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的專才
—— 談北美專職翻譯的基本職業操守
渥太華大學翻譯與口譯學院 王鵬
「I have been impressed with the urgency of doing. 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 Being 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
-- Leonardo da Vinci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北美專職翻譯的職業操守的看法。我認為,專職翻譯最基本的職業操守就是做一名通用的專才,專於「語言」,觸類旁通。「專」是基礎,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我們的話題有三個關鍵詞:「專職翻譯」、「基本」、「職業操守」。
首先,何為「專職翻譯」?
在中國,翻譯官職從周代就有記載了。如今,翻譯已經從最初《周禮·秋官》中所記錄的「象胥」一職演變為了現代國際上普遍接受的新名稱——「語言服務商」(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一方面,市場在不斷賦予翻譯這個角色新內容;另一方面,一眾新角色又陸續登場,包括大眾 (crowd in crowdsourcing)、專家(subject-matter expert) 、數據分析師(data analyst)、項目經理(project manager)等等。哪些特點已不復存在,哪些仍經久不衰,區分變與不變,才是我們立足的根本。
第二,何為「職業操守」?
它應該包括兩方面:翻譯的職業素養(professionalism)及翻譯倫理(ethics)。翻譯倫理近年來在學術界得到了相當的重視,比如Chesterman(2001)提出了五個倫理模式:再現倫理 、服務倫理 、溝通倫理 、循規倫理 、職責倫理 (蔣驍華,2017)。另一方面,各翻譯行業協會也總結出了各自的倫理和職業實踐操守,這些一般都更側重翻譯實踐中的職業素養。比如美國翻譯協會(ATA)提出了「忠實、準確、客觀的傳達意義」、「誠實反映及根據自己的資歷、能力、責任來工作」等八條要求(website 1);而加拿大阿爾伯塔翻譯和口譯協會 (ATIA)也就翻譯的專業行為、技能與資歷、客觀性、忠實性、質量等方面進行了規定(website 2)。
第三,何為「基本」?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講,譯者的職業素養和翻譯倫理所強調的基本核心始終是忠實、準確、客觀的傳達意義,即在另外一種語言和文化中準確「再現」內容。而做到這一點,譯者必須掌握語言及與語言交際相關的文化能力(統稱為「語言」能力)。因此,在國外,無論是全職(in-house)翻譯,還是自由職業者(freelancer),具備「語言」能力是其最基本的職業素養。企業所設定的職位也大多和語言相關,如linguist、language expert、language lead、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cations analyst等等。當然,這些職位也包括了超出傳統專職翻譯的工作範疇,如語言分析、語言標記、翻譯記憶管理、術語管理等。
美國和加拿大均是移民國家,多民族語言文化的交流非常頻繁,文化衝突也相當尖銳,尤以美國為甚。無論是在法庭口譯、醫療口譯等社區口譯的過程中,還是在政府的高級別會議當中,口譯員需要時常面對真實的、即興的、高潮式的情景,例如,在生死存亡的醫療搶救中,在經過數月準備、備受期待的雙邊會議中,譯者總可以切實感受到身上的職責以及交際雙方對自己的依賴。現實情景會在譯者心中構建出更急迫、更直接的認知情景效果(contextual effects),促使其以最有效的辦法提取最相關的意義,協助雙方交流(Wang,2019)。若沒有必須的「語言」能力,譯者便無法在這樣的情景下完成認知、交流的任務,自然也談不上什麼職業操守。
在北美翻譯市場上,我們統稱翻譯所服務的對象為LEP(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也就是說,他們具有「有限」的英語能力,而對於「有限」的程度,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實際上,有些LEP的英語水平已經相當高,這些人自然期待譯者具有更高的理解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達不到這個要求,在他們心中,譯者也無職業性可言。
也許你會認為,在現代翻譯環境下「語言」能力可以被其它方面所彌補,比如翻譯科技的能力。事實恰恰相反,科技革命只會對專職翻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在幫一家機器翻譯公司組建翻譯團隊時,我們的宗旨就是絕不讓譯者做機器翻譯的譯後編輯(post-editing),我們需要的是技藝最好的譯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類最大的創造性和特性,彌補機器的不足。另一方面,只有準確、高質量的人工翻譯,才能保證翻譯記憶、詞彙等數據的質量,從而更好的訓練互動式神經機器翻譯引擎。而由於機器的介入,譯者基本上都是在翻譯新內容,或者是在新的情景下重新定義舊內容。重複的內容留給機器去做會更加高效。如果說機器也有職業操守的話,那便是通過人類編寫程序與規則、機器學習來完成的。在機器的邏輯裡,「語言」的質量是一個量化的數字。
最後,如今專職翻譯所面對的內容特點是難度大、範圍廣、碎片化。而只有具備必要的「語言」能力,才有可能分析複雜的文本,處理不同的話題,把握碎片化信息的情景,以不變應萬變,以「專才」應對複雜的內容,完成自己作為譯者的基本職責。
以上思考,與各位翻譯同仁共勉!
1. 蔣驍華. 翻譯倫理與譯者的語言服務意識當代外語研究 [J]. 2017年第3期
2. Wang, Peng. 2019. A Relevancy Approach to Cultur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 Curriculum. In David B. Sawyer, Frank Austermühl and Vanessa Enriquez (Eds.). The Evolving Curriculum in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Education (pp. 271-299).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ttps://benjamins.com/catalog/ata.xix.13wan
3. Net 1: https://www.atanet.org/governance/code_of_ethics_commentary.pdf
4. Net 2: https://www.atia.ab.ca/images/downloads/CODE-OF-ETHICS-2016-January.pdf
王鵬,加拿大政府翻譯局高級口譯,渥太華大學翻譯與口譯學院客座教授,擔任多家翻譯科技公司顧問及語言主管。曾任美國馬裡蘭大學翻譯科技聯絡主任及講師。來源:語言服務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