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部做翻譯是怎樣一種體驗?

2021-02-20 華南翻譯市場

有人說:「翻譯就像一隻美麗的天鵝,它的上半身,永遠都是亭亭玉立,嫵媚動人,而你看不到的下半身,則在水中不停地撲騰。」對於咱們普通百姓而言,給領導人當翻譯是很風光,也是很神秘的。那麼,他們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工作經歷?今天,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處長費勝潮就帶著我們走近外交部翻譯室的高級翻譯,來聆聽他們的故事。 

總理喊話 翻譯也得卯足勁 
翻譯他人的話語是平實的,還是富有感情的?曾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提供翻譯服務的費勝潮認為,通常來看,做一名有感情的翻譯是必要的,「當他人的話語富有感情時,作為一名翻譯是不可能處在平淡的感情狀態中的。」 

在這方面,費勝潮就有著自己的經歷。雖然時隔一年多,但是他回憶起當時跟隨溫家寶總理到汶川映秀的情景,仍然覺得就發生在昨天。

那是2008年5月24日的映秀,溫家寶總理在震後的廢墟上會見了中外記者,費勝潮擔任翻譯。現在他還記得當時溫家寶總理的話語:「這場地震舉世關注,因為它是一起罕見的地震,其強度之大、範圍之廣、破壞之重,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正在緊張地進行抗震救災工作。」溫總理的話讓當時的中外記者聽到了信心,聽到了希望,「希望你們三個月以後來看這裡,這裡會更加有序,三年以後來看這裡,這裡會建設得更好!」 

費勝潮說:「當時總理就舉著一個喊話器在喊話,由於我要記筆記,一位同事主動幫我舉著另一個喊話器。總理的話十分振奮人心,我翻譯的時候也特別注意選擇合適的詞語和句型,並卯足力氣,提高音量,傾注感情,儘可能把總理講話的深情和感染力傳遞出去。」 

「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怎麼翻 

作為一名高級翻譯,怎樣譯好一些有中國特色的詞彙,特別是政治詞彙,這也是他們要思索的問題。 

費勝潮坦言,這是翻譯中的一個難點。曾經有一些人士建議,翻譯這些中國特有詞彙的時候就採用「拼音化」,比如說「三個代表」就翻譯成 「san ge dai biao」,但是這一建議並沒有得到認可。費勝潮認為,這不利於兩種語言之間的溝通。如今,「三個代表」被翻譯成「three represents」。但是面對這樣的翻譯,一些外國朋友還是不懂其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進一步的解釋。 

在翻譯中國特有詞彙的時候,如 「科學發展觀」 譯為「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有些外國友人表示不解:「這個詞彙跟科學有關?跟工程有關?」於是有人建議採取替代的方式,按照「可持續發展」來翻譯。但是費勝潮表示,這種替代翻譯的是部分,是局部,還欠全面。 

另外,在翻譯過程中,高級翻譯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口語詞彙形象生動,但往往不易找到合適的對應詞,比如說「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費勝潮介紹,在翻譯這類語言時,日常需要多注意積累一些英語俗語;如暫無對應說法則需要查工具書,找到儘可能多的不同譯法,從中選擇,加以潤色;如查不到或口譯來不及查,則可視情況現場直譯或意譯,事後再推敲較好的譯法。 

「天書」是怎樣煉成的 
人們常會看到翻譯在領導人身後飛快地記錄著,那麼他們的筆記本上都在記錄著什麼呢?他們又是怎麼做到快速記下話語然後來翻譯的呢? 


費勝潮介紹,他們一進入翻譯室就要經歷「魔鬼訓練」,「每天都是大量高強度的培訓,一天長達8個小時,培訓內容包括記憶、筆記和同傳。」 

「魔鬼訓練」中最難的是筆記,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從一開始只能記下大意到後來逐字逐詞地進行複述和翻譯。筆記中可以使用中文、英文、數字和符號,每一個人都還會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技巧和偏好。對於這些使用符號輔助記錄的筆記,翻譯們笑談,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天書」吧。 

那麼「天書」裡面究竟在寫些什麼呢?費勝潮介紹,比如「繼續」他就會用橫著的箭頭表示,上升的箭頭表示「發展」,拒絕則是一個叉,同意則是一個對勾。符號也能表示一句話,「很高興見到你」就用一個笑臉表示。 
在「天書」中,一些特定的詞彙也能用符號或者數字來表示,「六方會談」就會記錄成6加上一個圓圈,5個常任理事國就會寫成「p5」。 

