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潛心研發 李校堃院士揭秘「生長因子」的神奇

2020-12-24 浙江在線

11月26日,在溫州醫科大學校園裡,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摘下眼鏡,指著鼻子旁、嘴邊,還有左眼下面的區域,讓記者好好瞧一瞧有什麼不一樣。

記者走了過去,看到的是一張素淨的臉龐,並沒有明顯的疤痕。李校堃重新戴上眼鏡,告訴記者一個秘密——這張臉當時沒有毀容,多虧了「生長因子」噴霧劑。

講起他與「生長因子」的故事,這位「從未喝過洋墨水」的科學家,眼神充滿光彩,侃侃而談。

近30年來,李校堃帶領團隊走出了一條「細胞生長因子」基礎理論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的道路,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家族開發為臨床藥物的國家。

以身試藥 開啟揭秘之旅

記者:「生長因子」是什麼?您能用最簡潔又形象的語言,給大家科普一下嗎?它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又有怎樣的作用?

李校堃:你可以這樣去想像一下:壁虎的尾巴斷了,為什麼能再長出來?這是因為有一種因子能促進它再生長。其實,在人體內也有一種神奇的細胞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它能治療潰瘍和加速損傷組織再生,讓損傷的皮膚得以較完美修復。我們把這種因子做成藥物,用於重大災害性創傷、國防戰傷等的救治。

最早是美國科學家發現了「生長因子」的存在,但我和團隊成員堅持不懈研發,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開發為新藥的國家,比日本早4年,比美國早6年。並且,我們還發現了「生長因子」有利於治療糖尿病多種併發症,如糖尿病潰瘍、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去年,我們又有了一項重大發現,論文在《Nature》雜誌上發表後引起國際關注。這篇論文解析了人體「抗衰老蛋白αklotho-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1c (FGFR1c)-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 (FGF23)」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證實了FGF23是調控衰老及老年相關疾病的關鍵靶點,能指導未來抗衰老和代謝性疾病藥物的開發。

現在,我們已研發投產「貝復濟」「扶濟復」「艾夫吉夫」3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一類新藥,這也是國際上第一個系列「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一類新藥。實驗表明,系列新藥能促進皮膚血管新生,促進皮膚神經及汗腺毛囊等皮膚附屬器件功能修復,進而主動促進創面修復,幫助傷者縮短創面癒合時間,減少疤痕。這是創傷修復的新理念。截至目前,一類新藥在全國5500多家醫院服務患者超6500萬人次,另有4個藥物獲批臨床試驗,擁有45項國家發明專利,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光華工程科技獎、轉化醫學突出貢獻獎等各類獎項。

記者:當初您是如何開啟「生長因子」揭秘之旅,與它真正結緣,又是怎樣一種機緣巧合?

李校堃:1992年,我師從暨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林劍教授,開啟了「生長因子」研究的徵程,也就是在這一年,一場意外,讓我更加堅定了要把這條路走下去。

有一天深夜,我從廣州圖書館騎著自行車回寢室,校門口外正在挖水溝,只有一塊鐵板架在上面。我經過時不小心騎到溝裡去了,溝裡有很多鋒利的石頭,我的半邊臉多處挫傷,鼻梁、顴骨等5處穿透傷。送到醫院後,初步估算需要縫合30多針。我當時想,縫30多針,臉就要變成鞋底了。當天晚上,醫院裡沒有縫合的醫生,值班醫生就讓我先回去,第二天再去縫合。

那一晚,我疼得根本睡不著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意間想起了放在冰箱裡的幾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噴霧劑,這是導師要我帶去進行動物實驗的試劑。

我突然想到,既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可以修復創面,是不是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可是,當時學界對「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研究仍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尚未進行過臨床試驗。

我拿起噴霧劑,放下,拿起,又放下……我當時心裡也非常害怕,萬一用了留下傷疤怎麼辦?會不會長出腫瘤呢?猶豫再三後還是放回去了。

但晚上實在睡不著,於是就起來決定試一試。第一次只噴了一點,因為害怕,沒有再噴。結果躺在床上還是睡不著,於是橫下一條心,往傷口上又噴了很多。

沒想到噴了一會兒後,傷口就不大疼了,第二天就結痂了。第二個星期結痂脫落,再過一周後傷口痊癒,也沒有留下明顯的疤痕。

還有一次,我的左手腕被一塊鐵板燙傷,都見到肌肉了,也是噴了「生長因子」,現在基本上看不見傷疤。

正是這幾次「以身試藥」的經歷,讓我覺得「生長因子」太神奇了,從而堅定了加速研製新藥的決心。

李校堃在做實驗。記者 蔣超 吳昱燊攝

沉下心來 攜手攻堅克難

記者:「生長因子」研究非常難,國外科學家都望而卻步,您是怎樣實現突破的?

