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防大臣管不住嘴被炒魷魚!曾揚言派軍艦赴南海
英國國防大臣威廉姆森當地時間5月1日因洩密被解職,此人之前曾揚言英國要派「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到太平洋「有爭議」水域展示「硬實力」、發揮英國「全球作用」,還宣稱考慮在南海新建軍事基地,一度引發英國政壇擔憂,並招致英國高層批評。當晚,英國政府任命國際開發大臣莫當特接任國防大臣一職,她成為英國首位女性國防大臣。
-
不滿詹森強硬脫歐立場,保守黨女大臣宣布辭職,多人已表達決心
主張強硬脫歐派的旗幟人物詹森終於如願以償,奪得了保守黨黨魁和英國首相職位,不過他還為上任,就遇到了黨內部長接連辭職的尷尬。在黨魁人選尚未公布之時,英國教育部長密爾頓(Anne Milton)就宣布辭職。
-
英文化大臣因虛報房屋補貼辭職 堅稱系自願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派記者 黃培昭 馮國川】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大臣瑪麗亞·米勒因虛報房屋補貼於9日宣布辭職。英國廣播公司(BBC)9日稱,米勒當天正式向卡梅倫遞交了辭職信,她在信中稱醜聞爭議「已經幹擾了政府正在從事的工作」。米勒否認自己辭職是「報銷門」所致,堅稱是「自己的決定」。
-
私自會見外國政要 英國又一內閣大臣引咎辭職
英國國際發展事務大臣普瑞蒂 ·帕特爾8號向首相特雷莎梅提出辭職。一周之內,英國保守黨政府連損兩員大將,帕特爾是繼國防大臣麥可法倫之後、第二個因不當舉止辭職的內閣成員。帕特爾日前在以色列休假期間,未向英國外交部和首相府申請,私下與以色列各級政要舉行了12場會見,其中包括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事件曝光後,帕特爾在首次向首相說明情況時,又隱瞞了部分事實,隨著調查的深入,特雷莎梅改變決定,要求正在肯亞訪問的帕特爾立即返回,8號晚間,剛剛返回英國的帕特爾與首相再次見面後正式提出辭職。
-
英國國防大臣不是因為洩密華為事件被炒?英媒有了新說法
【觀察者網訊】 英國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作為洩密華為事件「內鬼」被炒後,頻頻為自己「喊冤」;英媒也曝出新說法稱,「威廉姆森因『攻擊首相德蕾莎·梅伊的糖尿病』被解僱」。
-
英國國防大臣因洩密被解職
2019-05-02 11:53:41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桂濤 張代蕾 英國國防大臣加文
-
英媒:英國保守黨近40名議員倒戈反對硬脫歐
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導英媒稱,7月18日,英國執政的保守黨內發生了一次「叛變」——近40名保守黨議員在議會下議院投票支持了一項動議,以阻止下任英國首相意圖暫停議會以強行達成硬脫歐(即「無協議脫歐」)的舉動。
-
默多克就「失察」竊聽醜聞道歉 稱被屬下蒙蔽自己亦受害
傳媒大亨默多克(右)稱自己沒有見過英國文化大臣亨特(左)綜合外媒4月26日報導,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當天承認,集團的英國分支新聞國際確實曾試圖掩蓋「竊聽門」醜聞,但堅稱自己和集團高層並不知情,並暗示自己也是醜聞的受害者
-
英國新首相有多「另類」:幹這行就要臉皮厚
2016年 他被時任首相特雷莎·梅任命為外交大臣,2018年7月因反對特雷莎·梅「拖歐」舉措而辭職。詹森表達欲旺盛,常常口無遮攔、出言不遜,得罪過的人包括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等,這在老派的英國政治圈顯得十分「另類」。
-
英文化大臣新官上任「火燒」BBC
就在成功連任的保守黨領袖卡梅倫11日委任黨內議員約翰·惠廷戴爾(JohnWhittingdale)為新一任文化大臣後,英國媒體一片譁然。
-
小扎被曝曾威脅英國大臣 結束FB在英國投資
最新曝光的閉門會議記錄顯示,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2018年與英國負責數字事務的大臣私下會面時
-
深度了解英國新首相,這幾個關鍵詞值得注意
英國前外交大臣、倫敦前市長鮑裡斯·詹森23日當選執政黨保守黨領袖,在獲得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批准後將接任英國首相。當日公布的保守黨領袖選舉結果顯示,詹森贏得近三分之二的選票,擊敗對手外交大臣傑裡米·亨特,成為保守黨新黨魁。約14萬名保守黨黨員參加了投票。
-
STD標準外匯:梅姨發函給保守黨黨內議員拉攏支持,英國脫歐走到關鍵...
