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廣東特色名村」系列評選活動發布會在佛山市三水區召開。
三水備受矚目。
2018年,三水成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縣區級試點。在為全省探路的過程中,三水如何既結合自身實際振興鄉村、形成三水特色的探索實踐,又能提高站位、放眼長遠,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經驗體系?
重任在肩,砥礪前行。三年來,三水立足於黨建引領制度、人才、組織、惠民、善治「五大振興路徑」,抓好抓實頂層設計、路徑選擇、機制創新三大主線,全力以赴打造「全省全域鄉村振興的示範樣本」,開出振興之花:
——農村美起來。2019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績考核在全市並列第一;榮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榮譽稱號。
——產業旺起來。2019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77.9億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13.9%;2020年國慶期間全區迎客63.44萬人次,同比增長24.07%,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26.22%。
——農民富起來。2019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37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46.4%;城鄉收入差距比為1.356,明顯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頂層設計 高品質推進「三片聯動、百村共建」
南部西江十裡畫廊勾勒水鄉風情,中部千年村落散發悠長古韻,北部生態高地守護綠水青山。在位於粵港澳大灣區腹地的三水,現代嶺南水鄉之美渾然天成。
全域性,是三水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導向。
自2018年以來,三水區委、區政府把鄉村振興作為全區的「頭號工程」。在推動鄉村振興之初,三水立足高品質全域振興進行規劃設計,以主軸路網為串聯、特色資源為紐帶、五個振興為內涵,將七個鎮街劃分為南部嶺南水鄉、中部千年村落、北部生態屏障三大示範片區,全面推進「三片聯動、百村共建」。
為全省探路的三水決心與擔當,躍然於眼前。
這是一個既強調特色定位差異化、也注重資源互通的頂層設計。三大片區主題鮮明、錯位發展,南部西南街道、白坭鎮寫好「水文章」,打造西江十裡畫廊;中部樂平鎮、雲東海街道、蘆苞鎮以活化打造嶺南古村落群為抓手,展現「千年古韻、長壽風情」;北部大塘鎮、南山鎮依託生態稟賦,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菜籃子」。同時,三大片區共同推進美麗鄉村聯建、生態環保聯動、交通互聯互通、優勢產業對接、優勢資源共生,發揮「1+1>2」效應。
這是一個「示範帶動+全域聯動」的頂層設計。三水在三大片區內部圈定了「三環七帶」作為示範發展點,發揮帶動效應;在全區範圍內推進「五個美麗」(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建設,全面提升鄉村顏值品質,努力建成擁有全域景區、全域花園的「美麗三水」。
三水鄉村振興「一軸三區三環七帶」規劃設計圖。
這是一個以強化區級統籌為基礎、片區協同推進的頂層設計。三大片區各成立一個聯合黨委,均由區委常委擔任書記;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片區內鎮街之間的正向合力,協同推進示範片區建設。目前,三大片區已完成超過300個項目,誕生了一批「網紅村」「打卡地」。
謀定而後動,動而有章法可循。有了總綱領、大方向以及清晰、細緻、具體的布局,全區上下更堅定地闊步向前,更好更快有序推動落實鄉村振興。
路徑選擇 實施「六個協同」城鄉融合發展
今年8月正式納入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庫的文創古鎮,位於白坭鎮富景社區。在這裡,城鄉居民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文創企業集聚的創意良倉、多功能智能化的文化中心與恬和秀美的鄉村田園風光共融共生,相得益彰。
它是以特色小鎮促城鄉融合的典範,更是三水走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路徑過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三水踏上城市發展新徵程,具備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
以城鄉融合為關鍵抓手,著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三水通過推動城鄉規劃同一、發展同步、管理同標、服務同質、治理同效、政社同向「六個協同」,重塑新型城鄉關係,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讓鄉村資源價值在城鄉互補融合中凸顯,並實現城鄉雙贏。
從「六個協同」出發,三水抓住農村群眾最為關切的教育、醫療、文化和政務服務等需求,實施城鄉教育融合提升、醫療衛生融合提升、文化融合提升、政務服務融合提升四大行動計劃,加快推動公共服務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
這樣的城鄉融合,不只是簡單的整合,而是通過讓要素流動更充分、公共資源配置更合理,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整體跨越。
以「一公裡政務服務圈」為原則在村委會設置了政務服務專區,其中雲東海街道歐南村打造全區首個具有行政審批功能的自然村一級黨群服務站,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堅持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點打造10個農旅文融合發展項目,不斷擦亮古村遊、富硒長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等品牌,激活鄉村美麗經濟;建成區鎮兩級醫聯體8個,覆蓋7個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全區建立城鄉一體的交通網絡,深化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創建,已完成新改擴建和大、中、小修農村公路77公裡……
近一年多來三度調研三水鄉村振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譚秋成認為,三水通過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一系列做法,路徑精準,也落到了實處。
