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盛唐著名詩人,為人豪放不羈,因擅長描寫邊塞風光,故常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所作之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曾有人概括王之渙一生之言:「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說的通俗點就是王之渙這人又好,還長的帥,長得帥就算了,還有才。用現在一句話說:「完美。」但是就是這麼完美的一個人,可是他留存於現世的詩歌僅六首,其中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而今天小編就向大家推薦一首王之渙的一首邊塞詩《涼州詞》,一看涼州詞,小編就想到三國裡出自西涼的馬超,進而想到了軍事。自古邊陲地區多戰亂,而這首《涼州詞》就是這樣的一首邊塞詩。
《涼州詞》唐代: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本是涼州歌的唱詞,並不是詩題,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名,為它填詞作曲,因此有許多唐代詩人都寫有《涼州詞》。但是在眾多的《涼州詞》最為著名屬王之渙、王翰。
開頭便是「黃河遠上白雲間」這樣的壯闊佳美之句,仿佛置身於一幅壯美廣闊的西北之地,欣賞著黃河的壯麗之美,看著洶湧黃河的飛入雲端,讀到此處不得不令人感嘆神思飛躍,氣象開闊。作者也曾寫過黃河,不過那時寫的黃河,是一瀉千裡的氣勢磅礴,是一望無際的壯闊,而現在作者寫的黃河是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廣闊天地之間一座孤城佇立於山河之間,如同萬花叢中一點綠,不過是顯得壯觀下的孤獨。一座孤城,守住萬裡河山;一座孤城,承受春秋歲月;一座孤城,匯集百萬將士;一座孤城,遠離家鄉故園。在這孤城之中,百萬將士之心,忍受著歲月在外的孤寂,忍受著守衛邊疆的酸苦。這裡的孤城有著特定的含義,他與離愁相掛鈎,他與徵夫相聯繫,這裡為進一步思鄉做了鋪墊。
「羌笛何須怨楊柳」,說出了在外將士的苦,講出來在外將士的思鄉之情。羌笛中傳出《折楊柳》,勾起了將士的思鄉之愁,唐朝風行折柳送別,「柳」有「留」之意,將士們自然想起親人送別自己,來到這孤危之地。沒有人願意離開故土,拋家舍業的跑到這邊陲之地,只是因為有守護山河的責任與擔當,所以將士們並不後悔來到這裡。縱使鄉愁難耐,也不肯懈怠。
不後悔,並不意味著不抱怨,「春風不度玉門關」此句便是如此的體現出將士的委屈。西北之地哪來的春風,自然是皇帝的春風,沒有體恤在外將士的疾苦,沒有關懷在外將士的生死。此句作者委婉地表達出了將士們的心聲,更講述出了將士們的苦楚。
綜觀全詩,筆調蒼涼悲壯,雖寫抱怨卻不失責任,展現出了廣闊的胸襟。此詩也展現出了 一幅壯麗山河之畫,仿佛帶到千年之前,不僅感受到山河壯麗,還感受到那份唐人的責任與胸襟。你還知道哪些邊塞詩?唐人有著哪些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