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巖寺,在思明區巡司頂2號。始建於明朝。清乾隆年間( 1736— 1795年)有小宇數椽,奉祀觀音大士。後有僧慈惠漸次擴建。舊有泉水淙淙,為廈門名泉之一。道光九年( 1829年),藥酒釀造商「萬全堂」於巖後山石上題刻「碧泉」二字。至清末,巖宇兼祀藥王、吳真人、財神。光緒元年( 1875年),巖下炮局火藥庫爆炸,殿宇傾塌,藥途行業值年爐主鄭貽謨、福首胡浩然、洪向榮等主持重修。光緒十九年(1893年)復於巖西建新樓一棟,並葺山門、治庖廚。
1927年復傾頹,富商、居士蔣以德捐資修 築。1939年,住持法達法師西歸,無人住持,遂由菜姑黃智海管理寺務。 黃智海職業女子中學畢業,皈依日光巖清智和尚。巖宇兼奉藥王,日常經費由參藥公會補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尚有大殿、前坦、護厝達數千平方米,被居民佔用。2001年,仍有18戶居民居住其間。舊巖有崖刻數方, 於今尚存。2002年,由誠信法師任住持並籌資重建,大雄寶殿、地藏殿、 藏經閣次第落成,特別是地藏殿內3米高的天然石雕地藏菩薩聖像,頗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