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打call」一詞在網絡上突然火爆,網友大多用「打call」來表達自己對某一事物的支持與喜愛,也是為這個詞增加了更多的含義。那麼你了解真正的「打call」嗎?真正的「打call」是什麼樣的呢?
打call一詞來自於日本的應援文化中的「コール」,是日系應援的其中一種形式,主要是粉絲手拿螢光棒,隨著曲子有節奏有規律地進行揮動,喊口號對偶像進行鼓勵,一起打造熱烈的氣氛。
打call一詞雖簡單,但背後卻是有著近半個世紀歷史的日系應援文化。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有了打call的基本雛形了,只是當時更多是粉絲自發喊出偶像名字的自發性行為,在曲子的什麼時機加入都是隨機的。
隨著不斷的發展,日系應援才最終有了現在的樣子。
那麼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一下打call和wota藝。
最先要說明的,打call和打wota藝必不可少的就是螢光棒。區別於我們日常中小朋友玩的螢光棒,應援螢光棒也是有很多分類的。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電光棒和化學棒,它們各有各的特點,粉絲們大多會根據自身需要或官方要求選擇合適的螢光棒。
call(コール)廣義上來講,打call是wota藝的一種,
是演唱會等現場在唱歌時,臺下對臺上喊的口號。
口號可以是成員的暱稱、「Oi!」、「Hey!」或其他聲音,基本上自由的。但是畢竟大家喊一樣的聲音會比較整齊、壯觀,一個人在奇怪的節拍亂喊不停可能會讓別人覺得很反感。
常見的コール有PPPH、B メロ警報、LOVE コール、ロミオ等等。
配合歌詞,將哪裡該喊コール寫清楚的資料,稱為コール表。
wota藝我們這裡講的wota藝是狹義上的,即「螢光棒藝」。
マワリ(轉圈)、ロマンス(romance)以及眾多副歌技等幅度大的複雜動作,是難以被多數觀眾接受的行為。由於容易影響到周圍的人,在通常情況下都容易招致旁邊的觀眾的反感,例如聲優豐崎愛生的個人演唱會上就因為有人全場打WOTA藝引發了鬥毆事件。
因此在一般場合中,演唱會上基本是禁止打wota藝的,一般粉絲會在私下一起打wota藝進行應援。
除此之外,日式應援的幾大裝備還有法批、頭巾、毛巾、團扇等等,全副武裝起來為偶像應援吧。
總之,應援是應援給偶像本身的,不是給自己的,必須充分尊重偶像的習慣。比如我們在演唱會上常常會用手機手電筒打光進行應援,但日本大部分藝人都是禁止的,不過具體也要看官方的標準,總之還是要以尊重為先才好。
要是應援的對象變成了「自己」,去看演出僅僅是為了自己爽而爽的話,那恐怕就是為了應援而應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