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偶然看到一則郭麒麟的採訪視頻。
談話過程中,郭麒麟為主持人華少倒茶,一不小心倒溢了出來。
只見他趕忙說:「不好意思,這杯我來喝。」
雖然只是一個小細節,卻能從中看出郭麒麟的良好家教:
酒要滿、茶要淺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既是一種禮數,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家長們都清楚,要想養出家教好的孩子,就必須教他們懂禮貌。
然而,不少家長在教的過程中用錯了方式,要麼過於粗魯,要麼過於苛刻。
如此一來,不僅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還會激起孩子的叛逆情緒。
那麼,我們應避開哪些誤區?我們又該怎麼教孩子懂禮貌?
接下來,我們將模擬幾個常見的情境,具體講一講家長的常見錯誤和正確做法:
兩個孩子起衝突時,你會怎麼做?
不論是和小夥伴玩耍,還是和兄弟姐妹相處,孩子之間難免起衝突。
每當這時,不少家長脫口而出:「你是大孩子,就該讓著小的。」
遇到孩子爭搶時,有的家長甚至直接上手奪過,然後塞到年紀稍小的孩子手裡。
家長想讓孩子學會謙讓和友愛,初衷很好,但上述方式百害無一利:
大孩子誤以為爸媽偏心,變得叛逆和不自信;小孩子覺得有人撐腰,越來越任性。
正確做法應該是,不輕率不偏倚,了解事情始末再進行教育,教孩子與人分享、和睦共處。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並做到禮讓、友善。
和孩子一起遇到熟人時,你會怎麼做?
從孩子學會說話開始,很多家長逢人就讓孩子打招呼:「叫阿姨」「叫叔叔」......
面對不太熟悉的人,孩子常常表現得膽小害羞。
這時,有的家長把孩子拽到身前,逼他們大聲打招呼,還有的家長直接數落「沒禮貌」「哪個孩子像你這樣」。
結果,孩子越來越排斥與人交往,變得不願說話。
要想培養孩子的見面禮儀,家長應先做個好榜樣,並儘可能為孩子去除「陌生感」:
「陳阿姨以前來我們家做過客,還給你帶了很多好吃的水果,記得嗎?」
有了安全感和適應的時間,孩子才會更樂意、更主動去打招呼。
別人誇獎孩子時,你會怎麼做?
中國家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替孩子謙虛。
遇到別人誇讚,還沒等孩子開心兩秒,爸媽馬上回應說:「哪有你家孩子厲害」「平時差的一塌糊塗,這次純屬狗屎運」......
家長們的本意,是想讓孩子懂謙虛、戒焦躁。
可這麼做,不僅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還容易讓他們產生「努力、付出並沒有意義」的錯覺。
要記住,肯定孩子的好表現、教孩子謙虛是兩件互不衝突的事情。
當別人誇獎孩子時,倘若確實如此,家長們不妨也來表揚兩句,並藉機讓孩子再接再厲。
如此一來,孩子便獲得了繼續努力的自信和動力。
孩子不懂某項禮儀時,你會怎麼做?
有時候,孩子並非故意做出無禮的舉動,而是因為沒學過、不理解。
就好比,孩子以為只要不撞到人就可以了,於是便在公共場所裡亂跑亂跳、四處飛竄。
一開始,家長試圖說教但效果甚微,到後來,有的家長當著大夥的面直接動手揍孩子。
其結果就是,孩子不僅不聽教,甚至還和家長頂嘴、對著幹。
在不少家長眼裡,禮貌教育空說無憑,等遇到具體事情再展開引導。
而在筆者看來,禮貌教育更應該在「事前」,即事先預想情境,提前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即使需要當場教育,也請不要忘了保護孩子的面子!
英國著名思想家約翰·洛克曾說過:
「禮貌,是青少年應該特別小心去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以身作則,以正確且尊重的方式教給孩子禮貌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