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譯詩的大家許淵衝先生提出的「譯詩六論」 很有借鑑意義。它們是:
1譯者一也(Identification)
翻譯是譯文和原文矛盾的統一。統一有不同的層次:詞彙和詞組層次上統一;句子層面上統一;段落和全詩的層面上統一。
2 譯者藝也(Re-creation)
文學翻譯是藝術,詩歌翻譯更是藝術。英語是形合的語言,往往表意比較精確;中文是意合的語言,比較模糊,說一指二,兩種語言互譯時,常常難以統一,這時就需要譯者藝術地創新。
3 譯者異也(Innovation)
詩歌翻譯可以創新,創新就難免會標新立異。有時立異是必須的,特別是對年代久遠的詩,可能在原語中的理解都已經不能確定了,不立異就不能翻譯。
4 譯者依也(Imitation)
前面說譯者異也,但是異不能脫離原文的依據,這就是所謂的譯者依也。也就是說,「異」指的是譯文脫離原文的程度,「依」則是指譯文接近原文的程度。
5 譯者怡也(Recreation)
所謂「怡」,就是翻譯的詩歌應該怡性悅情,使人得到樂趣。一首詩藝術上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啟示義的有無,一首譯詩的優劣,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啟示義譯得如何。
6 譯者易也(Rendition)
翻譯是換易語言形式,無論如何使用和選擇上述的五論,易是總論。
我們來看拜倫「這一天我滿三十六歲」一詩第二節的翻譯:
原文:
The days are in the yellow leaf,
The flowers and fruits of love are gone,
The worm, the canker, and the grief
Are mine alone.
譯文1:
年華黃葉秋,
花實空悠悠。
多情徒自苦,
殘淚帶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