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生
摘 要:極度空間是一種融合了科技、教育學和變革知識三股偉大的思想的集合。它為所有人建立的一種新奇且令人振奮的學習環境,目的是讓每一個人的可持續學習成為可能,具有融合性、合作性、自由民主、可持續性等特徵。極度空間並不是簡單的科技與教育的融合,也不是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單一變革,而是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顛覆性變革與重構。它的設計框架既要遵守成功產品的設計原則(專注、同理心、簡復化),又要關照教育的發展規律(教育技術化和技術向教育回歸)。極度空間得以有效運行的關鍵在於大規模、多領域、全方位的成功實施。據此,我們設計出極度空間有效運行的可能方案:促使科技、教育學和變革知識三股力量的整合,讓所有的事情都與學習相關,放寬對科技的使用範圍,通過滲透科技的力量,調動和促進教育系統的整體變革。
關鍵詞:科技;教育學;變革知識;極度空間;學習體驗
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人工職能、大數據、網際網路+、虛擬實境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與科技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科技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新興技術、新的教育學和變革實施的思想逐漸走向融合。這樣,一個容納了科技、教育學和變革知識的極度空間應運而生。在這個極度空間中,教育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生發變革,一個全新的教育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且在這個教育生態系統中,人們可以享受到融合了新興科技帶來的令人振奮而新穎的學習體驗。
一、極度空間的構成要素什麼是極度空間呢?加拿大著名學者麥可•富蘭(MichaelFullan)在其著作Stratosphere : Integrating Technology, Pedagogy, andChange Knowledge中進行了界定。他認為,在過去40多年裡,三股偉大的思想——科技(technology),尤其是第一臺個人電腦問世以後的科技;教育學(pedagogy),尤其是普及化高中教育以來的教育學;變革知識(change knowledge),尤其是變革實施成為人們首要考慮因素後的變革知識——相互依賴而存在。而且,當前這三股思想力量的巨大協同增效作用凸顯,在提升學習效果方面將發揮極大的推進作用。因此,他把科技、教育學和變革知識三個組合稱為「極度空間」(Stratosphere)[1]2。極度空間的目的在於讓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學習體驗成為可能。具體而言就是在教育領域積極融入科技的力量,從而拓展出更加簡便高效的學習體驗,為所有人建立一個全新且自主的學習體系。
從極度空間的界定來看,極度空間的核心構成要素有三:科技、教育學和變革知識,而且三者之間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整體。其中,科技為極度空間的形成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通過不斷擴展信息庫(Expanding Warehouses of Information)為整個教育系統的變革提供資源條件,促使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方式的變革,進而影響教育系統的整體變革——主要體現在教與學的雙重變革:一方面是教師的變革,即教師角色的轉變;一方面是學生的變革,這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一是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二是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在此基礎上,教育與科技不斷融合,從最開始的相離逐漸走向相交,最後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技術向教育回歸。當然,在二者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新的教育形態的特徵會逐漸凸顯,這種變革會促使教育尋求更為新穎適切的新興技術來為新的教學形態和學習形態的轉型與定型發展提供服務與支持。由此就形成了由科技、變革知識和教育學構成的具有閉合循環系統的極度空間,而且三者均扮演著多重角色: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整個循環系統的起點,又是整個循環系統的終點(如圖1)。
科技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科技的未來歸根結底還是要關乎人類的發展和需求。當科技滲入到教育領域後,我們需要關照的就是科技能為我們教育轉型和變革做些什麼,或提供哪些服務和支持。最為理想的狀態——科技想要達成的正是教育變革想要的——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新興產業、更多的複雜性、更多的多元性、更好的專業化、更高的普適性、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互利共生、更多的美、更強的感知性、更強的結構以及更好的進化性[2]270。在過去幾十年中,科技遙遙領先於教育,主要原因不是科技變革的速度加快,而是教育發展緩慢[3]303。因此,我們目前要思考的就是,如何通過新興技術為整個教育系統的變革服務,並推動其向理想的狀態前進。也就是說,在科技一直領先的現實情境下,如何將科技的積極力量轉化為教育變革的內在動力、促使教育與科技的同步協調發展,是目前學界和社會均需要關注的問題。因此,麥可•富蘭指出學習活動(遊戲)是一種與科技的賽跑,而且如果我們找到了正確的教育模式並融入相應的科技,學習會變得更加簡單、深入並引人入勝[1]27-36。
