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G網絡商用、網絡資費下調、Wi-Fi覆蓋範圍增加和智慧型手機價格降低,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繼續呈井噴之勢。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其中學生是主要群體之一,佔比26.8%,通過智慧型手機訪問網際網路,在我國高校學生中已基本普及。大學生的日常活動以學習為主,移動學習方便、快捷的特點,得到了越來越多學生的青睞,很多大學生已經開始自主用手機尋找、下載、使用學習類的應用,如背單詞等,大學生對移動學習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常用的社會化傳播體驗方式,在線教育得到了廣泛認可,移動學習作為在線教育的一種方式也得到快速發展,高校開展移動學習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實踐應用明顯缺乏,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高校向師生提供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非常少,提供的移動學習資源更少,移動學習在高校中的應用明顯滯後於社會整體水平,原因不是學生不具備開展移動學習的條件或進行移動學習的需求,而是學校沒有提供適用的移動學習平臺。
針對這種情況,研究從社交軟體應用發展及微信公眾平臺功能入手,基於該平臺豐富的開放接口、良好的用戶使用體驗、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方便的社交功能,提出了在學校現有網絡學習資源的基礎上,整合校內及社會開放教育資源,構建高校移動學習平臺的建設方案,在校內現有數字教學資源整合、優化的基礎上,針對移動學習特點,增加學習過程跟蹤、學習資源推送、橫向答疑、學習評價等功能,最終構建一個泛在、強交互、重體驗的移動學習環境。
移動學習是在遠程學習及多媒體教學基礎上,隨著技術更迭漸進及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全新學習方式,是學習者為滿足不斷增加的彈性學習需求,藉助無線網和可攜式移動終端設備,獲取學習資源,進行主動學習的一種新型數位化學習方式[1]。移動學習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趨勢,行動裝置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學習工具,鄭凱等[2]認為移動學習一般具有以無線網絡為環境支持,移動通訊設備為工具,數位化學習資源為內容支持,跨越場合、跨越情境、隨時隨地地學習等特點。使用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開展移動學習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軟體自身通訊功能進行學習過程中的交互,或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編輯模式進行問題解答及學生信息收集。如白浩[3]利用公眾平臺編輯模式下平臺自身的信息推送、用戶管理等功能,實現了與學生分組進行信息交互的功能,並得出了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日益成熟,將在教育領域擁有廣闊前景的結論。王萍[4]利用微信即時通訊功能,通過「微信群」向學生提供移動學習服務,並指出微信作為一種移動社會化通訊平臺,為移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和創新應用空間。Bray[5]分析了日本當前主要的移動應用在教育中的創新研究,指出Line(日本主流即時通訊工具)等社會媒體雖然目前在教育領域應用還較少,但未來將在教育創新中體現價值。江蘇師範大學基於數字校園開發的微信公眾平臺,面向校內師生提供學術報告、課表、圖書、校園卡等與學習、生活相關的各類服務,在師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2013年9月提供服務以來用戶數量已接近2萬人,平臺用戶數量增長情況如圖1,從人數增長及後臺統計數據來看,師生使用行動裝置獲取校園網資源的意願非常強烈。
圖1 江蘇師大公眾帳號用戶增長曲線圖
圖2 微信學習空間工作機製圖
目前移動學習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動學習理論、可行性、學習設備、網絡接入、建設模式等方面,移動學習的理論探索從其理論依據篩選到移動學習需求分析,從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探索到教學模式構建,為移動學習實踐提供了一定的支撐與指導,但國內開展移動學習課程及資源建設的研究比重偏低,移動教學平臺建設方式及具體實例研究沒有得到研究者足夠重視[6]。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微信自身的通訊功能,實現移動學習中師生、學生之間的信息交互。但在這些研究中微信僅作為一個通訊工具,沒有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放接口功能進行二次開發,整合學校現有網絡教學資源,引入教學過程控制、學習結果評價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功能,沒有形成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構建完整移動學習空間的相關研究、建設工作。
