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臺灣各大學出爐了大陸學生的招生簡章,不少私立學校招人人數減少到去年的一半。據鳳凰衛視5月31日報導,臺校方對此坦言稱,兩岸氛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校方擔憂,若往後陸生赴臺就讀人數大幅減少,學校籌措經費會變得更拮据。
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與陸生合照(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陸生赴臺就讀名額減半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日前,臺灣各大學對大陸學生招生簡章出爐,今年有134間臺灣院校招生,較去年僅減少8間院校,但招生名額卻減少一半,由去年2136人減少至今年的1000人。
其中像淡江大學、文化大學、銘傳大學等臺灣老牌私立學校的招生名額,今年都被砍掉了一半以上。
對此,臺灣私立學校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陸生人數減少,學校實質學費收入有很大損失。
陳振貴算了一筆帳:若一年有73名陸生,4年就是292人,一年學雜費10萬元(新臺幣,下同,約2.3萬人民幣),學校損失將接近3000萬元。
就陸生減少的原因,陳振貴認為,兩岸未籤教育協議,陸生來臺其實是「九二共識」的延伸,現在大陸對臺灣處理「九二共識」的態度不滿意,大陸官方的意見自然也擴及陸生來臺政策。
實踐大學學生事務長賴嶽謙也認為這是兩岸氛圍發生了變化導致的,他說,「民進黨上來以後,對於陸生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表現非常的強烈的歡迎意思,也就是說沒有對於這些陸生來臺灣他們所有配套措施做得更完善」。
他表示,蔡英文改變了「九二共識」之後兩岸政治氛圍,產生很大的變化,這個影響到很多家長跟陸生的考量。
與此同時,淡江大學副校長戴萬欽則表示,「只能繼續觀察,希望明年不要再減」。
陸生戶外體育課程(圖片來源:臺灣大華科大)
陸生:臺學歷「含金量」不如以往
雖然臺灣各界都把陸生減少歸結為兩岸政治因素,但有在臺陸生表示,政治環境不明朗,陸生備受歧視,友好程度不似從前,臺灣學位「含金量」也有所下降。
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陸生餘澤霖表示,對一些陸生而言,在臺灣念書可能沒有什麼上升空間,不管是申請學位或找工作效益,因此來臺讀書的意願逐年遞減。
臺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則說,臺灣的大學學歷不像以前這麼值錢,跟整體高教環境有關,多數大學很努力做研究、教學和產學合作,但學雜費已十多年凍漲。
他表示,藍綠兩黨都把高等教育「櫥窗好貨」當成「地攤貨」在賤賣,很多私校缺乏資源,要如何提升含金量?
張光正還直言說,「都餓得快死掉了,經費這麼低,學校怎可能辦得好」。
對此,臺陸生聯招會總幹事張鴻德則表示,他個人認為,大陸可能在大學招生上面其實也是滿緊張的,所以赴臺陸生減少是出於許多因素的考量。
2006年3月,大陸方面承認臺灣「教育部」核准的臺灣高校學歷。臺「教育部」從2011年起開放私立大學招陸生,2014年起公立大學也可招收陸生。
今年4月,在臺陸生、境外生抗議臺當局通過醫保全自付健保修正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