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極度專注地做好一件事,這才是解鎖成功人生的關鍵(附視頻&...

2020-12-11 百家號

點擊上方精彩英文演講,設為星標

每天一個英文演講,讓你從此與眾不同

股神巴菲特相信不會有人沒有聽說過,作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者,作為股神,巴菲特名聲在外,對於巴菲特的成功很多人都想去模仿、去學習,巴菲特的各種投資理念成功經驗也都一直被很多人學習。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曾同時受邀參加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問:「兩位都曾達到過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的高度。你們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對大家而言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 主持人要求兩個人將答案寫在紙條上,寫完之後,兩個人同時亮出了答案,上面寫著同一個詞「focus」。

沒錯,就是專注。古今成大事者,無不具備專注的能力。我們也知道專注很重要,但總是在該專注的時候管不住自己,時候懊悔,循環往復。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專注於關鍵事件上,想成專注能力呢?接下來,和英文演講君一起通過這個6分鐘雙語視頻來尋找答案吧。

殺死繁忙,巴菲特專注高效策略

06:12來自精彩英語演講

「2個清單」策略,讓你提高專注度

上下滑動,閱讀英文解說稿

Warren Buffett is the most successful investor in the world. Not only has he posted record high returns, Buffet has also managed this over a time period of over 60 years.

It’s a testament to Buffett’s ability to think long term. But Buffett doesn’t just spend his time thinking about securities either. He spends a great deal of time thinking about how we can live better. We see this in an anecdote from one of Buffett’s employees.

The story goes that Buffett one day approaches his pilot, Mike Flint, after realising that Flint had worked for him for the past 10 years. He wants to discuss Flint’s career goals and how he can help him achieve them.

「The fact that you’re still working for me」, Buffett jokes, 「tells me I’m not doing my job.」

To map out his goals, Flint was asked by his employer to conduct a simple exercise. It would change the way he viewed his priorities forever.

The 5/25 Rule

The first step in this exercise was to list down 25 things that Flint wanted to accomplish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Nothing was off the table.

Secondly, Flint was to rank these items in order of importance and circle the top five. Prioritising his goals was more undoubtedly challenging than listing them, but Flint managed it.

Just when it appears as though the most challenging part of the exercise was over, Buffett asks Flint a seemingly simple question: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e remaining 20 items?」

「Well the top five are my primary focus but the other twenty come in at a close second」, Flint explained. He goes on, 「They are still important so I』ll work on those intermittently as I see fit as I’m getting through my top five. They are not as urgent but I still plan to give them dedicated effort.」

At this point, Buffett’s expression changes a little. He responds sternly:

「No. You』ve got it wrong. Everything you didn’t circle just became your Avoid-At-All-Cost list. No matter what, these things get no attention from you until you』ve succeeded with your top 5.」

Avoid at all cost?

Flint certainly wasn’t expecting that.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ive Focus

There’s more competition for our attention than ever.

Choices have never been more abundant than any other in history and it’s unlikely we』ll be constrained anytime soon. In fact, our options are likely only going to expand as we advance further into our careers.

It’s the primary reason why most of us will never reach the level of competency needed to reap the rewards of being a superstar. Each time we pursue a new course of action, we incur an opportunity cost. It takes our time and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things that are most important to us.

Your odds of success improve when you direct your focus into a singular pursuit. You have to double down on a few things and rack up the hours trying to get really good at that.

It’s what Cal Newport calls the craftsman mindset in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Craftsmen often start off as apprentices to a master and spend years learning the basics. They then become journeymen, where they add their own style and tastes to create work with little nuances. That’s when they finally attain mastery.

They don’t get distracted by the latest fad or jump from one interest to another. Spending time on a singular focus helps them get the important things done.

Buffett spoke about the 5/25 rule in relation to career goals, but I think it extends far beyond that. We can attain the same results if we apply it to our health,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goals.

Will You Really Get Around To It?