(二)教育學(pedagogy)在21世紀裡,你知道什麼,相比你能利用你知道的做什麼,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創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的興趣與能力,才是當今所有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4]142。在極度空間裡,教育學關注的不再是教育所要實現的一個個長清單,它的重點在於關注真實的問題、興趣與能力、深入現實的問題解決方法、合作學習(同伴學習)和內在動力。因此,教育變革本質上並不難實現,極度空間以學生的主觀體驗為訓練目標,通過隱秘介入(stealthy intervention)、尋找意義和改變思維,促使師生加大學習投入,充分挖掘、激發甚至創造學生學習的目標與激情,從而達到有效學習幹預,實現深度學習[5]。
極度空間通過藉助新興科技的力量,尤其是大數據、信息化和數位化的優勢,將教育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和管理問題更加精準地描述或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能夠在先進技術的引領下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學習接受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實際上,這種教育變革的重煥光彩得益於科技的力量,是科技促使教育系統的整體變革,包括教育資源形態的變革、教學形態的變革、學校形態的變革乃至社會形態的變革[6]。未來教育資源形態的變革主要表現為知識的變革。首先體現在知識存儲方式的變化。在極度空間裡,知識的存儲類似於雲空間,但又不同於雲空間,因為它比雲空間大,蘊藏著一個巨大無比的網際網路資源,但實際上又不能確定其準確位置[1]2。其次體現在知識傳播方式的變革。在極度空間裡,知識一改以往紙質書刊一對一的單向度傳播模式,逐漸向一對多、多對多的多向度傳播模式轉變,這種知識的傳播速度不僅呈現指數級遞增的趨勢,而且傳播內容會經過各種科技力量進行系統性編排,使知識之間的每個環節都有機關聯,實現知識傳播的可預見和可調控[7]。最後體現在知識提取方式的碎片化和移動化。在巨大無比的網際網路資源空間內,極度空間促使知識提取方式的變革。課堂教學不再是知識的提取或獲得的主要途徑,隨之而來的是便捷式的移動獲取,碎片化習得。這種變革知識的產生,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回歸大眾,並形成新的教育生態,在教育系統內部構建起平等的教學關係[8]。
知識形態的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學形態,教學形態的變革則又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未來學校形態的變化,進而推動整個教育系統的整體變革,乃至社會形態的變革。這裡則主要探討在極度空間的影響下學習形態和教學形態的變革取向。可以認為,極度空間正在促使學生和教師的生命重煥光彩[1]30,帶來學生學習的雙重變革——提供多元學習機會(opportunitiesto learn differently)和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人人享有優質教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使命和挑戰。隨著科技尤其是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移動學習成為普及教育的新的可拓展空間,代表著學習的未來[9],也是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普及重要途徑[10]。從這個視角來看,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的學習提供了更為均等的機會,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洗禮和薰陶。同時,科技的發展也促使學習資源的適應性增強,即通過技術(如大數據)對知識的傳遞進行個性化處理,使之更好地適應特定的學習環境、偏好和學生能力,做到「一個尺寸適合一個人」的方式[11],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定製學習。此外,極度空間還促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因為在極度空間裡,每一個學生都被認定為可以在適當的學習情境中變得富有創造力。而極度空間環境中的學習法則就是直接著眼於一個問題,同時還要提前設定好離開的時間以便用於反思或者沉浸於其他事情[1]45-46,即十分強調發揮獨處時間(如冥想、休息、做些別的事情等)和興趣對於學習效果的積極作用,賦予學生走出課堂的權力,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一些前所未聞的問題上,並運用一些他們從未用到的東西[4],更加全面、精細地審視世界的複雜性以及我們身處其中的位置。學習形態的轉變,必然促使教學形態的變革。教學形態隨著科技的融入而煥發容光,相應地,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作為變革中介的教師。教師在極度空間裡扮演著4種不同的角色:重新組織者、鼓勵者、促進者和拓展者。屆時,合作學習或同伴學習將成為未來學習的主要形態,而教師將充分藉助科技的力量,充當聯結科技與教育的中介角色,將巨大無比的網際網路資源變成一個所有人都能獲取的免費學習資源,促使教學活動的變革。
(三)變革知識(change knowledge)變革知識意味著要將融合了科技與教育學的極度空間付諸實踐,即將新事物付諸於實施。在極度空間裡,變革知識並不是局部的小變革,也不是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單一變革,而是教育生態系統的顛覆性變革與重構。變革成功的關鍵在於大規模的成功實施,因為片面的、非系統的、表層化的實施容易導致變革的失敗,那麼將科技與教育學整合在一個新的事物中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事實上,促使人類的教育發生根本性變革的各種技術,在各種新興技術產生伊始,一般都是為人類所遺棄的。這種對待新技術的態度是正常的,因為人類害怕變革。但變革的推進和實施需要人類的支持,需要有人勇於探索,嘗試新事物。因此,變革是推進教育改革、實現教育公平的必要途徑。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設計+」「雲計算」「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變革知識決定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變革知識最終決定了科技能否為我所用。就變革知識而言,其要旨主要包括專注(focus)、創新(innovation)、同理心(empathy)、能力建設(Skill building)、廣泛傳播(Wide spread)、透明化(Transparent)、剔除沒有必要的事物(Remove unnecessary things)和領導力(Leadership)8個方面。然而,要想推動知識變革的完成,圖2所示的八個方面就必須同時實施並聯繫起來[1]119-120,即要求變革知識的各個構成要素必須搭配和諧、協同推進。
