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6個多月的周女士最近憂心忡忡。自從懷孕後,她就把圍產保健卡從一家醫院轉到另一家醫院,為的就是想找一家最稱心的醫院生孩子,可是轉的醫院多了反而「挑花了眼」,甚至連做了哪些產檢都弄不清楚了。
這幾天,她一直擔心自己腹中的寶寶是先天愚型兒。
產檢時,她問醫生:「能否給我做個這方面的檢測?」可醫生遺憾地告訴她,已經錯過了該項目的合適檢查時間。
現在的準媽媽越來越重視優生優育,多數人都會及時固定一家醫院建卡接受系統科學的檢查。但也有部分粗心的準媽媽會遺漏其中的項目。省婦保產科特需病房主任胡文勝分析,這是由於不少產婦盲目追求好醫院好醫生造成的,而實際上一些常規的產檢項目完全可以在社區醫院內完成。於是,這一邊人山人海擠破門,那一邊卻是門庭冷落。
日記雖然之前在網上看到過無數人感慨到婦保產檢的艱難,我還是懷著虔誠的心理,決定挺著懷孕5個多月的大肚子早起爭取機會。
清晨五點半,朋友的車子來接我去醫院。到了後,朋友直奔二樓排隊去了,只聽見她剛到樓梯口就發出驚呼聲:「好多人啊!」這時才6點半。大概等了近一個小時,終於要輪到了,可是一看掛號窗口上方的專家名字後面基本是「已滿」了。一眼瞧見有一個還寫著「未滿」的,可幾分鐘後當輪到我時,卻也滿了!上午沒有專家可看了,掛號的人問我要不要掛下午的,當然掛!特地跑到大醫院,不看個專家有點說不過去。等我一掛完,再回頭看屏幕,連下午的專家都已經沒了,這個速度啊!
就這樣,早上五點多起床,6點出發,6點半到,還是連上午的號都沒掛到。
好不容易等到下午,首先做預檢,是由一個護士進行的,就是仔細詢問一些在社區醫院已經被問過的問題,然後量血壓,測體重。接下來終於輪到看專家,專家給我按了一下肚子,量尺寸、聽胎心、算孕期……整個過程持續5分鐘左右,醫生給我開的單子是血常規、尿常規、B肝三系等之前在社區醫院做過的項目,我花費的金額是500「大洋」。
誰讓這裡是全省最好的婦產科醫院呢,排隊掛號看病就跟打仗似的。但就算再累再忙,我相信自己還是會到這裡來看專家的,以後生孩子自然也是來這裡,畢竟大醫院牢靠一點。
(摘自網友「城裡生活」的產檢日記)
建議許小姐家住城西,年初確診懷孕後,她寧可每次起早趕往省婦保,花上半天甚至是一天的時間做產檢,也從來不去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做產檢。
「很多準媽媽是從很遠的地方扎堆湧向大醫院,每當有一點疑問,也直奔大醫院排隊,使得我們醫院經常半夜出現"大肚子們排成行"的風景。」胡主任說。
據了解,一位準媽媽整個孕期所要歷經的產檢次數約為13次左右,大部分孕期保健工作完全可以由社區醫院完成,也就是比較基本的血壓、體重、尿常規、唐氏篩查等項目都可在社區醫院完成。如果社區發現孕婦有高危因素,例如高齡產婦、妊娠高血壓、有過不良孕產史等,即可建議孕產婦轉到大醫院做進一步產前診斷。
「社區醫院跟大醫院相比,貼近性和便利性要好很多。建議準媽媽們改變觀念,在孕期的日常保健上,多求助於社區的婦幼保健機構。」胡主任建議。
健康課堂B超檢查、核實孕周並了解胚胎發育情況、了解基礎血壓和體重、尿常規檢查、骨盆檢查、宮頸刮片檢查。社區醫院即可完成檢查。
第二次檢查(12—16周):進行出生缺陷的初步篩查,如唐氏症候群等。有高危因素者必要時建議到大醫院做羊水穿刺檢查。此外,還需進行B超篩查(系統篩查排除孩子有沒有大的畸形、無腦兒、開放性脊柱裂)、白帶支原體及衣原體檢查、尿常規檢查、骨盆檢查、宮頸刮片檢查、肝腎功能檢查、血液病毒學常規檢查。
第三次檢查(20—21周):產科檢查、尿常規、第二次B超篩查(對胎兒發育進行評估,並對胎兒畸形進行補救篩查,這也是做三維彩超的最佳時間)、胎心聽診。
第四次檢查(24周):產科檢查、尿常規、糖尿病篩查、胎心聽診。
第五次、第六次檢查(28—31周):產科檢查、尿常規、胎心聽診。
第七次檢查(33周):產科檢查、尿常規、胎心聽診、超聲檢查(主要做生長測量和胎兒宮內情況評估,對胎盤的位置及羊水量的多少,了解晚期妊娠時的胎盤功能等,有利於安全地分娩)。
第八次檢查(35周):產科檢查、尿常規、胎心聽診。
第九次檢查(36周):產科檢查、尿常規、陰道細菌培養、胎心監護(NST)。
第十次—第十三次檢查(37—40周):產科檢查、尿常規、胎心監護(NST)、必要時超聲檢查。
注意:平時在做產檢時,如果遇到羊水破裂、腹痛、見紅明顯、胎動明顯增加或減少,或是社區醫院醫生建議去上級醫院檢查時,應及時到上級醫院就診。 (來源:杭州日報)
(責任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