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我們常常要求孩子要懂禮貌,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而且教出一個懂禮貌的孩子,人人見人人誇,這似乎也是教育成果的展現,父母頗感滿意,不過家長似乎只要求孩子,而自己卻忽略了榜樣的作用。
親戚見面,自己還沒打招呼,就先「鼓勵」(其實就是強迫)孩子開口,叫叔叔阿姨大伯大嬸啊,要懂禮貌。
去朋友家做客,主人熱情招待,家長自己還沒說幾句感謝的話,就先教育孩子,快說謝謝阿姨啊,要懂禮貌。
娃幫你遞個東西,你表揚ta說「真乖」,但卻希望娃從你手裡接過東西時說「謝謝」,小孩嘛,從小就要懂禮貌。
這樣做真的對嗎?你是如何教育孩子懂禮儀的呢?
01 你是這樣教孩子禮貌的嗎?
①
強迫式禮貌
爸爸媽媽從小告訴孩子,見了老師要鞠躬,見了鄰居要打招呼,見了各位親友要喊:「大姨好,二舅好,三姑好」。這種強迫孩子與人打招呼,或者強迫孩子為親友表演才藝的行為,非常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
②
為什麼要謙讓
在二胎時代,大寶寶總是被要求讓著小寶寶,父母不斷地強調大寶應該讓小寶,這樣才是有禮貌的好孩子。這樣的方式,即便大寶在威逼利誘下讓著小寶,但是在他的心理也會產生對家長和小寶的厭惡。因為父母從來不問緣由就要求讓大寶讓著小寶。
不管是家裡有二胎,還是在園區中大孩子和小孩子打架,家長和老師都會不由自主的有所偏向,這樣就無法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要公平對待,一視同仁,不偏心,不包庇才能讓孩子和平相處。
③
讓孩子過分謙虛
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謙虛禮貌懂事,當有人誇讚孩子聽話,有禮貌,懂事,父母也第一時間說這都是應該的。時間一久,孩子會漸漸地越不愛和人交流,也不喜歡和父母說話,很容易就會哭鬧。這時候,父母卻不知道一向乖巧的孩子怎麼越大越不懂事了?
我們希望孩子有教養有禮貌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是否用對了方法呢?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方式呢?這種方式是否給孩子帶來了傷害呢?
02 在教育孩子禮貌時,家長要注意
①
過分謙虛=貶低
有喜愛炫耀自家孩子的家長,也有過分謙虛的家長。當他人誇獎自家孩子學習時,有的很謙虛的家長會說:「哎,哪有,不是他學習好,都是逼著學的。」
一個健康自信的孩子,是需要父母的肯定的,當然也希望在別人面前有所表現。過分的自謙會讓孩子從小自信心受到嚴重的傷害。
當別人誇獎自家孩子時,當著孩子的面,家長可以欣然接受,並表示感謝,謝謝他人對孩子的關注和讚賞。然後,提示孩子只要努力還可以做得更好。這樣孩子既能感受到家長的肯定,也能明白父母的期待。
也可以使用幽默的方式回復對方的誇獎:「謝謝誇獎,孩子表現確實不錯,您一說我這家長都有點驕傲了,這幾句就夠了,可不能再多誇獎了。」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認可的同時,避免大家一直圍繞在誇獎孩子的話題中。
②
替孩子送禮物=不禮貌
在教孩子謙虛禮貌時,我們也要學會尊重孩子,很多家長會因為面子「隨意」的把自家孩子的玩具送給過來玩的小朋友,但這可能是自家孩子非常喜歡的玩具,因此引發一場「血案」!
也許在父母眼中送出玩具是禮貌的表現,而孩子心中,這跟禮貌沒有關係,覺得別人在搶奪自己的玩具,自己的父母還是「幫兇」。
當再次遇到這種情況,也許你可以換一種方式,轉移對方的注意力,用零食,看動畫片等等,並告訴孩子玩具要由他的主人自己做決定是否贈予,小夥伴們可以自家協商決定。
「謙虛有禮」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名片,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家的孩子人見人愛,當我們以「謙和有禮」來要求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他時,有沒有做到「謙和有禮」?
信息來源:一天一個早教親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