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親這件事可以準備嗎?我想這是可以準備但又得保持開放、好奇的一件事。
可以準備的部分就是去了解在做母親的過程中,自己和家庭將會有什麼規律性的變化,當變化來臨的時候,可以有所準備,不會覺得手足無措。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多了解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常見的挑戰會有哪些,從哪幾個方面著手,可以將這些複雜變化的信息進行歸類,並各個突破。
當我們有機會這樣去做的時候,會保持內在的穩定和外在的開放,從而成為「足夠好的母親」。這將會幫助到我們自己以及孩子和家庭。
中國古人說,我們活在「與天地,與萬物,與眾生」的關係裡。
在《哈佛商業評論》發布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心理學家們更是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活在關係當中,人的煩惱有87%是來自於人際互動技能的缺乏,而非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素養。」
如果要圍繞母親這個新身份進行梳理的話,我建議大家從關係入手。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好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至少,在面對撲面而來的錯綜複雜的信息時,我們可以先從關係著手解決。
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提到,關係溝通中有非常重要的三個要素:自我、他人、情境。
結合這個模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確實生活在交互的關係當中,與自己,與他人,與情境,簡單概括就是自我關係,自他關係。
在做母親的過程中,我們和自己相處得好不好,和自我之外的世界(他人與情境)相處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煩惱程度。按照上面的數據,自我和自他關係相處得越好,煩惱越低。所以,下面我們來看看關係的質量與什麼有關。
當我們的需要和我們的能力相匹配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是挑戰,心裡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只需要分配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即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挑戰常常來自於我們想要的部分和我們能做到的部分之間的差異。
當我們產生「想要」這個需求的時候,期待就發生了。期待只會在關係中產生,它對應著發出期待一方的內在角色和身份。在關係中,我們的角色期待與自己和對方能做到部分的匹配程度決定了挑戰的難度,匹配度越高,挑戰越小。舉個例子:成為媽媽後,你開始希望自己是個足夠好的媽媽(這是新角色帶來的新期待),這觸發的是你和自己的關係。如果你足夠自信和接納自我,內在和諧,那麼這個關係就會比較順暢,你就會比較容易根據自己的狀態提供力所能及的照料。例如,早睡早起,給孩子餵奶,調整自己的時間,分配精力。你就不會在家的時候想著工作,工作的時候因為沒有陪伴孩子而感到內疚。因為你知道,這是你的選擇,你要為此負責。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你依然希望自己是個足夠好的媽媽。但是,你對自己疲憊的身心狀態保持忽略,通過壓榨自己的睡眠挪出精力去工作或者照料孩子,工作生活孩子家庭幾手抓,獨獨忽略了最需要照顧的自己。這就是和自己的關係不夠好,長此以往,你會感到力不從心,或者對家庭開始抱怨,怎麼辛苦的都是我一個?
這意味著,成為媽媽,你也會對伴侶或者其他家人有新的期待,因為你們的角色都改變了,新的期待就會相應地產生。對婆婆,以前你的期待可能只是過年過節走動一下,客氣又克制。做了媽媽之後,你對婆婆的期待可能是希望她尊重你的意見和建議,來支持你育兒。
如果對方做不到你心中的樣子,滿足不了你的期待,挑戰就會在關係中發生。對關係中的另一方來說,也是如此。
接著上面的例子講,你和自己的關係很好,是足夠好的媽媽,但你不相信丈夫和婆婆也能照顧好孩子,這就會為你帶來你和他人關係中的新挑戰。
假如你和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都足夠好,但生活在一個空氣汙染嚴重或者生活壓力巨大的城市,你也會有很多擔心。這就是你和情境的挑戰關係。
當自我、他人、情境都和諧統一,或者找到一個讓彼此都滿意的均衡點時,挑戰就比較容易被處理。也就是說,自我、他人、情境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看局部,也可以看整體。
人生是由各種關係組成的。從日常生活來說,比如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夫妻關係,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同學和同事的關係……從更大的系統來說,比如家庭和學校的關係,家庭和時代之間的關係,家庭和空氣汙染的關係等。
一生中,與我們有親密關係的人也就30~50個,目前我們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是相對穩定的,很多人的生活在2~3個城市間轉換,在同一個時代中浮沉。一個人如果和自己的關係順暢,和他人的關係順暢,和環境(情境)的關係順暢,這三個部分都和諧一致的話,這個人不幸福都難。
編輯/紅劍 文/鄒錦華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