The corollary seems to be that we’re forced to lead boring lives without options, but that’s not true. The 5/25 rule’s only requirement is that you finish the top five items before moving on to item #6 and beyond.

Think about all the things you have wanted to do.

You might want to master another language. 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Practise a new martial art.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But for most of us, we never really make any progress.

It’s a sign that these items on the list aren’t really important to us. Most of us pick these items because they provide some form of benefit. And while they are nice, they don’t sufficiently motivate us to follow through.

For example, it’s cool to be able to speak 10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spending your weekends learning the rules of grammar is not very exciting. Because it’s not too high on the list of our priorities – work and famil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a polyglot – we do this only in our spare time. That effectively means a single goal can take years, if not months, to ever accomplish.

The result is that we have a list of items that will almost never get completed. This list only weighs on our mind, and fills us with stress, guilt and overwhelm.

It’s a result of the 「any benefit」 mindset. Pareto’s principle — better known as the 80/20 rule — tells us that the majority of outcomes are driven by a small number of things that we do. Chances are that anything that falls outside your top five will have little impact on your life.

Rather than add on, take the time to eliminate. The 5/25 rule is yet another example of how simplicity makes life better and easier.

Do More Of What Matters

Time and attention are two of the most finite resources in the world.

There will be more good opportunities than we realistically have time for. We shouldn’t be quick to pounce on every one of them, because not all will be right for us. It doesn’t matter how good an opportunity is if all it does is advance goal #25 for us.

If we force ourselves to eliminate our options, we quickly find that only a few things truly matter to us. We would be best served if we ignore distractions and do more of what really matters.

巴菲特專注高效的六大策略

沃倫·巴菲特遵循5小時規則,把80%的時間花在閱讀和思考上,他們的反應都是可以預見的:「他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他是沃倫·巴菲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我永遠達不到那一步,也做不到那樣。」

這種反應可能讓人們自我感覺良好,但肯定不會讓他們變得更聰明。

事實是:巴菲特從小學開始就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閱讀和思考上。擁有更多錢或管理一家大公司,並不能給你更多的空閒時間。

空閒的時間,從來不是默默出現的。除非退休,否則人們不會有大量的空閒時間。相反,空閒時間是一種策略的結果,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時間的結果。

出於對巴菲特獨特策略的好奇,我讀了幾本關於他的書、他寫給股東的年度信件,觀看了他幾乎所有採訪。

原來如此輕鬆的舉止背後,是世界上最冷酷無情的優先排序。

以下是沃倫·巴菲特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閱讀和思考而採用的六大策略。「複製」它們,這樣你每天就有更多的時間做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

這些策略並不像你在網上看到的那些組合策略,它們不是隨機的。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個更深層次的模式——他的心智模型。

巴菲特策略1:

殺死繁忙的工作

巴菲特從日程表上劃掉了幾乎所有CEO必須完成的任務:

他從不與分析師交談(據巴菲特估計,一個典型的CEO有20%的時間花在與華爾街分析師的交談上)。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他不參加行業活動。他幾乎整個職業生涯都住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一個紐約市外的地方。他幾乎不像典型的CEO那樣參加任何內部會議。

重要的是,這些決定不是偶然發生的。做出這些決定,巴菲特需要不斷地抵抗巨大的社會壓力。

我們通過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麥可·弗林特(Michael Flint)了解了巴菲特是如何應對分心和他應該承擔的義務的。

巴菲特曾經給弗林特介紹過確定優先次序的三步走策略,我希望你現在就能嘗試一下,以便真正理解這個信息:

首先,巴菲特讓弗林特在一張紙上寫下他的前25個目標。接下來,他讓他選出前5個。最後,他讓弗林特把那20個沒有選中的目標放在「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避免」的清單上。

在第三步,你會看到巴菲特在排定優先級上的天才之處。在這一點上,大多數人只會專注於前5個目標,然後間歇性在其餘的目標上投入精力。

但巴菲特沒有。他建議弗林特:「不管怎樣,這些事情都不應該引起你的注意,除非你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前5個目標。」