從上文可知,極度空間得以運行的前提是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而變革知識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然,這只是極度空間理念層面的,要想使其付諸實施,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具體來說,一方面要遵守成功產品的設計原則——專注、同理心、簡復化、最小可行產品;另一方面又要遵循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能僅就技術談教育,本質上來說,極度空間中教育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才能使之發揮實際效用。在數位化、信息化發展的浪潮中,成功的產品並不常見。賈伯斯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在於他遵循了成功產品設計的三個原則——同理心(empathy)、專注(focus)和灌輸(impute)。極度空間要想成為一種新穎且令人振奮的全新學習體系,就必須借鑑成功產品的設計原則。借鑑並不是直接拿來,而是在融合教育的基礎上有所改變。由於灌輸可能在某些程度上並不適用於極度空間,在此基礎上,可將之轉變為「簡復化」(Simplexity)。正如賈伯斯所言:「我喜歡真正偉大的產品,它使得產品成本不高且簡單易用。」[12]78
(一)同理心(empathy):不同立場的體驗同理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視角去理解與認同別人,它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一種感受和一種體驗,也是一種技巧、一種修養和一種能力。在極度空間裡,就是要發展所有生活形式的同理心[13],站在師生的立場和角度去感受、體驗融合了先進科技力量的教育變革。那麼,我們就要關照以下3個方面:(1)在教育領域融入科技的力量,必須考慮科技本身的適切性問題,即要以教育學或學習為基本點,因為科技本身不會使你變得聰明,雖然它讓你看起來很聰明。如果沒有教育學的積極引導,再強大的科技也不能稱之為有效。(2)積極預測融入科技後的教育變革結果,如結果的好壞、變革的程度和深度等。理想的狀態是形成一個實用且強大的核心理念——實用是指為變革的實施提供行動的指引,強大是指變革能夠產生遠超出我們預期的效果,即使不能引起大範圍的變革,促使好事情在更大範圍內發生也是好的。(3)融合了教育與科技的極度空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學習環境的改善、激發師生的廣泛參與,師生能否通過極度空間實現知識的再生產,並使之應用到深入現實的複雜問題上。總之,就是要以教育學為核心,積極將科技融入進來,營造全新的令人振奮的學習生態環境。
(二)專注(focus):師生的共同投入專注是極度空間得以成功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極度空間裡,專注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專注意味著全神貫注,或者說進入一種心往神馳的狀態。這裡主要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極度空間裡的共同投入,尤其是學生學習的投入度。學生學習的投入度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1)融合了科技的教育學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即極度空間創設的學習環境必須新穎、引人入勝。(2)人的精力和時間在一定時空內是有限的,為了更好地做好我們想做的事,我們必須放棄那些不重要的機會。最好的狀態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科技想要達到的就是教育變革所期望的」。以美國蘋果公司為例,賈伯斯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他們集中精力重點打造少數關鍵產品,注重產品的細節處理和個體觸覺體驗。
(三)簡復化(simplexity):事半功倍的效率將科技融入到教育領域,不是為了將教育複雜化(complexity),而是藉助科技的力量促使學習更為便捷、容易——簡復化(simplexity)。就極度空間而言,就像設計智慧型手機的各種應用APP一樣,新的學習環境的營造必須引人入勝,容易沉浸其中,而且在操作上既引人注目又平易近人。賈伯斯在設計iPhone和iPad時,遵循的就是「至繁歸於至簡」的原則,即當你打開一個iPhone或iPad盒子的時候,我們希望你的觸覺體驗已經為你如何看該產品定下了基調[12]78。但簡單不僅僅是一個視覺風格,也不僅僅是極簡主義或者沒有混亂情況出現,它需要挖掘複雜的深度。想要真正的簡單,就需要進入得很深[12]343。因此,要想使極度空間簡復化,就必須深入理解教育和科技,並找到教育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切入點,實現既追求科技又鍾愛教育,刪減掉那些不必要的部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技術化與技術向教育回歸: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問題解決極度空間除了要遵循成功產品的設計原則外,還要特別關照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這裡主要體現為教育與技術二者之間的關係上。一般來說,要想實現教育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要經歷兩個階段:初期是教育技術化,後期是技術向教育回歸[14]。就當下而言,教育與科技的融合仍然處於初期階段,僅僅是將先進的科技簡單地移植到教育領域,而並未充分考慮教育系統的複雜性,也未能真正地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問題解決上。即當前的情形是太多太多的應用程式只是用於簡單的操練或專注於傳遞可供消費的內容,而不是創造或重新使用[15]。事實上,教育與科技融合的關鍵不在於應用了多少種新興科技到教育領域,而是如何看待科技在教育變革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是教育中心還是技術中心?極度空間要想被社會大眾接受,首要解決的就是技術成熟和技術適用問題,然後才是教育與技術的深入融合。而且在融合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教育中心[16]。因為在極度空間裡,教育不是作為目的而存在,僅是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手段,而科技只作為環境條件出現,從外部持續推進教育整體的變革和深入現實的問題解決。