李校堃:我從事「生長因子」研究近30年,前15年就做一件事——如何把「生長因子」提煉出來。

這個事很難,1萬頭牛的腦垂體,只能提煉出1克,成本太高了,這條路行不通。後來有了基因工程,我就把基因技術用到提煉上來,大大降低了成本。

這是一個巨大的技術突破,從此以後的10多年,「生長因子」這項研究正式進入生物醫藥研發階段。

「生長因子」作為藥物應用從來沒有先例,不少西方學者認為「生長因子」有成瘤和多度增生風險。那時候我在國際會議上作關於「生長因子」的研究報告時,經常受到一些學者質疑,這也成了我科研生涯中最艱難的日子。那個時候,我告誡自己,一定要沉下心做科研,用實踐來回應質疑。

記者:為了採集關鍵的實驗數據,您常常席地而睡。聽說,有一次深夜太困了,便躺在地上睡著了,醒來發現整個人都泡在水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李校堃:那次做實驗實在太困,就直接躺在地上睡了。不巧那天實驗室突然停電,冰箱裡的冰塊融化了,流出的冰水將我從睡夢中凍醒,醒來時發現整個人都泡在了水裡。

我們搞研究的總是這樣夜以繼日,一個月吃睡都在實驗室,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為了做一個關鍵性的實驗、等待一個關鍵的數據,會一整夜不合眼;有時為了一個議題,一個好的想法,團隊成員會探討至凌晨。

記者:您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是非常享受的,不知道我的猜測對不對?

李校堃:15年來,我和團隊成員把溫醫大東北角這棟不熄燈的實驗室當成了家。因為白天要忙於學校的行政事務,我經常把研究時間集中在晚上。在這裡,我常常待到凌晨才會離開。

印象最深還是夏天,實驗室裡的空調常常不好使,我們一群人在裡面做研究,熱得滿頭大汗。我記得剛從廣州來到溫州時,這個實驗室裡只有十幾人,現在已經有上百人了。我的很多學生也在溫州成了家,他們也培養出了博士生、碩士生……大家都在這裡扎了根。

記者聽您的學生說,您除了愛待在實驗室,還喜歡跟他們去擼串吃燒烤?

李校堃:對。每次在實驗室一待就已經是深夜了,常常會覺得餓,我的團隊中有很多80後、90後,這群年輕人愛去小食街擼個串。我呢,除了填飽肚子,最重要的是想換個輕鬆的環境和年輕人多聊聊天。我們有很多新的發現也是在路邊攤擼串時「聊出來」的。和他們聊天,也是我放鬆和調節自己的一個重要方式。

記者:現在聽來,您真的很忙,但看您的狀態,又覺得精力特別旺盛,您是怎麼做到的?

李校堃:每次看到病人使用我們研發的一類新藥痊癒後,我和團隊成員都高興得不得了。科學研究讓我們收穫了很多快樂,團隊成員之間也建立了兄弟般的感情。因此,我們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只想著如何把工作做到極致。我的夢想就是把中國的「生長因子」研究做到全世界最好,並一直保持領先。人一旦有了激情和夢想,就不會覺得累。

李校堃(中)和學生們在一起。

再接再厲 靜待「開花結果」

記者:您是陝西人,小時候大部分時間在長春讀書,大學和深造階段均在廣州。為什麼會選擇來溫州進行「生長因子」的研究?

李校堃:2004年,瞿佳教授將我引進到溫州醫科大學後,我就深受「溫州精神」感染。「溫州精神」是勇於創新的精神,溫州人敢把別人看不上的東西,做到極致,比如當年的紐扣、拉鏈,這和我們做「生長因子」研究有相通之處。

記者: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您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接下來,您和您的團隊有哪些目標?

