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是從小教育孩子要做一個懂禮貌、有素質的人,所以對孩子的教導也是很上心。但是有時候家長自己認為很有禮貌的行為,由於家長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比如說生活中有些很常見的「中國式禮貌」,看似孩子學著做這些行為對成長是有利的,實則是恰恰相反。下面列舉3種「禮貌性」的錯誤,看看家長們是不是正在做。
別讓「中國式禮貌」毀了你的孩子!
一、教導孩子過分的謙讓
很多家長自己覺得謙讓是一種美德,讓孩子學會謙讓待人,可以讓孩子變得禮貌懂事。因此,有些父母教導自己的孩子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學會謙讓。謙讓是美德,但是不能教導孩子過分的謙讓。當家裡有小朋友做客時,會讓自己孩子把他的零食玩具先拿出來讓別的小孩挑選,出門在外也要時刻謙讓他人。其實這樣的做法有很多弊端,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敢去表達自己內心的訴求,害怕父母會訓斥自己,而且過分的謙讓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反感心理,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叛逆,長大了或許還非要反著來,變得更加的自私自利。
一個人懂得謙讓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是謙讓是雙向的,如果一方過分的謙讓,而另一方無動於衷也是不對的。謙讓是出於一種禮貌和尊重,而不是為了所謂的面子。家長們也要教孩子發自內心的去禮讓,而不是強迫孩子每一次都要無私奉獻,捨己為人。
二、逼迫孩子到處打招呼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小孩在小的時候讓他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孩子都會聽話,而且有時候自己還很開心,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他們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去跟別人打招呼,尤其是對陌生人。其實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但在有的父母眼裡,這是孩子缺少教養的表現,他們出門前就會提前交代孩子,遇到人要主動去打招呼,要大聲的去問好。如果孩子沒有做到,父母就會去指責孩子,而有的孩子父母越是批評他,他反而更倔強。雖然孩子見到人不打招呼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但是父母培養孩子的基礎禮儀時,也要注重自己的方式方法,逼迫孩子去達到目的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對於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你讓他往東,他卻偏要往西。
三、教育孩子過度的謙虛
當一個孩子十分的優秀出色,大家都會去讚揚誇獎這個孩子,但是有些家長面對他人對孩子的誇獎卻總是一個勁兒的謙虛,嘴裡總是會說「沒有沒有,我家孩子還差很遠呢」,雖然這樣說會讓家長很有面子,但是如果被孩子聽到了,他們會覺得心裡很受傷。孩子心裡會想,是自己哪裡做錯了嗎?明明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為什麼家長永遠不滿意呢?孩子會陷入無限的自責中,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其實孩子的想法很簡單,他們做的好了,父母表揚他,孩子就會變得更有動力。如果父母總是說自己做的還不夠好,孩子就會變得很沒有信心,做事情也失去了積極性。所以家長們在該誇讚的時候一定要毫不吝嗇的去鼓勵表揚孩子,並適當的給他們一些物質獎勵,這樣孩子才會做的更好。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們都是想讓孩子懂禮貌有教養,但是不能操之過急,也要掌握方式方法,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不要讓「中國式禮貌」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