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中學生同上一門思政課 重溫百年五四上海第一鐘聲
東方網 朱貝爾 唐風立
2019年05月06日 15:47
東方網記者朱貝爾、唐風立5月6日報導:百年前的今天,復旦國文教授邵力子伴著洪亮的校鐘聲,集合復旦同學,聲援北京「五四運動」……今晨8點30分,復旦中學校園內的「五四上海第一鍾」再次敲響,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復旦中學的師生們共同舉行主題班會,同上一門思政課。在師生們重溫百年前歷史的同時,復旦首個「三全育人」校外基地揭牌。
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復旦大學原校長王生洪(左二),長寧區委副書記、區長顧洪輝(左三)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三全育人』復旦中學基地」揭牌
長寧區副區長孟慶源致辭
長寧區副區長孟慶源致辭表示,在五四精神的號召下,我們齊聚在復旦中學「五四上海第一鍾」紀念亭前,再次聆聽百年的鐘聲。一百年前,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曾匯聚了一批有志青年,迅速響應邵力子先生,聲援「五四運動」。這場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裡程碑式的學生運動,是中國青年學生走上歷史舞臺的標誌性事件,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由此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雖然戰火與硝煙早已逝去,但五四精神似火種指引一代又一代復旦師生,在傳承復旦思想本源的基礎上,革故鼎新,砥礪前行。
此次班會的主題詞為「新時代·新青年·新作為」,由復旦大學校史專家周桂發、復旦中學郭潔平聯袂主講的思政課以「五四精神與復旦精神」為主線,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和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穿插市委書記李強同志在上海市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通過邵力子、陳望道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講授了在復旦學生的發起下,上海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聲援地,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重要發源地;講解了五四運動和上海黨的誕生地之間的關係;介紹了五四運動之後,復旦新聞系老系主任、老校長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本,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等。
「今天班會上追憶的主人公邵力子和思政課上提到的陳望道先生,都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與我們一樣的復旦人。我們用『穿越』百年、故地重溫的方式來教育學生,通過講述自己校史的故事、利用現場和實物來引導學生體認『五四』運動一百年的偉大意義、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特別有說服力、傳播力,特別能入腦入心,我們策劃這個活動,就是啟發新時代的學生:知史明志,感受肩上的新使命,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周曄表示,「復旦大學作為全國『三全育人』試點單位,新聞學院是第一個行動起來的,因為我們感到復旦的『紅色基因』是最好的育人教材,『愛國、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與『五四精神』高度一致,這種基因和精神流淌在我們復旦大中小學的血脈中,我們最有條件探索『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把校內外各方面的力量調動起來,把一切育人元素利用起來。」
復旦中學原校長、上海市特級校長周國正全程參與了活動組織,他說:「5月6日的上午,對復旦對上海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它是上海這一黨的誕生地的進步青年,因為百年前,這座校園裡上海『五四』鐘聲的鼓舞,走上了拯救民族危亡、凝聚民族力量、謀求民族復興的道路。」周國正強調,「今天我們大中小學攜手,用老學長們的故事和校園寶貴的紅色史跡,與這些『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宣講和緬懷復旦、上海的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和永久奮鬥的精神,就是要勉勵他們銳意開拓進取,勇做只爭朝夕的奮進者、上下求索的開拓者、捨我其誰的奉獻者,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青春力量。」
儀式上《復旦之門》詩朗誦的大學生代表、復旦新聞學院學生遊天航在參加完活動之後,心潮澎湃,他說:「沒想到思政課可以這樣上!這種身臨其境的復旦校史思政課,讓我熱血沸騰,銘記在心。今天一早跨入百年前的老校門、站在百年上海五四第一鍾前朗誦,再加上與中學師弟師妹們一起聽思政課,我不斷對自己說,我們這代人應該也能夠『聽黨話、永奮鬥』,把血液裡流淌著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選稿:鄭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