巴菲特的策略有幾個基本事實:

20%的優先級任務會佔據我們結果的80% 。巴菲特最優先考慮的5個目標就是25個目標的20%。關於80/20法則的更多信息,可以閱讀我之前的文章:這應該是你訓練自己,讓自己變得更聰明的方法。

對我們的時間真正構成威脅的,並不簡簡單單是那些我們知道是錯誤的事情的幹擾。相反,真正的威脅是那些「披著羊皮的狼」——這些活動讓我們感覺自己在努力工作,但最終並不能改變現狀。巴菲特的「三步走」方法,就是為了預防這些!

優先化的真正挑戰在於說「不」。答應是很容易的,真正困難的是對繁忙的工作說不,因為繁忙的工作能讓你從待辦事項清單上劃掉一項而感到滿足:履行對別人的義務,做一件簡單的事情,寫一封電子郵件。

巴菲特策略2:

只和你認為可以永遠共事的人一起工作

如果你無法想像自己能夠與某個人共事一生,那麼一天也不要與他們共事。

——矽谷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威康特(Naval Ravikant)

與巴菲特嚴格審查自己工作活動的方式類似,他也對與自己合作的人進行嚴格的審查。

巴菲特只和他信任的執行長們合作,這些執行長們能取得成果,他認為自己可以和他們一起工作幾十年。

因此,在收購一家公司之前,他極少進行談判和盡職調查,也不會對自己收購的公司的執行長有太多的幹涉。此外,他很享受與執行長們的談話。

(注意,「信任」這個詞,讓巴菲特放棄收購許多財務狀況很有吸引力的公司,只是因為他不信任這些公司的執行長。)

巴菲特策略3:

讓事情保持在超級超級簡單的狀態

巴菲特已經消除了他公司幾乎所有的官僚作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投資組合公司有近40萬名員工,但實際的總部只有20多名員工。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2014年聖誕派對的照片:

巴菲特的個人生活也很簡單。他住在一個不起眼的房子裡(60年來他一直住在那裡) ,每年個人開銷只有10萬美元。

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在我們的公司中,在我們的生活中,讓事情變得複雜是非常容易的。事實上,這是常態。

當你獲得更多的利潤時,僱傭更多的員工是正常的。隨著你賺的錢越來越多,花的錢越來越多是正常的。

真正強大和獨特的是讓事情簡單化。這需要努力和技巧。這也是巴菲特天才之處的一部分。

這麼說很奇怪,當你對比他可能生活的生活方式和他選擇的生活方式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最大的極簡主義者。

巴菲特策略4:

專注於少數高質量的賭注

沃倫·巴菲特每年只做少量的投資。

我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很震驚。「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投資者怎麼可能只做這麼少的交易?」

Housatonic Partners基金的創始合伙人,威廉·桑代克(William Thorndike)在他的著作《商界局外人》(The Outsiders)中給了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巴菲特相信,集中的投資組合會帶來非凡的回報,優秀的投資標的很少出現。

他多次告訴學生,如果他們在職業生涯開始時拿到一張只能打20孔的卡片,代表他們在投資生涯中可以投資的總數量,他們的投資結果會有所改善。

正如他在1993年的年度報告中總結的那樣,「我們認為,如果讓投資組合更集中的政策能提高投資者對一家企業的思考強度,也提高他在購買該企業之前對其經濟特徵的滿意度,那麼這種政策很可能會降低風險。」

簡言之,巴菲特的意思是:

「投資的訣竅就在那裡,看著球一個接一個拋過來,等待球到你最拿手的高度。如果人們大喊,「揮棒啊,你這個笨蛋!」,直接忽略它們。

巴菲特策略5:

專注於長期投資

巴菲特會長期持有他的股票。

據威廉·桑代克在他的著作《商界局外人》中稱,他目前持有的前五大股票期權,持有時間平均超過20年。

相比之下,典型共同基金的平均持有期不到一年。這意味著投資活躍度處於極低水平,巴菲特稱之為「近乎懶惰的無所事事」。

巴菲特在知識投資方面也運用了類似的概念,這給他帶來了長久的回報。在巴菲特唯一的授權傳記中,他的傳記作者評論了她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的東西:

