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A股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現象,其中環保板塊市場表現相對較弱。市場上已有聲音表示,環保板塊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12月30日,證券時報特邀安信證券環保行業首席分析師邵琳琳做客時報會客廳,與投資者暢談什麼是碳中和以及環保行業如何投資。
邵琳琳表示,近兩年,大量環保企業轉讓股權,部分國資接力入場,使環保企業資金壓力得到緩解,盈利性拐點出現,營收總量和質量都得以提升,環保行業基本面已經悄然變化。從長期看,環保產業仍然是朝陽行業,並且存在整合的機會,結合機構持倉和估值,建議關注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訪談精彩回顧
證券時報記者:我國已向世界宣布,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您能否為我們通俗地解釋一下碳中和的概念,這背後是否涉及到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邵琳琳:碳中和就是將中國的碳排放通過其它的減排形式進行中和,使得中國淨碳排放為0。減排形式有很多,例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廢棄物資源化,發展核能,推廣光伏發電/風電資源,以及植樹造林等形式。僅僅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減排措施會涉及很多的產業,主要有電力脫碳:風電、光電將實現對火電的規模化替代,終端電化:化工產業、商用車、建築等領域突出「減排」,通過新能源化或者技術的提高節能提效,以及排放綠化:注重廢塑料等廢棄材料脫碳與碳收集等等。此外,對於大部分產業來說,低碳環保的要求將逐漸成為硬性要求,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絕大部分產業將對這些要求做出響應和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過去幾年環保行業表現一直比較低迷,估值和機構持倉都處在低位,那麼環保行業目前現狀如何,未來業績是否存在改善的預期?
邵琳琳:從2020年初至今,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上看,環保板塊是跑輸滬深300指數的,比較環保板塊與申萬一級各行業漲跌幅,環保工程及服務板塊表現處於行業中下遊,在28個行業中排名較為靠後。
事實上從2019年下半年至今,行業基本面反轉趨勢明顯,隨著國資入場持續帶來的融資端和資源端多維度改善,疊加商業模式的重運營化發展和訂單產能進一步釋放,多重利好促公司盈利持續改善,環保行業有望邁入新階段。後疫情時期,環保行業處於在質量持續爬升的階段,行業整體經營和業績均已走出影響的泥潭,龍頭企業的優勢在逐漸累積,並在近些年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展望十四五的話,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一是環保低谷之下,自2018年開始「國資」大舉入股,國資加民營環保企業的組合有望優勢互補,融資環境的改善十分有利於企業的業績改善。二是成本端: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企業期間費用率控制良好。三是現金流端:運營業務重要性凸顯,現金流持續改善。
此外,目前業績、估值探底後現反轉趨勢,垃圾分類、新能源環衛等政策組合利好落地,垃圾焚燒發電則在新國補時代尋求運營和擴張機遇。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逐步提高,我們有理由相信環保行業在未來的十四五期間內值得重點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環保行業裡有哪些細分領域?您重點研究的領域在哪裡?目前這些領域這幾年的現狀如何?
邵琳琳:環保行業通常指上遊的環保產品生產行業,中遊的環保工程建設以及下遊環保項目運營。按照服務對象可以分為水汙染治理、大氣汙染治理、固體廢物治理和噪聲汙染治理。從橫向細分板塊來劃分,包含環境監測、水處理、大氣治理、固廢處理處置(這裡還包含了危廢處理等等)、環境修復(土壤、環境綜合整治、礦山等)等細分領域。
我們的研究從上遊到下遊,從水固氣各方面都會涉及,這裡面涉及到行業發展階段和行業空間以及景氣度的問題。環保行業多個細分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高峰已過,伴隨著生態環保督察的升級和延伸,「重建設輕運營」必然要向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運營轉變。環保企業更重後期運營:參考國外環保龍頭,其成長路徑主要為依靠運營資產形成重資產壁壘,運營業務為主+高分紅成為其最終發展形態。而運營公司的現金流普遍優於工程公司,毛利率普遍要高。因此當下的市場,研究和關注運營類或者高端製造類公司或領域是趨勢也是市場青睞的方向。
舉幾個例子,環保裝備行業這幾年發展較好,隨著國家對裝備機械化的提高的要求以及諸如垃圾分類等政策對環衛裝備需求釋放作用,使得環衛裝備保有量連年攀升,這種增加趨勢我們預計仍會延續。新能源環衛車也是當下環衛產業的熱點,公共事業專用車的新能源化將加快環保裝備行業的擴大。
在運營方向,環衛市場智能化、信息化、精細化、一體化已成為環衛行業發展新趨勢,環衛服務板塊,得益於市場化的進程,環衛服務行業發展迅速,採購方更加關注企業的綜合實力。對於水務、固廢、大氣等處理終端運營企業,運營為王是當前企業競爭的核心邏輯。精細化管理將充分提高企業的治理效果以及運營效率,提高企業競爭力。垃圾焚燒發電也是一個熱點。2020年上半年,固廢市場中標項目集中於垃圾焚燒/餐廚垃圾處理兩大細分領域,各新增項目42/39個。在垃圾焚燒發電的補貼退坡背景下,垃圾焚燒企業可能短期盈利能力承壓,但中長期看,在城鎮化率提升以及垃圾分類帶來的熱值提升等因素驅動下,以及企業自身的運營能力的提高,行業仍具備成長空間。除此之外,汙水資源化領域也建議重點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您上述提到的各個細分行業中哪些利潤相對較高,行業格局較為清晰?