李校堃:在「生長因子」的研究領域,我們已經領跑全球了,但「生長因子」的探索之旅依舊漫長。

過去30年的研究,只是「生長因子」研究的冰山一角。好比小麥傳入中國時,我們只知道它可以吃,但不知道怎麼吃,怎麼變著花樣吃。但現在,我們的麵食可謂五花八門,「面面」俱到,「生長因子」也是一樣。如今,我們有了更好的科研條件,有信心做出更多成果。

生物藥物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的產業,一般需要10年到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今,我和團隊的科研項目在珠海、廣州、上海和合肥都有了產業化基地,但我更希望能在浙江、在溫州加快打造一個以「生長因子」生產製造為主體的產業化基地。希望溫州在營造生物高技術產業落地的環境上,能更有作為,希望「生長因子」在溫州這片土壤上開花、結果,長成參天大樹。我們也期待通過產、醫、研、資協同創新,推動一批再生醫學新技術、新產品、新策略的加速成熟和產業化,進而推動溫州產業格局的升級。

【記者手記】「釘」住一件事一錘一錘敲

梁建偉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李校堃的科研人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釘子精神」。在30年的學術生涯中,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研究,「一錘接著一錘敲」,以釘釘子的精神,努力做好「生長因子」這項研究。

曾經有人告訴他,「生長因子」是個非常小的學科,是不被看好的,建議他轉向其他醫學熱門領域。他卻不為所動。他說,一名科學家,不能什麼研究熱,就去做什麼,而應該認定一項對國家有用、對老百姓有好處的研究,堅持不懈做下去。

就這樣,他耐得住冷清,坐得了冷板凳,在溫州一幹就是15年,終於把冷門研究變成了國際領先。

李校堃說,他這一輩子,就盯牢一件事,哪怕在遭受別人質疑、否定時,都堅持做下去。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正是對「釘子精神」最好的詮釋。

「釘子精神」不僅適用於科學家、企業家,也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我們都能把平凡的工作做深、做精、做透,也終將收穫人生的價值。