你所學習和投資的東西,應該是能夠積累的知識,這樣知識就可以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因此,與其學習一些明天就可能過時的東西,比如某種特定類型的軟體(兩年後甚至沒有人使用) ,不如選擇那些能讓你在10年或20年後變得更聰明的東西。 我現在一直在受益於這個教訓。

並非只有巴菲特一個人在考慮進行長期投資。

全球最大的加速器YCombinator的總裁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稱,長期思維是「市場上僅存的幾個套利機會之一」。

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用七年的時間來衡量一個新項目能否成功,而其他大多數上市公司則只用三個月的時間來衡量。

巴菲特策略6:

避免追趕科技潮流

人們可能會認為,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者會一直追求掌握最新的技術,以保持處於時代前沿。

有趣的是,事實恰恰相反。以下是一些例子:

他辦公室裡從來沒有電腦。他從來沒有用過股票行情收報機。他沒有智慧型手機。

這些獨特的選擇反映了巴菲特的一些特點:

巴菲特非常清楚他需要了解哪些數據才能進行投資。他對自己的想法有足夠的信心,他不願意去做那些受大眾歡迎的事情。他主動從環境中排除潛在的幹擾,而不是依靠意志力。

如何應用巴菲特核心的心智模型?

如何應用巴菲特核心的心智模型?

沃倫·巴菲特擁有自由閱讀和思考時間並非偶然。他的人生就是為此而設計的。

這些都不是隨機的策略......它們都來自於一個重要的心智模型:80/20法則。事實上,20%的努力會帶來我們生活中許多領域80%的結果。

在他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比如人際關係、投資、技術、確定優先事項,巴菲特都是無情地優先處理少數重要事項並捨棄其他一切的大師。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你如何將80/20法則始終如一且巧妙地運用到你的生活中。

雖然巴菲特的「三步走」方法在理論層面上非常有用。但我也發現,在運用到實踐層面上是有所欠缺的。它忽略了許多細微之處,這些細微之處可能會使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計劃偏離軌道。

例如,僅僅簡單地把某些事情放在「不惜一切代價都要避免」的列表上是不夠的。根據我的經驗,避開這些任務需要工作和技巧。

此外,確定優先次序需要時間,這意味著你需要把它變成一個新的習慣,而養成一致的習慣需要努力工作和技巧。

所以,下面是我使用的13步調整過程,這樣你就可以用80/20法則對你的時間表進行優先排序了。

1 確定你的真實價值觀

當你在沒有清晰價值觀的情況下進行優先排序時,你的目標通常會感到空虛。沒有了自己的北極星,你設定的目標往往是你以前所擁有的文化價值觀的結果。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目標並不是真正的目標。

2 確定你真正的目標

如果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你的日常優先事項,就會被那些能讓你感覺良好的短期回報的緊急任務淹沒。有明確的基於價值觀的目標,可以讓你專注於短期和長期的事情。

3 留出時間進行優先排序

我建議在你的日程表中至少留出以下幾塊時間:每天15分鐘,每周1小時,每個季度3小時,每年1天。

4 列出你必須做的每件事

把它從你的頭腦中拿出來寫在紙上,是一種宣洩,它為你剩下的步驟提供了素材。

5 圈出最重要的20%的優先事項,這樣可以得到80%的結果

這就是你把小麥和穀殼分開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看清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這樣才能推動事情的發展。

6 像練習其他技能一樣練習80/20法則

運用80/20法則並不僅僅意味著問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然後繼續前進。優先排序是一種技能。

通過學習和使用不同的心智模型,比如瓶頸分析、ICE 方法或關鍵路徑方法,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優先事項。

每次你設定優先事項的時候,都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你練習如何更好地確定優先事項。