「我們會快速地記錄下來,然後依據筆記的提示完成翻譯任務。」費勝潮說。 

雙向翻譯要追蹤外國領導人講話 

外交部的高級翻譯在工作中還有一項就是提供雙向翻譯,「像英、美、俄、日等國家都有外中翻譯力量,但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提供雙向翻譯,也就是給外國的領導人做翻譯。」 

在給外國領導人做翻譯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講究呢?費勝潮說,由於各國領導人語音各異,所以最好能找到該領導人的視頻音頻材料,反覆聆聽他的發音,這樣才能又快又好地領會並翻譯他的話。 

追蹤外國領導人的發言材料,高級翻譯一般都會在聯合國網站搜尋聯大講話記錄,另外外國政府網站上的視頻也是他們搜尋的重點,「裡面會有他們的近期講話,我們會著重看他的關注點在哪裡,看他在一些重大的國內以及國際地區問題上的看法,然後從詞彙、語言、政策上做相應的準備。」

相關焦點

  • 外交部翻譯是怎樣煉成的
    這位美女翻譯是如何一步步成為領導人身邊的高翻的呢?考拉君選取了一篇她回母校時給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的高翻經歷的一篇報導,我們一起走進張璐,走進她的高翻背後的故事。 如何給總理做翻譯?       張璐回到了母校外交學院,應邀給學弟學妹們講述「總理記者招待會翻譯的體會」。
  • 外交部前高翻:帶你體驗在蒙特雷學翻譯的一天!
  • 做in-house翻譯是怎樣一種體驗?
    對同一個技術問題有不同意見時,我的上司很經常會說這個我們很有經驗,我們在什麼項目上也是這麼做的,我們肯定有能力能做到怎樣怎樣。中國人慣常以經驗說事,但是外方更看重你的數據、計劃,他們希望你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你的經驗。
  • 做日語翻譯是怎樣一種體驗?且看!
    在第22期中,問題來自「uook」同學的提問: 題主現在在南方一大學讀日語專業,老師問及我們的理想,班裡的同學很多會說「做翻譯」,學日語的出路只有翻譯嗎?我想問問各位學長學姐,你們在做日語翻譯嗎?是一份怎樣的工作?接下來就看看學姐學哥們的回答,對那些在讀日語,打算從事日語專業的同學來說,或許能給你們帶去一點點啟發。
  • 在中央領導人身邊做翻譯,是一種什麼體驗?
    比如吳建民講到,他在許多中央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身邊做翻譯,就披露出中國對外交往中的很多細節。經過出版社授權,南方周末記者今天摘取書中的部分內容,帶你看看在領導人身邊做翻譯,到底是一種什麼體驗。毛澤東主席身材魁梧,臉色很好1959年我從北外法文班畢業,外交部從我們這期畢業生中挑選了幾個人送進外交部的高級翻譯班。
  • 譯事 | 我考外交部翻譯室的經歷
    對於翻譯人員來說,如果能夠進入到外交部工作,那無疑是最能體現實力的表現,可以說是業內最高的榮譽了。想要進入外交部翻譯室,可不像《親愛的翻譯官》裡那麼簡單,說堪比登天,也毫不誇張。那麼,考外交部翻譯室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今天,Yee君就來和你分享一枚考生的感受。外交部高翻的考試一般都會是幾天,整個過程其實很考驗考生的耐力和心理素質。
  • 外交部翻譯司的美女翻譯們!
    張璐出生於1977年,外交學院國際法系畢業,曾任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副處長,高級翻譯,現任外交部翻譯司(原翻譯室)西葡語處處長。網友問:你是怎樣完成從一名外語專業的學生到外交部高翻這一角色轉換的?邵廷娟:我是1999年從北外畢業進入外交部翻譯室的。首先參加了近一年的翻譯室培訓。
  • 在非洲做翻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14年-2016年,我在中國援莫三比克醫療隊20隊擔任隨隊翻譯;2017年上半年,我成為中國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復交後,中國援聖普醫療隊1隊的翻譯;2018年-2019年,繼續為援聖普醫療隊3隊擔任翻譯。關於非洲的疾苦,我以前只是看一些報導和自己的想像,但真正踏上這片土地,非洲之苦眼見為實,切身感受,那是最真實的體會。
  • 做法語翻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專職翻譯(1)非洲法語翻譯 (可能兼行政,管理,財務等工作)主要內容 : 工程文件筆譯/做中國人與非洲人之間的法語翻譯
  • 「甩鍋」「蚍蜉撼樹」 2019年外交部的翻譯太難了
    原標題:呵呵、甩鍋、蚍蜉撼樹……2019這一年,外交部的翻譯太難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12月31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在回答中俄關係的提問時,連用了上述兩個成語。
  • 為聯合國做翻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就是那一瞬間,困擾許久的問題全部湧上來了:為什麼譯者不同,譯本就會不同?用不同的手法處理同一份文本,這是允許的嗎?如果是,為什麼能夠允許?這種允許的下限是什麼?上限又在那裡?這些上限和下限,是普遍適用於所有文本,還是不同的文本又有不同的上下限?心理學中有個「白熊效應」,不知道你聽說過沒?
