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自己的玩具,即使不玩,也不讓別人玩。就算是兄弟姐妹也是互不相讓,而一會就不要了,有時候弄得家長哭笑不得。
還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拿到一個玩具,就想佔為己有。
甚至,在公共遊樂場,自己霸佔住某些設施就是不讓別人玩。
而且,你跟他商量,大家一起輪換著玩,這不是個人的物品,需要大家一起分享。他聽都不聽,他家長給他說都說不通。
家長給他買了什麼好吃的,連品嘗一下都不讓,自己吃不完,也不讓別人吃。
吃飯的時候,家長還沒有落座,自己先吃起來。
這種孩子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以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不會覺得無所謂,孩子的這種習慣和意識,如果不及時糾正的話,孩子漸漸長大會習慣的,會很難改變的。
在生活中我就經歷過這樣的一件事,有一次同學聚會上,也邀請了老師參加,老師還沒有坐下,一個同學先坐下了,而且他是坐在主要位置上。
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非常注重文化禮儀,尊者為上,都是有講究的。
餐桌有餐桌文化,主要嘉賓沒動筷子之前,不能動筷子。
為什麼有的小朋友,一起玩很招人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很融洽。有的小朋友,卻沒有人願意跟他玩。
這就是懂得分享,會溝通,會禮讓的孩子和不具備這些品格的孩子的區別。
生活中,之所以有一些人,顯得格格不入,就是從小沒有注重分享、溝通和禮讓的教育。
這種情況父母要注意做好以下三點。
一、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好好引導教育
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是小時候養成的,比如分享玩具,從小父母就要教育他,家裡的東西大家都有份,不是哪一個人獨有的。
我們家兩個孩子,姐弟倆有的一段時間,也經常爭搶玩具,這是小孩子的普遍的心理,總覺得別人的就是最好的,自己正在玩的玩具,看到別人在玩別的玩具,把自己的扔了就非要去搶別人的,也好好商量。
兩個孩子,經常會因為爭搶玩具打架,就是孩子心理沒有分享這個概念,太自我中心,什麼都是自己為重要。
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孩子,家裡的所有玩具,都是大家的,誰都可以玩,誰先拿到,誰就先玩。要學會用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交換,這樣,才能收穫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幫助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朋友都是相互的,理解和幫助也是,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幫助你這就是分享和溝通帶給彼此的溫暖和力量,這就是好朋友的力量。現在兩個孩子相處的非常好,很少再出現為了爭玩具而打架的現象。在幼兒園,也能夠交到更多的朋友,每天都開開心心在幼兒園度過。
二、父母就是孩子啟蒙的老師
當孩子在遇到想要的東西,或者想吃什麼東西,不說直接哭。我們就引導他,嘴巴除了用來吃飯,就是用來溝通的。
小孩子,想幹什麼就要好好說出來,這樣,爸爸媽媽才能明白你的意思,你一直哭,誰都不知道你想要的幹啥。
因為孩子上幼兒園,有什麼需求,也是需要通過表達讓老師明白。
所以,我們一定要為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三、要教孩子怎麼孝敬老人,互相禮讓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怎麼做,孩子他們就會怎麼學。
所以,我們在自己父母面前,要盡到子女應盡的職責和孝心,節假日多回去陪陪父母,幫他們做家務,給他們買衣服。
父母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我們就儘量回去多陪陪他們。
在父母面前,我們就引導孩子,吃飯的時候,老人不就坐,孩子不能先坐下。大人不動筷子,孩子不能先吃。
有好吃的,我們總是讓孩子們先給老人送一份,最後自己再吃。
家裡有客人來了,一定要引導孩子去叫客人吃飯。
等你當上爺爺奶奶了他們也會教自己的孩子怎麼孝敬爺爺奶奶。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是我們每個人的啟蒙教育,為我們一生的成長奠定基礎。所以,我們應當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科學、快樂的成長空間。夫妻之間的相互尊重,長幼之間的關愛和互敬,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我們不能把工作中的煩惱和不愉快帶進家中,帶給孩子。不要隨意向孩子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從小培養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