7 確定一個最重要的優先事項

80/20法則是遵循分形法則的。也就是說每個80/20裡面還有另一個80/20。

所以,如果你把25個優先事項的清單縮小到5個優先事項,你就可以再次運用80/20規則,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優先事項上,這個優先事項給了你這5個優先事項80%的結果。

8 先做你的「一件事」

當我們的一天開始的時候,我們有最多的能量和最少的幹擾。這使得它成為完美的時間去處理最困難,最重要的活動。

如果你把一件事留到當天晚些時候做,那麼它很可能不會在當天完成了。

9 基於你的「一件事」設度量指標

大腦喜歡度量標準,尤其是公共的度量標準。這就是為什麼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如此有效地訓練我們,讓我們不斷地使自己的關注者、贊和評論最大化。

當這些虛榮心指標上升時,我們感覺自己正在取得進展,正在做重要的工作。

但是,歸根結底,如果你經營一家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利潤。如果你經營一家非營利組織,更重要的是改善世界。如果你想減少孤獨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你和親密的朋友之間的高質量互動。

當我花時間去確定一些真正重要的指標,然後真誠地關注它們時,我的業務在一夜之間改變了。

一旦你這樣做了,你的大腦就會自動和潛意識地考慮最大化這些重要的指標,而不是那些虛榮的指標。

10 把其他所有事情都放在「不惜一切代價都要避免」的清單上,就像巴菲特建議的那樣

11 為你的「不惜一切代價都要避免」的清單做一個事前檢查

現實生活中,不去做「不惜一切代價都要避免」的清單上的某些事情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自律。如果你不深思熟慮,你很可能會養成舊習慣。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我建議進行事前檢查。通過事前檢查,你可以想像你的一天,然後問問自己,「讓自己陷入舊習慣、分心的原因是什麼?」

通過在潛在的幹擾發生之前意識到它們,我們能極大地增加避免它們的可能性。

12 練習說「不」

就像應用80/20法則是一種技能一樣,說「不」也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就是識別我們應該說「不」但沒能說的領域,然後針對每種情況設計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13 接受問責和輔導

根據我的經驗,我經常抵制那些最重要的東西,因為它們要求我直面自己的恐懼和自我毀滅的信念。

因此,當我每天和每周與他人分享我的優先事項時,當其他人強迫我對自己嚴格誠實,並給予反饋時,我的工作效率總是會更高。

問責幫助我踩下油門。輔導幫助我把另一隻腳從剎車上移開。

這些步驟中的每一步都是絕對關鍵的。如果錯過了其中的一個,你選擇和堅持正確優先事項的能力就會直線下降。

結語

我們每天只有24小時。因此,更加努力地「忙碌」讓我們走不了多遠。

專注是20%的技能之一,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給我們帶來了80%的成果。它允許我們在一年內完成其他人可能需要十年的事情。此外,通過專注於工作中的幾件重要事情,我們可以在個人生活中獲得時間來保持健康,並與愛人共度時光。

但是請記住:為了充分享受專注的好處,我們需要把它視為需要多年實踐才能發展的困難技能。專注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它需要巨大的情感和認知資源來持續下去。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吹捧專注的力量,但很少有人真正專注。