有報導稱,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發函給保守黨黨內議員,懇求他們支持她推動脫歐協議。特雷莎·梅還計劃本周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以及每個歐盟成員國的領導人進行對話。她能否獲得過國內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些會談能否取得進展。
-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改組內閣 河野太郎出任外務大臣
安倍的潛在競爭對手、外務大臣岸田文雄轉任黨職,被視為「放虎歸山」,而接替岸田的是「知華派」前政要河野洋平之子河野太郎。輿論認為,安倍希望通過這次「乾坤大挪移」,扭轉民意支持率下跌的頹勢。經歷「地價門」、「加計學園」、防衛省「瞞報門」等醜聞連續打擊後,安倍已經輸不起了。 顧及鄰美新外相 此次內閣改組中,河野太郎出任外務大臣,引人注目。
-
英國防大臣:英國必須減少對美軍事依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丁潔芸】據路透社12日報導,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表示,英國必須增加軍事裝備投入,以減少對美國的軍事依賴。他還說,英國永遠是美國聯盟的一部分的假設不再有效。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 報導稱,華萊士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採訪時作出上述表態。華萊士稱,英國必須增加對軍事裝備的投入,以減少在未來衝突中對美國空中掩護和偵察機資源的依賴。路透社援引華萊士的話表示,他擔心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會推行越來越孤立主義的政策,這讓他夜不能寐。
-
英國新首相德蕾莎·梅伊簡歷:公眾形象良好 直言不諱
中新網7月12日電 據外媒報導,剛被推選為英國保守黨領袖的特蕾莎•梅,將在13日成為英國第二個女首相,她將在脫歐公投後的政治的動蕩期主掌政府。資料圖:德蕾莎·梅伊將成為英國第二任女首相。(圖片來源:法新社) 現年59歲的內政大臣多年來精心營造了政治可靠而且自持很好的公眾形象,在英國脫歐公投令許多政治對手退出角逐後,使她在合適的時機成為合適的首相人選。 特蕾莎•梅夙有擔任領袖的雄心,她的大學同學回憶她早就有成為女首相的願望。本來她最早在2018年才有機會參加首相競選。
-
在《是,大臣》裡,哈克為什麼不用參加大選就可以當首相?
在經典英劇《是,大臣》的聖誕特別集中,主角哈克大臣陰錯陽差地當上了英國首相。《是,大臣》也在這集之後正式改名為《是,首相》,哈克與漢弗萊的「愛恨情仇」則在唐寧街十號繼續上演。議會制的英國尤其如此,其政界主流至今都存在排斥「直選」的觀念。英國大選是以政黨為中心的議會(下議院)選舉,獲得下議院法定多數席位的政黨即為執政黨。而包括首相在內的內閣大臣則由執政黨從本黨的下議員中挑選,選民無權參與並很難獲得準確的信息。
-
國民黨「立委」選情 黨內評估保守估拿50席以上
黨內評估,以目前情勢來看,保守估計,國民黨可拿下50席「立委」席次。 黨內輔選高層19日表示,這次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委」合併選舉,大環境對國民黨不利,「立委」選舉雖會受影響,但仍重視地方經營,甚至可能因為「危機意識」出現分裂投票的情況,「對國民黨未必不利」。 此次「立委」選舉,除了73席單一選區,尚有6席臺少數民族、及34席不分區,共計113席。
-
英國大選保守黨獲「壓倒性」勝利,「脫歐之路」進入快車道?
儘管這一選舉結果無法彌合「脫歐」帶來的分裂,但選民已將英國置於一條嶄新的道路上,賦予保守黨「領航」的政治權力。英國報紙《i》13日說,「詹森解放了」。今年7月,詹森作為保守黨領袖取代卸任的特雷莎·梅入主唐寧街10號。BBC稱,當時批評人士抱怨,詹森這位首相只是由16萬保守黨黨員投票選出的。在12日的大選中,英國選民給詹森「點了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