  • 當日語翻譯是怎樣一種體驗?(升級版)
    只會做翻譯的工作應該會逐漸淡出市場。sou(๑• . •๑)jo  呆在一家公司做了6年純翻譯,平常工作中口譯&筆譯都需要,會接觸到不同地方操著各式口音的日本人,日語各方面能力確實提高了很多,而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相比較而言也是很單純的,基本上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後就沒我什麼事了。
  • 呵呵、甩鍋、蚍蜉撼樹……2019這一年 外交部的翻譯太難了
    原標題:呵呵、甩鍋、蚍蜉撼樹……2019這一年,外交部的翻譯太難了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12月31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在回答中俄關係的提問時,連用了上述兩個成語。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對於外交部記者會上的發言,「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眾號次日都會刊出中英文全文。
  • 解密外交部翻譯室如何培養總理翻譯
    總理翻譯是怎樣煉成的——外交部翻譯室解密□記者李光在中國大陸,高層政界鮮有曝光度,這個神秘世界偶爾透露的點滴信息遠遠無法滿足公眾的好奇,以致一切與之相關的人物都極易形成公眾關注焦點崔峙告訴記者,張璐當年放棄了很好的出國機會,以英語成績最高分考入外交部,「她是外交學院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考進外交部翻譯室的第一人」。外交部翻譯室下設英文處、法文處和培訓處,集中了英、法翻譯,主要負責外交文件、文書的筆譯,並承擔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外交部領導外事活動的口譯。在外交部的各地區司,還有其他各語種的外事翻譯。
  • 呵呵、甩鍋、蚍蜉撼樹……2019這一年,外交部的翻譯太難了
    12月31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在回答中俄關係的提問時,連用了上述兩個成語。長安街知事注意到,對於外交部記者會上的發言,「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眾號次日都會刊出中英文全文。發言人在回答問題時,或引經據典,或強硬回懟,或使用網絡新詞,從一些艱澀少見的成語、俗語、詩詞,以及一些網絡詞彙,我們可以管窺一段時期內的大國外交關係、世界局勢,同時也累壞了外交部的翻譯。一些詞彙,真的是太難了。
  • 憶給鄧小平做翻譯 從不需外交部準備稿子
    1991年後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擔任外交文件筆譯定稿。2000年退休。現為外交部英文專家,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等。  鄧小平從來都是事先沒有稿子,不需要外交部給他準備  施燕華1939年12月出生於上海,1965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班,畢業以後就到外交部翻譯室工作了。
  • 呵呵、甩鍋、蚍蜉撼樹……這一年,外交部翻譯太難了
    2019年最後一天,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在回答中俄關係的提問時,連用了上述兩個成語。這一年,發言人在回答問題時,或引經據典,或強硬回懟。從艱澀少見的成語、俗語、詩詞,到一些網絡新詞、熱詞,我們可以管窺一段時期內的大國外交關係、世界局勢。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十分心疼發言人辦公室的翻譯們。
  • 憶給鄧小平做翻譯:他從來不需要外交部準備稿子
    1991年後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擔任外交文件筆譯定稿。2000年退休。現為外交部英文專家,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等。  鄧小平從來都是事先沒有稿子,不需要外交部給他準備  施燕華1939年12月出生於上海,1965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班,畢業以後就到外交部翻譯室工作了。
  • "扎心"怎麼翻譯?外交部教學來了!
    "扎心"怎麼翻譯?外交部教學來了!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近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
  • 走近外交部翻譯:總理記者會提前一個月準備
    超強的政治敏感  3月16日,記者會結束後的第三天,張璐回到了母校外交學院,應邀給學弟學妹們講述「總理記者招待會翻譯的體會」。原本只能容納200人的報告廳被擠得水洩不通,走廊裡、過道上站滿了人。  「以前都是聽別人做報告,沒想到今天卻是我給大家做報告。」張璐謙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