沃倫·巴菲特的策略,能夠激勵我們成為少數幾個這樣做的人之一。

—END—

關注公眾號之後

相關焦點

  • 巴菲特: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是成為高手的秘笈
    有人說:「上天給了你無限的機會,卻只給你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所以越是優秀,越要專注。」 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把它做得越強越好。這是你未來成功的基礎。1真正的高手,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我們這一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但一定能把一件事做好,乃至做到極致。
  • 極度專注一件事,就是心流本質(葉展麟認知第320期)
        1.所謂心流,就是極度專注於一件事,一項工作比如,搞視頻,搞直播,搞64廣告循環系統變現。人只有極度專注,進入心流狀態,才會與神對接。當一個人與神對接,與天對接的時候,他的工作會做的非常出色。當一個人的工作出色的時候,他的回報自然就來。
  • 巴菲特:做到這3件事,有望翻身!別等40歲才後悔,沒早點知道
    在美國華爾街的金融人士數不勝數,為何巴菲特能夠獨佔鰲頭?成為世界矚目的成功人士。在查閱了所有關於巴菲特的資料,你會發現,他每次都會講到人生必做3件事,因為他堅持這3件事才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巴菲特的這3點人生建議,很可能成為改變你人生的契機,讓你躋身於富豪之列!不看後悔莫及。
  • 巴菲特時間法則:專注20%的要事 堅決不做剩下80%
    來源:財經早餐很多人的工作時間正在年復一年地增長,「996」、「007」甚至成為不少年輕一代的工作常態。當時間消逝、精力不再,我們才幡然醒悟:一刻不停的「忙碌」,似乎並沒有讓我們更成功。巴菲特有一個著名的「80/20時間管理法則」:只做20%的優先級任務,就可以達成80%的成果。
  • 重要思維:三條原則,做好一件事勝過十件事
    平庸的人生,始於忙碌,對人生最大的誤解就是做好每一件事。庸碌的人喜歡面面俱到,把每一件事都幹得漂漂亮亮。他們相信只要勤奮必能成功,整天忙碌奔波,盡力幹好每一件事,卻終生一事無成。他們僅僅知道成功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卻不知道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和資源都十分有限,根本不足以做好每一件事。
  • 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牢記這3句話,受益無窮!現在知道還不晚
    然而,除了這些巴菲特也更是一位慈祥的長者、一位成功學的導師,他的人生哲學被世人所贊同,他給三個兒女一生的忠告,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努力去改變生活。1、做事專注專注是一個成功的人所必須要有的品質,如果專注於一件事情,就會有所收穫。
  • 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專注是你成敗的關鍵籌碼
    當認識到這一點,你才會發現,你不必逼著自己像那些嚴格按照日程表生活的人那樣跟時間賽跑,把生活弄的緊張兮兮,而只需要保證自己能夠在一個時間段裡,專注地去做好該做的事情。掌控注意力這件事情並不容易,何況我們正處於一個喧鬧的網絡世界裡。
  • 李子柒文化輸出很成功,你專注做好一件事的樣子,很美
    本文不解讀李子柒成功背後的因素,畢竟要複製也好,打造也罷,都算不上我們自己要去分析別人輸出後的成果。看到一個人可以堅持做一件事的勁頭,學習就好。這麼努力做美食視頻的姑娘已經堅持了3年多,其實這一刻的聚焦,在她身上實現都那麼順理成章。1、李子柒的文化輸出是非常成功的在李子柒遭遇無數輿論攻擊時,央視發文:「李子柒的成功,在於熱愛,愛生活、愛家鄉、愛文化。」一下子,稍微安靜了一些。
  • 巴菲特:「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成功需要堅持與積累,與其專注於搜集雪花,不如省下力氣去滾雪球。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讓自己沉澱下來,學著發現"很溼的雪",努力尋找"很長的坡"。你必須積累更多雪花,堆成一個小雪團,這樣它才不至於很快融化。可是,小雪團還是不夠。我們要把這個小雪團放在一個高高的雪坡上,用力把這個小雪團推下去,不斷地推著它往前走。
  • 事業的成功的關鍵:把握好細節,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做精
    工作的細節就是忠誠於崗位,專注於工作,把大事做好,小事做精,做得比老闆的期望多一點。「忠誠」。是老闆最看重的品質。《把信送給加西亞》這本書風靡全球。它講述了一個簡單的小故事:美西戰爭中,當羅文中尉接受任務時,既沒有確切地點,也沒有聯絡工具,怎麼把信送到?誰是加西亞?這一切都是未知數。
  • 別想太多,專注做好一件事
