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起民事訴訟,原告被告高度重合;案涉擔保書總額高達6000萬,落款日期卻是同一天;訴訟過程中,原告以下落不明為由對債務人撤訴,卻盯著擔保人不放……
在檢察機關鍥而不捨的監督下,歷時6年、涉及金額6000餘萬元的9起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水落石出。法院完全採納檢察機關提出的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內容,依法撤銷原判,駁回原審原告的訴訟請求。
「改判了,上千萬的債務他們逃避不掉!」日前,獲悉改判消息的受害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某國有投資公司負責人長出一口氣。
9起訴訟高度相似
2018年5月,無錫市惠山區檢察院接到某建築公司股東倪某實名舉報:該公司另一大股東王某和訴訟代理人鄒某合謀,為逃避債務,利用王某實際控制的4家公司與生意夥伴(如圖所示的被告1某物資貿易公司等7家公司)的業務往來,虛構生意夥伴對4家公司的債務,並在業務往來中讓建築公司為生意夥伴承擔6000餘萬元擔保責任。隨後,4家公司以建築公司和生意夥伴為被告(後對生意夥伴撤訴)提起9起訴訟。
數額巨大、關聯企業複雜、高度相似的民事訴訟……惠山區檢察院民事檢察辦案組立刻著手展開調查。
「我們整理了一張表格,把原被告公司名稱、訴訟時間、關鍵證據、結案方式等信息列出來,發現這9起訴訟太相似了。」該院辦案組一名檢察官介紹,王某控制的公司提起訴訟卻對生意夥伴以「下落不明」為由撤訴,不積極追索主債權,卻把「火力」放在擔保債權上,要求建築公司承擔擔保責任。作為擔保方,建築公司爽快接招,主動擔責,在法庭上與原告快速達成調解協議,原本經營紅火的建築公司迅速因名下資產被法院悉數查封而成為「空殼」公司。
這一系列過程讓辦案組高度懷疑王某等人涉嫌虛假訴訟。
揭開虛假訴訟面紗
案件脈絡初顯,取證難度亦隨之而來。法院案卷中的證據材料只有王某控制的公司及其生意夥伴加蓋了公章的對帳單、擔保書等,對於顯示往來明細的直接證據則少之又少。
「9起訴訟,涉及12家企業間三年多的經濟往來,逐筆查清困難很大。」該院辦案組轉變思路,沒有把精力花在弄清實際債務金額上,而把調查重點放在證據真偽上。
辦案組從其中一起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中找到了著力點。這起糾紛涉及的借款交付憑證為3張總計800萬元的銀行承兌匯票,證據客觀度較高,調查核實工作所受制約因素少,且不會打草驚蛇。
銀行承兌匯票固然客觀,但票據的無因性以及票據背書的隨意性,使得核查票據流轉也變得複雜起來。這一取證過程不僅人累,而且「心累」。
「檢察院為什麼要查承兌匯票?」在對票據當事人進行取證時,企業聽聞檢察機關登門,第一反應就是迷惑警惕。辦案組耐心釋法說理,取得企業的理解配合。
通過企業工商登記信息和公安戶籍信息系統等多方途徑,該院最終查明案涉3張承兌匯票中,有2張金額總計700萬元的承兌匯票實際在出票後不久已由王某控制的公司出賣並收取對價,其作為借款人的生意夥伴根本沒有收到這筆借款。
在取得700萬元承兌匯票流轉的客觀證據後,案件整體有了重大進展。惠山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林春鴻說:「查實情況與舉報內容完全吻合,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我們以查往來流水為切入口,推動了其餘8起案件的逐案突破。」
辦案組詢問證人,積極調取記帳憑證、往來銀行流水並委託審計。經過整理發現,其他8起案件中,王某控制的公司作為原告,追究建築公司的擔保責任,但王某也實際持有建築公司49%的股份,就這樣,巨額資產的所有權被王某從「左口袋」倒到「右口袋」。至此,一系列虛假訴訟的「面紗」徹底揭開。
處心積慮掏空公司
辦案組復盤這些訴訟時,一度不能理解原被告雙方的行為:王某作為建築公司的一名大股東,如此處心積慮地掏空自己公司的財產,著實有悖常理。
辦案組進一步調查發現,原來王某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讓建築公司逃避之前的債務。2014年,建築公司與惠山區某國有投資公司作為一起倉儲合同糾紛中的擔保方,被法院判處共同承擔連帶擔保責任。在執行判決時,該國有投資公司支付了此案的全部執行款,此後建築公司一直未向該國有投資公司支付應承擔的執行款。王某為逃避該國有投資公司向建築公司追償,遂捏造了這9起虛假訴訟。
辦案組向該國有投資公司了解情況時得知,一旦債務得不到追償,將造成巨額國有資產流失,損害國家公共利益。惠山區當地黨委政府也對該案高度重視。
綜合全案情況,惠山區檢察院就這9起案件提請無錫市檢察院抗訴1件,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8份,均獲再審改判。最終,這9起虛假訴訟案件均被法院認定為虛假訴訟並改判。
經再審改判後,王某等人逃避千萬元債務的美夢徹底破滅,還要承擔炮製9起虛假訴訟花費的訴訟費以及相關律師費,總計60餘萬元。
更嚴厲的制裁措施指向這一系列案件的幕後「導演」王某等人。惠山區檢察院已將上述涉嫌虛假訴訟的犯罪線索移送公安機關。目前,公安機關已對王某、王某控制的公司及其相關生意夥伴立案偵查,檢察機關也就訴訟代理人鄒某的嚴重問題向司法局發出提醒函。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