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檔綜藝節目在討論「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這一話題。
來自美國的嘉賓認為這件事沒有意義,因為夫妻雙方的財產共有,找老公領工資沒有意義。
日本的林繪梨華舉雙手贊同,她覺得日本的丈夫會把錢花在居酒屋裡,還不如發給全職媽媽的妻子。
而來自烏克蘭的嘉賓則認為全職媽媽比上班輕鬆多了,不應該拿工資。
……
如果家庭主婦是個職業,你怎麼看待全職媽媽這個工種?
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種答案。
我們不急著回答,先來看一下這部2019年在日本評分最高的劇集《坡道上的家》。
故事起於一樁母親溺嬰殺女案,同樣身為媽媽的裡沙子是這起案件的陪審員。
初為人母,兩人育兒顧此失彼,身心俱疲,丈夫及其他家人幫不上什麼,還指責、埋怨,恍恍惚惚中,水穗(劇中被告人)將8個月大的親生女兒溺死,裡沙子(劇中陪審員)也曾失手將女兒摔在地上,差點用抱枕捂死女兒。
作為母親,做出如此殘忍的犯罪行為,讓人愕然。在我們的印象裡,母親是孩子的保護神。在《請回答1988》裡有句著名的臺詞:「聽說神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這部劇集卻以這樣不尋常的事件開始,而內容卻是平常到容易被忽略的故事。
帶著三歲女孩的全職媽媽裡沙子,被選為一起母親殺女案件的候補陪審員。女主起初對此等慘象耳不忍聞,非常抗拒,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聽審中,卻逐漸對嫌疑人的崩潰感受產生了不該有的共鳴。
女主裡沙子的丈夫是個普通公司職員,他在考慮到妻子可能無法兼顧工作和家庭時,會主動提出妻子可以暫時不用做晚飯,自己會照顧和接送小孩,但歸根結底認為做家務與帶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
女主的女兒文香是一個大家經常會遇到的熊孩子類型,愛哭鬧,把食物當玩具。公公婆婆也會幫女主帶孩子,不過心底裡還是一切以兒子為重。
這些所謂的家人給予這位全職媽媽的關心是一種帶著傲慢的幫助。把「照顧孩子只是母親的職責」「做家務只是女人的職責」當成「本應該」的事情。女主的婆婆亦是如此,即使上了年紀,也承擔著家裡所有的家務,丈夫永遠在喝茶、看報、「指點江山」。
他們對於喪偶式育兒這件事的正當性都隱藏在了「一般而言,女性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這句話裡。在陳陳相因的社會習慣裡,女性在「一般而言」和「本應該」裡絕望著、透支著自己。而男性似乎對於家務和育兒壓根兒就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
在這部劇的最後,女主並沒有放大自己的痛苦感受為來為虐待孩子找其合理性,只是將那些不被理解、不為人知的一面客觀還原。
殺害孩子的兇手理應受到法律的判罰,但這位母親也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被理解和共情。
在當被告人聽到判詞裡對自己所承受的一切的理解時,她的絕望瞬間被擊碎,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淚,女主也跟著一起痛哭。同樣作為全職母親兩個人,所經歷的痛苦在這一刻相通了。
這部劇入木三分地揭示女性處在「家庭主婦」的這一身份裡的困境。其中滲透出全職媽媽們的壓抑與絕望,讓本來高未婚率、低生育率的日本社會產生很大的震動。
我們經常能看到因產後抑鬱而發生的人間悲劇,她們可能不止一次的求救,得到的多半是忽視和不理解,日積月累的身心疲累讓她們在絕望和無助中選擇離開人世,留下年幼的孩子,不完整的家。
全職媽媽是否是世界上最容易又最困難的工作?
有人說家庭主婦是個高危職業,她們每天重複著人生終極Hard模式:「餵奶-哄睡-換尿布」帶娃三重奏;「洗衣、做飯、拖地板」三大家務主旋律;「蓬頭垢面、睡衣拖鞋,身材走樣」三大邋遢形象;「沒有工作、沒有愛好、沒有社交」三無人員。
工作時間比網際網路企業的「996」還長。她們從早忙到晚,是真正的「007」,全年無休,而且可能沒有任何報酬,還要經常承受各種精神壓力,甚至還不被認可這是一份工作。
與此同時,還要承受著「社會脫節、職場脫軌、老公厭倦、孩子嫌棄」等等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這麼一說,我們可以將全職媽媽看作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這份工作付出多,回報少,還要任勞任怨;卻既沒有升職加薪,也不存在職業規劃。
家庭主婦是這個看似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工作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分工模式。
涂爾幹在他的《社會分工論》裡指出,兩性分工在所有分工中最為原始,最先發生。這種分工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還能讓一個家庭更緊密的結合。
全職媽媽這個角色分工在今天這個經濟社會來看,她們在家庭中沒有創造出經濟價值,而丈夫賺錢養家。面對社會上的競爭與壓力,似乎更加勞苦功高。
如果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個人在婚姻中的價值,這其實是道德上的墮落。說到底,你出錢,我出力;你衝鋒陷陣,我保障後方;是家庭分工合作的結果。
涂爾幹說:「有了分工,個人在擺脫孤立狀態,建立彼此聯繫。」婚姻關係是一種愛和合作,合理分工讓家庭生活更高效更平衡。
因此,對於全職媽媽角色分工的認同和尊重,不僅關係到家庭主婦的個人感受,也關係到家庭中每個個體的尊嚴和生命的複雜體驗。
畢竟,如約翰·多恩所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與他人的互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家庭不僅是一個社會單位,更是一個道德單位,具有神聖的共同體性質。家庭中每個成員的權利都不應被侵犯。一個家庭成員受到傷害應看成是整個家庭受到損害。
對於維護一個家庭來說,物質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員共同價值觀的認同,以及互相的尊重與欣賞。
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部劇集,有人將它評論為不婚不育宣傳片,但我相信這不是這部劇的初衷。
我想要它更多的是在傳遞:當我們每個人在知曉了家庭主婦/全職媽媽/新手母親這一角色的艱難後,是不是該對她們多一些關注與理解,對她們所做的事多一些參與和互助,而不再是一個缺席者或是袖手旁觀的人。
成為全職媽媽,諸多不易,何必抱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文:觀復臥貓兒
監製:觀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