三、極度空間的有效運行極度空間的有效運行,關鍵在於如何讓科技奏效,即要創造環境讓科技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實際效用。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的科技都適用於教育(教學)。科技的力量目前已經影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不得不承認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大,而且深刻,但我們也不得不直面這麼一個事實——教育發展遲緩,並沒有像其他領域那樣受科技的驅動而迅速發生變革,相反,教育成為最不受益於由科技驅動的變革領域。當下正是讓科技進入學校、融入教育系統、推進教育變革的大好時機。因此,要整合教育學、科技和變革知識這三股力量。可行的方案如圖3所示。
(一)讓所有的事情都與學習相關在極度空間裡,著力打造不可抗拒的學習體驗是核心,而不是將經費、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並不那麼重要的評價上。也即是說,要讓教育學或學習成為極度空間的基本驅動力,而不能過分強調科技和變革知識的協同性,因為在很大程度上,科技的力量和變革知識的協同是為教育學或學習服務的。那麼,如何才能讓所有的事情都與學習相關呢?答案在於要讓學生認知中的高階技能佔據極度空間的主導地位,並將變革知識的八個協同方面發揚光大。因此,需要構建一個全新的教學方法,在這個教學方法中,教師和學生分別承擔與以往不同的關鍵角色: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變革推動者或導師,學生則越來越多地沉浸於對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之中。(二)放寬對科技的使用並使之滲透全部從近些年科技與教育的融合來看,數位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不僅促使知識存儲方式的轉變,而且還帶來了知識傳播、教學形態的變化。事實上,數位化的強大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17]。時至今日,如果我們的學校和教師還在限制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那麼我們就是在墨守成規,抵制科技為教育帶來的便利。就社會的發展趨勢而言,放寬對科技的使用,尤其是要放寬科技在學校的使用,無論是對學校系統,還是對教師抑或是學生,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深層次與簡單易用的方式,積極推進教育學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定製化學習)提供寬鬆的外部環境[18]。那麼,問題在於如何最有效地發揮科技的作用?應該努力推動教育與科技同行,讓科技滲透到全部,或者至少通過科技推動所有的事情與學習相關。實踐證明,與大自然作對,我們不會成功;同樣地,抵制科技,完全摒棄機器的深度學習、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具有優勢的新型學習方式,也是不明智和不可取的[19]。教育變革要隨著創新的發展而不斷深入,這可以從特種科技、社會創新和未來科技創新帶來的未知紅利(也有可能是危險的)三個方面加以論證。首先,積極運用特種科技來推動教育變革。教育要有敢於融入特種科技(如語音識別、虛擬實境、物聯網等)的勇氣,允許新興科技向教育領域滲透,同時直面特種科技可能對教育變革產生的各種影響,理解這種不可阻擋且不可逆的趨勢,因為一種新的技術,很快就會變成無處不在的現象,典型的代表就是智慧型手機在學生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的普遍使用,很難想像,當下大學生甚至中小學生還沒有一個智慧型手機或移動終端(設備)的事,應當是很少見的。其次,教育變革要與社會創新同步。即教育要與社會發展相融合,應社會需求而變革。例如,如何讓老年人和青年人「為了培養集體智慧和社會健康」而聚在一起?事實上,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間的學習現象具有極度空間的所有特點。這種現象充滿真實生活的所有問題解決過程,並以相同方式教會青年人和老年人如何培養社會責任和環境意識。而且當青年人教授老年人時,科技在代際關聯(intergenerativity)過程中就成了一個自然的社會團結劑[20],使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受益。再次,預測未來科技可能帶來的影響。就科技的發展而言,毋庸置疑,科技的發展速度將會加速,而且誰也不知道下一代科技將會為人類帶來哪些紅利或災難。但從極度空間的設計原則和教育的發展規律來看,個性化學習(Personalization learning)、同伴學習(Peer learning)、代際間的相互學習(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將成為極度空間的主要學習形式。而且這種新型學習方式將在更大範圍內、精確地為所有人量身定做學習的內容、方法和目標。(三)調動整個系統有了無處不在的科技後,極度空間的運行還需要積極運用政府政策和各種策略來調動整個系統。這要求在變革整個教育系統時,要遵循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自主參與相結合的原則,將國家、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等利益相關者充分調動起來,構築推動系統變革的利益共同體,使其從隸屬關係轉向夥伴關係,確保在整個過程中充分使用科技、教育學和變革知識的整合。為了調動整個系統參與變革,必須將特定的高效的創新和策略與可以廣泛傳播的局部實施結合起來[1]140。即要充分發揮變革知識的八個協同方面,使每一個協同方面均發揮最大效用,進而推動整個系統的變革。當然,在此過程中,科技的力量應始終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推動內容的廣泛傳播方面。如果事情朝著預期的目標發展,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驚人的、快速的和低成本的進步,為貧困落後地區的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及教育公平的實現奠定基礎。參考文獻
