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彰顯著這座城市的高品位、現代化。但是,在施工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時,建築市場的亂象卻讓不少建築「夭折」,甚至還有80後、90後唱起了事故的主角。
最近,有新聞報導稱,今年春節後動工的徐州睢寧縣顧莊、戴樓兩個行政村的整體搬遷項目,總投資近3億元。發生了劣質紅磚事件,紅磚用手可以輕易劈開,輕輕一掰就立即粉碎。
在工程項目部,施工單位睢寧分公司負責人胡輝表示,進場的劣質建築材料只是極個別。胡輝:「這是當時的第一車磚,這一車磚裡有極個別沒燒透。我們發現這一情況後就沒讓它用,整車都沒用,可以去看。如果有這種磚上牆的,你們可以隨便拆。」
「我們現在根本不敢住這個房子!」一位村民表示,「我們不要求比別的房子蓋得質量好,但總也得差不多吧!」
咱們的建築究竟是怎麼了?接連不斷的「樓脆脆」、「橋脆脆」、「磚脆脆」讓人心生畏懼,隨著豆腐渣工程的「爆炸性增長」和極大的危害性,社會各界對其的關注度也日漸高漲,由此帶來的調查和懲治也日益嚴格,但即便如此,豆腐渣工程的發展勢頭卻仍是絲毫不見減速,還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
究其原因,豆腐渣工程之所以屢禁不止,最大的責任就在於施工方,為節省成本獲取暴利擅自減少主題結構的鋼筋含量,以不辦理開工證的方式避開質量監督站的檢查。不斷壓縮建設成本支出,在驗收環節中矇混過關,後期維護也不盡到位,諸如此類問題還有很多,人防面積不足,小區綠化面積不夠,擅自改建公共設施為商業用途,如規劃中的小學,幼兒園改成超市等。完全忽視自身作為建築者和設計者,作為老百姓幸福與安全生活的保障者的責任和義務,喪失職業道德,做著人命關天的事,卻把生命排在了末尾。
古人做法
其實,在我們的建築史上,不僅有歷經風雨的明代十三陵,還有千年不倒的趙州橋、朱元璋修建的南京城牆。這些建築到如今還可以正常使用,裡面充分包含了古人對於針對豆腐渣工程的智慧。例如皇帝怕大臣們監工不利,更怕建築工人摻假,就命令在每一磚每一瓦上刻上建築者和監工的名字,只要出了問題,就根據磚瓦上的名字抓住相關責任人,立刻斬首,絕不姑息。明代十三陵,就是這樣建築起來的。到現在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名字。
如今做法
豆腐渣工程一經修建和使用,發生事故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總會帶來慘痛的損失和死傷,所以豆腐渣工程需要從一開始就加以預防,嚴格把控工程隊伍的建設,保證工程競標的公開、公正與透明,謹防暗箱操作。此外,也需要設置專人來嚴格把控施工過程,嚴格管控材料的使用以及後期的工程維護,嚴防死守提高工程的建築質量,努力做到工程建設的每一步都明晰記錄,工程進展也在「眼皮子底下」合理規範地進行,確保符合建築規範和工程計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