移動學習平臺能否給學習者提供友好的人機互動界面、快捷的訪問方式、高質量的學習資源、便捷有效的交流及協作方式,能否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是檢驗學習平臺是否成功的標準。基於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習空間建設目標是,利用微信即時通訊、社交等自有交互功能和跨平臺特性,在整合學校現有各類網絡教學資源及數位化教學支撐系統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具有豐富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實現教與學、學與學有效互動的移動學習平臺,具體功能設計如下:
1 實現通過社交軟體開展移動教學
2013年底國內移動社交軟體用戶規模達5.32億,在智慧型手機中的使用率高達86.2%[7],微信國內用戶數已超過5億,微信在大學生群體中基本普及。通過微信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學生無需額外安裝軟體,無需學習新軟體的使用方法,可大幅降低學習平臺的推廣難度。通過微信與學習空間的底層對接,學生在微信中打開學習平臺,即可完成身份識別及登錄,無需輸入用戶名、密碼,縮短了接入時間,符合碎片化學習的快速接入需求。微信支持Android、IOS、Windows、BlackBerry等作業系統手機,基於微信的平臺無需再針對不同的移動終端單獨開發客戶端程序,降低了開發難度。鑑於微信上述優點,越來越多的組織,將微信作為其信息系統的移動網際網路入口。使用微信作為學習空間入口,具有交互功能豐富、用戶接入方便、用戶粘性強、系統安全可靠、開發成本低等優勢,社交軟體由情感交流工具變成學生自由、自主學習和協作探索的認知工具,從而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
2 實現資源適用移動學習的整合
在現有數位化校園基礎上,根據移動學習的教學設備、網絡接入、使用習慣等特點,結合移動教學需求,對現有網絡學習資源進行抽取、轉碼、整合,然後再推送到移動學習平臺。通過這種資源處理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網絡教學資源,又解決了移動學習平臺教學資源來源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利用原有平臺向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移動學習空間不應脫離高校原有的網絡教學資源,重建獨立的煙筒式信息系統,而是要在整合現有學習資源的基礎上,增加學習過程控制、內容交互、學習評價等模塊,形成一個整體的信息化學習空間,將移動學習與傳統網絡學習結合起來,學習者可以根據課程實際需要及自身使用習慣靈活選擇學習方式。
3 實現基於微信的協作學習環境
協作學習是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學習方式由傳統學習向移動學習、泛在學習轉變,更加強調個性化學習,是資訊時代教育變革的核心內容[8][9]。平臺在傳統師生縱向交互基礎上,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互,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混合式交互,加強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討論、協助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協作學習,促進教學過程由單純的知識灌輸向參與式學習轉變。系統通過底層資料庫與教務管理系統進行對接,通過教務管理系統提供的課表、班級數據,以及微信平臺提供的學習過程跟蹤、控制、學習興趣等數據,自動將學生、教師組成群組、社區,展開相關學習內容的對話、商討、爭論。解決的問題會以知識的形式保存下來,形成課程相關的知識庫,隨著時間的積累,越來越多的問題可以在知識庫中直接找到答案。
4實現個性化、可定製的教學空間
平臺應提供比傳統網絡學習更豐富的學習資源表現形式,在人機互動方面具有更為智能的互動體驗,師生可以設計自己空間的布局與樣式,添加、刪除內容並且可以共享給他人,設置是否允許他人進行評論等。學生可以在個人學習空間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學習記錄和討論話題,獲取與自己相關的學習資源等個性化內容,支持學生根據自身學習偏好和風格定製學習進度和資源。通過與學校教務管理系統對接獲取到學生的班級、課程信息,結合學生在平臺學習時表現出的興趣點、學習目標向學生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教師在個人空間可以詳盡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哪裡,然後在現實或虛擬學習空間中進行更為有針對性地講解與輔導。基於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和學習進度等視角,將自己負責的學生靈活分組,按群組進行輔導、學習資源分發和測評,實現個性化、多模式的教學。通過可定製、個性化的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一種移動端沉浸、交互的學習方式。