機制創新 堅持黨建引領凝聚社會力量
12月2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發布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三水區「辦事有清單幹事有底氣」案例成為廣東省兩個入選案例之一。
2018年以來,三水區針對村組兩級黨組織在重要事權、關鍵環節核心領導地位體現不清晰、不明確的問題,深入實施村組重要事權清單管理,制定村民小組黨組織7項事權43個流程的「事權清單」,並將其寫進村民小組自治章程和股份章程,從機制上保障黨組織對村(社區)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
如果鄉村治理這個根基不能打牢、夯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缺少了體制機制的保障。讓能幹事者幹成事,才能凝聚起共同參與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在重要事權清單管理制度下,鄉村治理流程化、規範化和透明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充分發揮先知、先議、先做作用,曾經村組兩級黨組織和黨員「說不上話,使不上勁」的現象,很快轉變為「辦事有清單,幹事有底氣」的新氣象。
目前,村組兩級重要事權清單已覆蓋全區72個村(社區)和841個村民小組,落實徵地款、股份分紅近千次,審議把關項目達3800多項,涉及資金近36.3億元。
強化黨建引領與凝聚社會力量,三水堅持「兩條腿走路」,為鄉村振興匯聚內外動力。
三水創新探索並在全區全面深入推廣「黨建引領、三治結合、四會聯動」鄉村治理模式,有效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獲評「2019年度中國十佳民生決策」。
該模式通過村民議事會、鄉賢慈善會、家鄉建設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四會」之間有機聯動,有效破解農村發展人才資源、資金缺乏和不可持續等問題,為農村村民、外出鄉賢、企業家、外來人員等建言獻策、出資出力搭建廣闊舞臺。鄉村治理有人議事、有錢辦事、有人做事、有人監事,鄉村發展迎來了質的飛躍。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圖景,在三水鄉村逐步鋪展開來。
五大振興看三水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三水緊扣目標任務,統籌謀劃、科學推進、精準發力,全面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出成果、出亮點。在此選取部分典型案例、經驗做法,概覽三水「五大振興」全貌。
產業振興
立足農業園區化,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富民興村。
西江(白坭)農業園是三水鄉村產業振興的重點示範項目。園區規劃建設面積7700畝,其中核心區面積140多畝,主要包括現代農業高精專集成示範區和現代休閒康養農業產業區。三水通過「政府扶持+院校支撐+企業運營」的方式,支持該園區與華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智慧大腦」合作,產自園區的水培蔬菜每年產值高達4萬元/畝,金線蓮藥草市場價可達5000元/斤。園區還專門設有親子採摘區、科普教育區、農耕體驗區等,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
康喜萊蔬菜專業合作社。
人才振興
持續建強「頭雁」隊伍,探索強村興村的人才路徑。
在全區全面實施「頭雁」工程,實現村(社區)書記主任100%「一肩挑」,動態儲備農村黨組織書記儲備人選142名、「兩委」後備幹部350名,培育了一批帶領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領頭羊」。通過實施擴面提質、能力提升、評星定級、分級保障「四大工程」,深化推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全區無職黨員領崗3757名(佔比43%)。同時,實施從本土「三農」隊伍中培養一批、從本土大學生中招錄一批等「五個一批」鄉村人才計劃,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提能蓄力。
三水區大塘鎮現代農業園。
文化振興
注重創新鄉村文化重塑模式,將鄉土文化不斷融入美麗鄉村建設。
蘆苞鎮通過與浙江大學專家團隊合作,對獨樹崗村的孝善文化元素、南宋詩人楊萬裡嶺南任職途經蘆苞湧的歷史故事等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利用,結合該村原有風貌特點進行修復,並實施獨樹崗片區的景觀提升工程。該工程以「好大一棵樹,客從北江來」為主題打造鄉村觀光路線品牌,充分利用村內空間,合理布置觀光休閒節點和步道,一共規劃建設蘆苞古渡、荷塘春影、深巷幾許、知魚之樂、春水人家等8個節點,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加以修復改造和點綴,打造一條具有休閒、田園、觀賞性的景觀線路,凸顯獨樹崗古村風貌和孝善新風。
蘆苞鎮獨樹崗村文化底蘊深厚。
生態振興
整體提升村莊風貌,推動產業與生態深度融合,激活美麗經濟。
西南街道江根村作為試點村之一,圍繞「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充分挖掘思賢滘、昆都山等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功能,按照原有鄉村風貌特色對房屋建築進行改造提升,合理利用閒置空間,打造舒適生態空間。昆都山森林公園、鳳柏亭、十一巷、潤筆池等人文生態特色景觀成為新「吸睛點」,江根村變身「網紅打卡地」,迎來更多發展商機。預計2020年底,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超200萬元,比2017年增長2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萬元,比2017年增長約30%。
江根村。
組織振興
創新探索「黨建引領、三治結合、四會聯動」模式,營造基層治理新氣象。
「三治」是指自治、法治、德治;「四會」包括村民議事會、鄉賢慈善會、家鄉建設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通過黨建有效引領「四會」,逐步提高「四會」組織成員中黨員比例;「四會」有效集聚資源、調動積極性,形成全員參與鄉村振興的局面。目前全區建立並運行規範133個鄉賢慈善會、134個家鄉建設委員會,率先形成12個「四會聯動」示範村。白坭鎮中社村作為首個示範村,在2018年參與了《厲害了,我們的新時代》專題片錄製,該片在央視、人民網、浙江衛視等主流媒體平臺播出。
白坭鎮中社村探索美麗經濟發展路徑。
來源:佛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