    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都專注於走鋼絲這件事,不去想這件事可能帶來什麼。」社會心理學家把這種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作瓦倫達心態,並對其做了總結:任何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先要專注該事情本身,不要考慮與該事情無關或者相關的其他事情。
  • 馬雲、賈伯斯、巴菲特的3大時間管理技巧,自律的人生才自由
    世界上取得傲人成就的名人、企業家,比如馬雲、李嘉誠、賈伯斯、扎克伯格、巴菲特等人都是時間管理的高手。他們的成功得益於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妥善安排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馬雲曾在一個經濟論壇上說:「創立阿里巴巴是自己人生最大的錯誤,現在每天都忙於執行主席的職務。如果還有下輩子的話,再也不會做像現在這樣的生意。我會做自己的事,並享受生活。
  • 別讓無效努力毀掉你的人生,保持專注才能成功
    努力,是人類最大規模炮製也最喜歡喝的雞湯,然而,要把任何一件事做到極致,最重要的卻是專注。在被問到成功的秘訣時,賈伯斯、比爾蓋茨、巴菲特就曾異口同聲地說,專注(focus)是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 巴菲特告誡:沒錢沒人脈時,建議去做這2件事,40歲後知道就晚了
    對投資炒股感興趣的人,相信對巴菲特,一定都不陌生。巴菲特是世界上第一個靠投資炒股成為世界首富的人,被稱為「股神」的巴菲特,他的投資眼光無疑是值得信賴的。很多人不惜花費幾百萬美元與巴菲特共進午餐,就為了能夠窺視一代股神的投資秘訣、得到巴菲的指點,以求改變現狀,獲得財富先機。
  • 自由的背後: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勝過平庸地做一萬件事
    所以說,職場新人在討論大事之前,請先把身邊能做到的小事都做好做精。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成功並不難,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03專注,才是解鎖困局的關鍵2011年,我29歲,狂熱地走在創業的路上。我開了一家管理諮詢公司,養了一個團隊。
  • 《巴菲特之道》巴菲特百分之百成功的秘密,是這四種思維模式
    巴菲特也不是一開始就擁有巨額財富的,在《巴菲特之道》這本書中,記錄了巴菲特從小到大,是怎麼一步步成為投資界的大鱷的。《巴菲特之道》雖然是介紹巴菲特如何買股票做投資的,但比投資技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有巴菲特對待人生和工作的智慧,以及他的底層思維邏輯。
  • 巴菲特:我人生巨大的財富,總結下來就一個字,很多人卻難以做到
    很多人都想知道巴菲特擁有巨額財富的秘訣是什麼,對此巴菲特曾經透露過這一切的來源,其實就一個字——「慢」。「慢」字第一層:耐心巴菲特一生中並沒有做過大量的投資活動,他用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耐心,一家一家的調研,看重一個好的公司,在付出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努力投資。
  •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高效未必是多做事,專注的分量也許更重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書中給出了我們答案:當你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選擇,繁雜的工作及無盡的瑣事時,當你對未來感到茫然無措時,只有堅守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當下應該去做的那一件最重要的事,才能一步步實現你的夢想。02從最重要的一件事開始,創造人生的多米諾效應如果陷入繁雜事務的泥潭中爬不上來,勇敢嘗試只做一件事,對於你來說,這件事是現階段最重要的。
  • 巴菲特時間法則:專注20%的要事,堅決不做剩下80%
    巴菲特時間法則:專注20%的要事,堅決不做剩下80% 很多人的工作時間正在年復一年地增長,「996」、「007」甚至成為不少年輕一代的工作常態。當時間消逝、精力不再,我們才幡然醒悟:一刻不停的「忙碌」,似乎並沒有讓我們更成功。
  • 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要想過好人生,離不開持續的耐心
    當然除了這些巴菲特他也是一位慈祥的長者、一位成功學的導師,他的人生哲學被世界廣為贊同,他的人生哲學造詣頗深,他還有很多針對年輕人在價值觀以及人生觀上的感悟。巴菲特的3個子女都很優秀,這同樣不能離開他的教導和努力。在子女的教育上,她培養子女的能力,讓他們選擇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