移動學習平臺建設的主要難點,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將微信自有交互功能用於平臺內師生互動,如何實現微信與數字校園中各類信息系統的整合,如何實現原有資源適用移動學習平臺,以及學習管理手段如何運用到移動學習平臺中。江蘇師範大學在微信移動門戶建設中,解決了微信與數字校園的對接,現有資源面向微信平臺整合問題,並在我校省級教育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相關研究基礎上[10][11],構建了基於微信平臺學習跟蹤、學習評價方法,具體情況如下:
1 微信與學校用戶的實名對接
學習平臺需要將師生微信中的虛擬身份與學校中的真實身份對應起來,學生在使用微信訪問移動學習平臺時,系統可自動完成對學生身份的識別,無需登錄即可獲取到移動學習平臺的訪問權限。具體實現方法是通過微信與學校統一身份認證系統進行對接,學生首次使用學校微信服務時,微信官方伺服器會把學生的OpenID(Open Identification,數字身份識別標識)發送給學校微信伺服器,學校伺服器收到後,會返回一個要求學習者填寫校園卡號、密碼的頁面,學生填寫完成後,系統將結果提交至學校統一身份認證伺服器進行認證,認證通過後會將OpenID與校園卡號的對應關係寫入學校資料庫,從而實現微信號與校園卡號的綁定。用戶再次訪問時,平臺會根據微信提供的用戶OpenID,到學校資料庫中獲取該OpenID對應的校園卡號,從而得到學習者在學校的真實身份。通過這種機制完成了微信與學校數字校園在用戶身份上的對接,利用數字校園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實現了移動學習空間的身份識別、訪問控制、身份管理和統一授權。微信學習空間工作機制如圖2。
2 面向微信的數據整合
長期以來,高校的網絡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教務處等部門基於本部門視角建立了眾多數字資源平臺,各系統開發標準不同,平臺之間缺乏有效的資源共享機制,形成了眾多的資源孤島[12]。本方案通過底層資料庫對接、RSS定製和網絡爬蟲等技術手段將分散在各處的課程相關資源整合到一起,根據微信適用標準,利用微信平臺跨平臺功能對文本、音頻、視頻進行統一處理,將處理後的資源通過移動教學向師生提供服務。具體實現方式如下:
(1)通過資料庫對接現有資源
如掌握資源伺服器的資料庫權限及數據表結構,可以通過在移動學習平臺上設置自動同步程序,將資源伺服器上的資源定期同步到平臺伺服器。這種方式整合最徹底,可以將資源伺服器上的資源信息完整的讀取到學校微信伺服器。這種方式整合效果最好,但難度也最大,需要掌握資源伺服器資料庫的數據結構才能實施。
(2)通過RSS採集信息
RSS(Really SimpleSyndication,簡易信息聚合)是一種信息聚合技術,是站點用來和其他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也叫聚合內容。在資源伺服器端使用RSS技術按標準的XML(eXtensibleMarkup Language,可擴展標記語言)格式向外推送信息,在平臺伺服器端可以根據採集需要,設定要採集內容RSS源,採集程序根據設定的RSS源、更新頻率等參數將資源伺服器數據同步到本地。
(3)通過網絡爬蟲獲取資源
在目標伺服器不提供資料庫接口和RSS數據源時,可以通過網絡爬蟲來獲取需要的資源。網絡爬蟲又稱為網頁蜘蛛或自動索引,是一種按照一定的規則,自動抓取網際網路信息的程序或腳本。網絡爬蟲從初始網頁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統一資源定位器)開始,在抓取過程中,不斷從新頁面上抽取更多URL放入隊列,直到滿足系統設定的停止條件。與傳統的網絡爬蟲相比,此處獲取資源的重點是質量,而不是數量,爬蟲需要在原來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對抓取目標進行更為準確的描述和定義。網絡爬蟲獲取資源具有隨機性,因此需要對抓取到的數據進行更嚴格的自動清洗和人工處理。
三種數據集成方式適用於不同的場景,各有優劣,具體特性比較如表1。
表1 數據集成方式特點比較
參數\方式
資料庫
RSS
網絡爬蟲
整合效果
優
一般
差
源端支持
需要
需要
不需要
適用範圍
校內
校內外
校內外
穩定性
高
一般
差
部署成本
高
低
一般
後期維護
少
一般
多
3 通過微信進行學習過程跟蹤、控制、評價
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狀態和成果才有可能根據個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撐。實現學習過程跟蹤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第一是身份識別問題,即需要識別平臺學習用戶的真實身份,通過微信與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的對接,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第二是需要掌握學生訪問了哪些資源,通過微信詳細記錄學生在學習平臺的操作紀錄,就可以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內容。第三是記錄學生在線時間,即學生訪問具體資源時停留的時間,因微信有內置瀏覽器,所有訪問均在微信內部完成,學生打開和離開頁面都會觸發相應事件,對收集到的資源訪問記錄、訪問時長進行分析整理後,就可以還原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
