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鄰居家的孩子,上課睡覺,下課打鬧,回家玩網遊,結果是本校唯一一個考上清華的學生,怎麼解釋?
@愛心樹:
我記得上學的時候,我的成績一直很好,算是學霸級別。可是很多人對我的第一印象卻總是差生,因為感覺看不到我學習。
可是好成績都是努力換來的,哪有真的很聰明的人,就算是天才,每天也需要努力奮鬥在自己的事業上,更別說學生們了。
有時候上課聽累了,我就閉目養神一會,可能是我預習做的比較好,老師講什麼都跟得上,就算走回神,也不耽誤。
@土豆精:
上學的時候我也是公認的「從不努力學習,但成績卻非常好」的人,曾經因為這件事還很自豪。
可是我從來就沒承認自己不努力,我只是可以將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分清主次,條理弄清楚後,問題解決起來就簡單多了。只要聽懂重點,學習沒有那麼難。
@虛實結合:
上學的時候確實玩的時候更多,但這並不代表我不努力學習,老師講課能聽懂,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都不荒廢,可能只是我的效率很高,別人就以為我不努力吧。
我只是知道什麼時間可以玩,什麼時間需要學習,什麼時間需要做什麼,適當的提高效率,好成績自然就來了。
相信大家也不難發現,其實學習這件事沒有捷徑,只要自己不斷努力,你才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天才,真正聰明的人,一定是不斷學習的人。
如果你只是看到別人在玩,你也跟著一起玩,那你真的不算聰明人,因為聰明人永遠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
在我們周圍,有這麼幾種學生:
有的學生非常刻苦,成績很不錯;
有的學生很刻苦,成績卻很差;
有的學生不刻苦,成績也很差。
但是,還有一種學生,卻非常特殊,他們比較貪玩,看著一點都不刻苦,但是成績卻非常優秀,甚至頂尖,有人將這種人成為「天才」,有人將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結為「天賦」或者智商。
真有那種從來不怎麼學或者非常不刻苦,但是成績頂尖的學生嗎?根據我多年的觀察:沒有!
小學階段,講究的是重複,那些聰明的學生,如果不刻苦,就可能會在細節上犯錯誤,所以成績一般不會是頂尖的,但是也是比較優秀的。同樣的現象,在初中和高中也是存在的。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結論:在高中階段,那些班級內最刻苦努力的學生,其實並不是成績最優秀的學生,而成績最優秀的學生,看起來並不那麼刻苦和努力,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一個詞:效率!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 那些天賦異稟的學生,可能很難成為成績頂尖的學生,因為他可能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賦,但是高考則是一個全面的考查。所以,所謂聰明人或者天才,他們過目不忘也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也好,其實歸根到底就是效率高,而且這些人走上社會,也往往是強者,那些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他們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點:講究效率,高效做事,而這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往往來自於他們的專注力。
其實,老師都明白,看著一群坐在教室裡乖乖學習的學生,有的學生隨著老師走,有的學生卻在神遊,雖然他們都披著「乖殼子」,但是腦袋卻並不是都乖,所以,很多學生其實都處於一種「假努力」、「偽勤奮」狀態,無論是課堂還是自習課,都是如此。
對於高效學習的學生,他們可能不會熬夜,因為他們知道休息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如果熬夜,第二天課上錯過10分鐘,可能會用1個小時也無法彌補;而有些學生卻天天熬夜,作業也做不完;對於高效學習的學生而言,他們也許並不用刷很多題就能提升出層級,因為他們更善於總結,同一知識點或者同一提醒,總結一下,做過一兩遍就會了,但是有些學生卻天天忙著刷新題,沒有時間總結,做的題目越來越多,錯的題目也越來越多……
那些該學的時候高效學習的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去玩,而那些天天坐那裡學習的學生,反而效率更低,效果比較差,屬於「粗放型」學習的方式。
這種專注力或者效率,也可以歸結為「天賦」或者智商,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這種智商或者天賦,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他們的專注力並不強,他們的效率並不高,如果只強調天賦,對於多數人都是一個打擊,所以對於多數人而言,我們更強調刻苦努力的作用,通過刻苦,一般智商的學生,也可能考上大學或者211大學,但是要考上北大清華這種頂尖的大學或者好的985大學,僅僅依靠努力還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