門在高速過彎時,如因乘客擠壓導致車門自動開啟,同樣會出現空中飛人的悲劇,只是後開式車門發生的機率更高原因何在。
首先早期車輛的車門支撐結構就是一片薄薄軟軟的鈑金,沒有近期粗壯紮實的硼鋼防撞梁,也沒有高剛性鋼材或是結構力學設計,可以想像早期的車門就是脆弱、容易變形,加上車體剛性欠佳、車門索設計兩光,在車內用腳一踹通常都能踢開!至於近期的新車您可以踹踹看,相信一般人沒有這個能耐。既然如此,那危險因子不只後開車門,前開車門不也一樣!沒錯只不過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後開式車門的慣性乃是呈現開啟動態,前開式車門則是關閉動態。
試想,將一輛車的車門呈現半開啟狀態,車輛行駛後,前開式車門會以關閉的動態闔上,後開式車門則會越開越大!因此早期的後開式車門設計,在行駛狀態下,車身壓過幾個坑洞後,車門可能就自動彈開,而且這麼一開就是全開,再加上慣性與風阻,行駛狀態想要把車門拉回來談何容易,更何況早期的後開式車門一旦高速自動開啟後,多半都是整個車門噴飛。
因為安全性的理由,所以車廠漸漸將後開車門改為前開設計。那為何勞斯萊斯堅持對開與後開車門設計?因為結構紮實,從未出現自殺問題或疑慮!如果真的發生,那就是存心自殺而不是車輛結構或質量問題。因對開式車門確實具備某種實用性,所以近期發布的馬自達MX30、菲亞特500電動車都向對開式車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