準確的學習過程控制是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個性化學習的基礎。平臺提供完善的學習升級測試和升級流程,當學生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後,對本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評,判定學生已達到設定的學習目標或具備開展下一級別學習的能力後,再允許其進入下一階段學習,從而確保下一階段學習可以順利開展。文本學習內容學生投入情況,可根據微信提供的學生瀏覽時長和拖動記錄獲取,音、視頻學習資源通過限制用戶在學習時不能隨意拖動播放進度,須按照設定的進度計劃觀看進行進度控制。根據用戶學習過程控制及各學習節點測評、在線時長、討論活躍度等任務完成情況,下發下一階段的學習資源,從而控制學生的學習進度,引導學生更好地控制學習節奏,提高學習效果,讓每一個學習環節的學習質量得到保障。
簡單的用戶評分和評論的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部分資源篩選評價功能,但是其精細程度達不到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要求。準確的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是判斷移動學習空間對學習支撐的效果、建立學習激勵方式的前提條件。可以通過平臺學習跟蹤、過程控制中產生的學習時間、閱覽和創建學習資源的數量,參與交流與協作的數據,結合各參數在學習評價中所佔權重,綜合計算出學習者的學習活躍度,根據學習活躍度結合單元測評結果,得出學習深度和學習效果的評價結果。各參數在評價中的權重應參考現有的評價模型和量表[13][14],這些模型不但為用戶評估和選擇學習資源提供了可量化的方法,同時也為移動學習平臺建設提供了參考依據。方案根據功能縱向劃分,可分為資源採集、資源整合、學習空間後端程序、公眾平臺接口,學習空間入口等層次,系統整體架構設計及組成如圖3所示。
圖3 移動學習空間整體架構圖
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突破了傳統學習圍牆,擴展了學習手段與範圍,有助於構建師生積極互動的教學新模式。隨著國家「寬帶中國」戰略實施以及「十二五」期間教育信息化重點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為高校開展移動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在國外出現了很多實用效果很好的移動學習系統,國內也出現了部分商用的移動學習項目,但國內高校移動學習的研究和應用還存在較大差距,高校應充分借鑑國內外移動學習項目的先進經驗、建設模式,設計和建設適合國內高等教育和發展需求的移動學習平臺,通過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學規則設置倒推教師轉變知識傳授者、灌輸者的角色,引導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過程設計、引導、幫助和激勵學生的工作中。
[1]劉剛,胡水星,高輝.移動學習的「微」變及其應對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4,(2):34-41.[2]鄭凱,許駿.高校移動學習體系的構建與發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9):20-24.[3]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4):78-81.[4]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誌,2013,(6):34-41.[5]Eric Bray. Mobile Computing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Japan[C] .Proceedings of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hesapeake, VA: AACE, 2013:3469-3474.[6]繆玲,潘戰生,武麗志.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12,(11):23-28.[7]CNNIC.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2014.1:1-30.[8]陳琳.高校課程立體學習資源建設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95-97.[9]陳琳.中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創新特色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3):12-18.[10]鄭慶思,楊現民,餘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習資源的聚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2):79-84.[11]楊現民,餘勝泉.生態學視角下的泛在學習環境設計[J].教育研究,2013,(3):98-105.[12]孟凡立,徐明,張慰.基於雲計算的高校數據中心設計與實現[J].現代教育技術,2012,(3):99-103.[13]Tracey L Leacock, John C Nesbit.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resourc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007, (2):44.[14]CELTS-22.網絡課程評價標準[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