[1] 麥可•富蘭.極度空間:整合科技、教育學和變革知識[M].於佳琪,黃雪鋒,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2]Kevin Kelly. What technology wants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10:270.
[3]Claudia Goldin, Lawrence Katz. 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the evolution of U.S. educational wage differentials, 1890 to 2005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303.
[4] WagnerT. Creatinginnovators: the making of young people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 [M]. New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12:32.
[5] David Y, Gregory W. Social-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s in education: they're not magic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1, 81(2):267-301.
[6]儲常連,莫燦燦.「網際網路+」時代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與未來走向[J].重慶高教研究,2017,5(4):121-127.
[7]劉偉.智慧教育:價值引導與實踐操作的融合[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6):27-33.
[8]朱肖川.遠程教育:教育平民化的崛起[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2):46-52.
[9]德斯蒙德•基更.移動學習:下一代的學習——在亞洲開放大學協會第18屆年會上的主題報告[J].徐輝富,譯.開放教育研究,2004(6):22-27.
[10]唐燕兒,龐志堅.社區移動學習——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新途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5(4):41-46.
[11] 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M].趙中建,張燕南,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7:36.
[12] Walter Isaacson. Steve Jobs [M].new York: Simonand Schuster, 2011:7.
[13] Roger Coss. Review of Ecoliterate: HowEducators are Cultivating Emotion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Intelligence[EB/OL].[2019-05-26].http://www.jsedimensions.org/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3/05/Roger-Coss-finalproofMay2013.pdf.
[14]單美賢,李藝.教育中技術的本質探討[J].教育研究,2008(5):51-55.
[15] Murray T, Olcese N. Teaching andLearning with iPads, ready or not? [J]. TechTrends,2011, 55(6):42-48.
[16] 張海生,範穎.「網際網路+教育」時代的學習新形態:主要類型、共性特徵與有效實現[J].中國遠程教育,2018(10):24-34.
[17] 張海生.人工智慧時代的高等教育將如何存在[J].江蘇高教,2020(2):23-29.
[18] 張海生.我國高校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問題與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2):37-43,96.
[19] 鍾秉林,朱德全,李立國,等.重大疫情下的教育治理(筆談)[J].重慶高教研究,2020,8(2):5-24.
[20] Daniel George,Catherine Whitehouse,Peter Whitehouse. A model ofintergenerativity: how the intergenerational school is bringing the generationstogether to foster collective wisdom and community Health [J].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2011, 9(4):389-404.收稿日期:2019-06-0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高校『人工智慧+新工科』融合發展模式研究」(19YJC880130)作者簡介:張海生(1990—),男,重慶文理學院期刊編輯部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與管理、新技術與教育以及期刊編輯出版研究。家庭日常生活記錄與留念
學術論文寫作諮詢與服務
學術論文發表經驗分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