相關焦點

  • 約會新院士丨李校堃:揭秘「生長因子」的神奇
    】李校堃,溫州醫科大學校長,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致力於以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為代表的基因工程蛋白藥物的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率先開發成功多種促組織損傷與再生修復新藥,為我國重組基因藥物的發展樹立了典範。
  • 李校堃:潛心研究26載 探索「生長因子」之謎
    2018年5月30日,光華工程科技獎如期揭曉,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因在「生長因子」研發及應用領域的卓越貢獻獲此殊榮。「生長因子」這一讓李校堃探索26年的「醫學謎團」是一種肽類物質,它能讓皮膚創面無痕癒合,能讓斷裂神經自然重合,能讓缺損的器官再度還原,未來或能讓衰老的生命重返青春。
  • 李教授潛心30年研究出冬天咬人的蚊子?假的 老段子了
    這兩天「李教授潛心30年研究出冬天咬人的蚊子」的報導又被傳開了,不少媒體還煞有其事報導,然而這只是個段子而已。在不同的媒體報導或者網友爆料中,培育出冬天蚊子的教授一會姓李,一會姓韓,還有姓王的,用的時間也不同,有的是30年,有的是25年。
  • 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寡肽-1修復肌膚效果神奇?
    (原標題: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寡肽-1修復肌膚效果神奇?) 市面上有大量以細胞生長因子為賣點的護膚品,號稱有奇效,吸睛又吸金。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在商家口中還有EGF、寡肽-1等名字,被稱為美麗因子、護膚神器,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呢?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呢?
  • 《婦科腫瘤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臨床應用指南》重磅發布
    為規範用藥,指導臨床實踐,由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組織編寫的《婦科腫瘤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臨床應用指南》於2020年1月5日在北京隆重發布。,由30餘位專家精心編寫而成,指南全文1萬餘字,分成7個章節。
  • 生長因子撐起的四大上市公司 誰的天空更廣闊
    鼠神經生長因子競品情況一覽數字背後的市場結構:短期內神經生長因子競爭結構難被打破在醫院一品雙規政策下即不同規格產品的競爭有所區隔(海特20μg、未名18μg,舒泰神與麗珠同為30μg),形成了一道同產品的競爭壁壘,然而從近五年數據可看出,鼠神經生長因子的市場競爭格局基本保持不變。
  • 細胞生長因子獲解 或找到衰老「密碼」
    細胞生長因子獲解 或找到衰老「密碼」  科技日報北京1月23日電 (記者李禾)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校堃教授23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他領銜的科研團隊與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oosa Mohammadi教授團隊經數年聯合攻關,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生長因子
  • 校長李校堃院士率團參加澳門科技大學20周年校慶活動
    校長李校堃院士率團參加澳門科技大學20周年校慶活動 2020-12-02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們指定都聽說過表皮生長因子,請問這種因子在哪裡可以買到呢
    RéVive光彩極致精華液 約¥4200/30ml含有多肽複合物及生長因子,能在加速肌膚細胞的更新的同時防止DNA破壞分裂,明顯消除抬頭紋、法令紋和魚尾紋,幫助肌膚恢復豐盈狀態,看起來更緊實、更明亮。Neocutis生長因子精華 約¥1600/30ml主打PSP生長因子結合複合胺基酸和仿生肽,來幫助防止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受到外界環境損傷,減少明顯細紋和皺紋的出現,重新定義面部輪廓和肌膚緊實度。
  • 脊柱外科「栽樹人」,胸腔鏡外科開拓者……細數新晉院士的醫學貢獻
    2019年11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公布。健康時報記者梳理名單發現,共17名醫藥領域專家當選兩院院士。健康時報記者採訪了部分新晉院士,展示他們的學術成果。她說:「除了熱愛,這更是使命和責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與「生長因子」 的不解之緣李校堃,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校堃院士是我國生長因子類基因工程藥物研究的開拓者和帶頭人,率先研製出FGF
  •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清華大學工程物理...
    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1982年至1984年,公派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冶金工程系作訪問學者。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管理人員共同出資設立控股公司購買凍乾重組人角質細胞生長因子...
    [關聯交易]安科生物:關於公司及公司部分管理人員共同出資設立控股公司購買凍乾重組人角質細胞生長因子-2產品並進行研究開發暨關聯交易的公告 時間:2014年02月24日 20:44:02&nbsp中財網
  • 溫莎之謎生長因子精萃乳,過冬補水神器
    經過這段時間的摸索,小編終於找到了幫助肌膚對抗冷空氣的產品——溫莎之謎 生長因子精萃乳。 溫莎之謎生長因子精萃乳,過冬補水神器溫莎之謎作為瑞士蘇黎世的抗衰品牌,在國外是非常出名的。溫莎之謎生長因子精萃乳,一款神奇的肌膚修復乳。它的成分主要是egf、蓮花葉子細胞萃取物、透明質酸、甘油 、甜菜根萃取物、天然番紅花提取物、熊果素等,對滋潤肌膚效果顯著。溫莎之謎生長因子精萃乳添加抗衰老因子egf和幹細胞,能幫助修復受損皮膚細胞,使皮膚衰老細胞再生,增強皮膚自我修復能力,從根本上改善皮膚問題。通過多效抗衰老配方,促進皮膚細胞新陳代謝。
  • 潛心科研三十年 孕育陶鋁「大力士」
    五代「材料人」接力30餘年     納米陶瓷鋁合金從無到有,王浩偉教授描述得就像「玩水玩沙子」那麼輕鬆,但實際上這種材料從研發到應用歷經30多年,凝結著上海交大老、中、青五代「材料人」的心血和努力。王浩偉研究生階段師從在鑄造界享有盛譽的周堯和院士。1996年,周堯和院士在上海交大開闢了「生態材料學」這一全新研究領域。在吳人潔教授和周堯和院士的指導下,王浩偉帶著團隊的青年科研骨幹持續攻關,三十年磨一劍,終於迎來了納米陶瓷鋁合金的誕生。
  • 【迎百年校慶】江松院士寄語南開學子「潛心向學 勇攀高峰」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雨薇)4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江松做客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潛心向學,勇攀高峰」主題教育活動,與同學們交流科學計算的含義與應用,以及在統計與大數據方面的應用。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向宇研究員、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唐梓洲教授一同出席。
  • 30年,從「玩」紙飛機到「造」工業母機,他做到了!
    初心築夢:大學裡的第一堂機械專業課2002年秋,遼寧瀋陽,東北大學大成教學樓203教室裡,坐在教室前排位置的大一新生李兆維正在聚精會神地上著大學的第一堂課,講臺上站著的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
  • 號稱治百病兩年賣6億 揭秘「神奇水」的神奇套路
    原標題:號稱治百病 兩年賣6億 揭秘「神奇水」的神奇套路如果說有這麼一種神奇的水,連續喝七天,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甚至硫酸燒壞了臉,用了這種水,也能夠完全恢復。您相信嗎?是不是怎麼聽都感覺像是在忽悠,可就是靠著這樣的宣傳,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全國有6萬多人參與,總共花費了6億元人民幣來購買。
  • CBP初乳鹼性蛋白:新一代骨骼生長因子!
    牛初乳因富含兩大因子被稱為奶中黃金,一是以IgG免疫球蛋白和LF乳鐵蛋白為主的免疫因子,二是CBP初乳鹼性蛋白骨骼生長因子。牛初乳的免疫功效被很多人所熟悉,但其富含骨骼生長因子CBP卻很少人知道。2009年,國家將CBP列入新資源食品名錄,讓外界對CBP有了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