邵琳琳:新能源環衛車方向,目前一些傳統環衛公司和傳統車企都有布局。經濟價值方面,新能源環衛車比傳統環衛車貴,推動層面目前還是依靠政策引導。市場競爭上,企業自主選擇會有成本壓力,不過新能源環衛車毛利率相對也會更高。
垃圾焚燒發電方向,盈利端主要來自電價和垃圾處理費。電價目前是每度6毛5,這其中有一部分補貼,包括國補和地補,國補未來有一定不確定性。垃圾處理費按照處理垃圾的量去計算,收費標準也有所不同。
汙水資源化方向,相關企業在定價上有一定自主權,根據不同下遊用戶的不同項目可談的價格空間較大。
目前,垃圾焚燒發電領域格局相對清晰,前十大企業集中度較高。汙水處理的某些細分工藝層面也有一些公司做得比較大。整體來看,國內公司目前在國際層面競爭力還較弱。
證券時報記者:環保行業格局如何?哪類公司目前日子比較好過?從投資的角度更應該看好哪類公司?
邵琳琳:環保產業不同細分產業內部存在較大的差異。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環保設備和技術方案提供商相對好過。在下遊的終端處理上,有長期經驗積累的運營型公司也是在當下優勢突出,且現金流相對穩定較好 ,尤其是垃圾焚燒領域,在後國補時代,運營管理能力是降本增效的重要環節,也是未來行業整合的重要支撐。
證券時報記者:越來越多城市推行垃圾分類,這個事情會涉及哪些相關行業?
邵琳琳: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意味著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展開。這件事情可以使得固廢全產業鏈受益。從政策上,我們可以看出運輸車輛和中轉設施的改造存在需求,同時配套的末端處理能力也亟待提升。因此包括前端的環保裝備設施的銷售,生活、廚餘垃圾中轉和運輸,以及末端餐廚垃圾處理、垃圾焚燒發電等行業均有利處。
證券時報記者:環保行業政策面在持續向好,也不斷在出臺一些政策看,你認為最近哪些政策面的內容帶來的實質利好比較大?具體利好那個領域?
邵琳琳:除了上述提到的垃圾分類政策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對於環衛裝備領域的利好較大。也建議關注汙水資源化領域,之前有《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方案》指出,缺水地區、水環境敏感區域,要結合水資源稟賦、水環境保護目標和技術經濟條件,開展汙水處理廠提升改造,積極推動汙水資源化利用,推廣再生水用於市政雜用、工業用水和生態補水等。隨著各地區汙水處理廠的建設及汙水處理設備的採購及升級,水處理設備的市場需求有望持續增長,水處理設備領域將維持高景氣度。疊加「汙水資源化」概念可能開啟的膜工藝及深度處理工藝市場紅利,市場需求值得期待。
證券時報記者:環保行業的投資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問題,從過往經驗看這個行業會不會更偏像是周期投資的邏輯?
邵琳琳:十四五規劃仍會持續推動環保發展,市場長期仍看好。除了關注政策變動外,對市場變化方向和企業的發展都要進行注意。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平穩向好,目前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和工程建設已恢復正常。通過合理地調整經營計劃,積極開拓市場訂單,逐步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進度,未來行業經營改善可期。
總體看,環保行業的發展跟我國環境治理現狀密切相關,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方方面面欠帳和補短板需求仍然旺盛,在政府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環境汙染長期積累的難點、痛點將得到切實而有效地解決,環境治理需求釋放的預期有望不斷兌現,並且隨著企業對技術和運營能力的重視度的提升,我們建議重點關注各細分領域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企業共同成長。
〖 證券時報網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