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8月21日電題:從「老三線」到「軍民融合」:老城襄陽換上經濟發展新「引擎」
新華社記者 侯文坤
「瞧,這些座椅將要發往法國土魯斯的空客組裝線,那邊的貨箱則是要發往美國西雅圖的波音組裝線……」在湖北襄陽市樊城區航空航天工業園的湖北航宇嘉泰飛機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公司總經理王廷江自豪地對記者說。
「民航座椅研製要求非常嚴格。這不只是一把椅子,其實還是一個救生系統。」王廷江說,是軍用飛機彈射座椅的「背景」,讓他們有了研製民用航空座椅等裝備的底氣。他們公司已經進入波音公司和空中巴士公司採購鏈。
這一把把穩坐國際市場的椅子,是襄陽軍民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20世紀60年代,襄陽被列為國家「三線」建設區域,一大批軍工企業匯聚於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是地方經濟「發動機」的軍工企業,一度舉步維艱。
「欲求新,則求變。」襄陽市國防科工辦副主任蔡永忠說,為了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深度融合發展,襄陽將軍民融合列為該市全面創新改革清單之一,對軍民融合企業專利轉讓、兼併重組、企業成長、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給予務實的政策扶持:對軍工企業搬遷改造和轉型升級實行「一事一議」等。
一系列真招實招,打通軍民融合「經脈」,推動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近年來,襄陽的軍工企業科研機構年均完成軍、民品研發項目200多個,申報專利700餘項。
已建成投產並不斷完善的航空航天產業園,是承接軍民融合產業的主陣地之一。這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新興重工3611廠、中國人民解放軍5713廠、中國鐵路重工中鐵十一局等軍企、央企10餘家。園區去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3億元,同比增長13%。
「8年前公司剛建成投產時,產值才幾千萬,去年的銷售收入已達4.3億元。」襄陽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俊彬說,尖端科技及時轉為民用,就是市場核心競爭力,公司在國內首創納米級微孔氧化鋁保護膜就是其中之一。民品發展壯大了,同樣可以反哺軍品。
記者在襄陽,強烈感受到「軍轉民」「民參軍」的歷史足印和新型工業的鏗鏘腳步。不少類似航宇嘉泰這樣脫胎於老軍工的新興企業快速成長,越來越多先進技術走出實驗室,惠及社會。去年,襄陽市軍民融合產值達到650億元。一度困難重重的軍工產業如今在襄陽市成了活力澎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對企業的一些好想法,地方政府都會想方設法支持。」襄陽航空航天工業園辦公室副主任寧滿棟說,該市建立了軍(工)地(方)高峰會晤機制,地方政府定期召開座談會、高層論壇或小組協調會,主動為軍工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各種問題。
據了解,幾年來,襄陽市先後與中航工業、中國兵器、中國兵裝、航天科工等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協議資金300億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