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全職媽媽,我該抱歉嗎?

2020-12-25 觀復文化

近期有一檔綜藝節目在討論「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這一話題。

來自美國的嘉賓認為這件事沒有意義,因為夫妻雙方的財產共有,找老公領工資沒有意義。

日本的林繪梨華舉雙手贊同,她覺得日本的丈夫會把錢花在居酒屋裡,還不如發給全職媽媽的妻子。

而來自烏克蘭的嘉賓則認為全職媽媽比上班輕鬆多了,不應該拿工資。

……

如果家庭主婦是個職業,你怎麼看待全職媽媽這個工種?

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種答案。

我們不急著回答,先來看一下這部2019年在日本評分最高的劇集《坡道上的家》。

故事起於一樁母親溺嬰殺女案,同樣身為媽媽的裡沙子是這起案件的陪審員。

初為人母,兩人育兒顧此失彼,身心俱疲,丈夫及其他家人幫不上什麼,還指責、埋怨,恍恍惚惚中,水穗(劇中被告人)將8個月大的親生女兒溺死,裡沙子(劇中陪審員)也曾失手將女兒摔在地上,差點用抱枕捂死女兒。

日劇《坡道上的家》的劇照

作為母親,做出如此殘忍的犯罪行為,讓人愕然。在我們的印象裡,母親是孩子的保護神。在《請回答1988》裡有句著名的臺詞:「聽說神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電視劇《請回答1988》劇照

這部劇集卻以這樣不尋常的事件開始,而內容卻是平常到容易被忽略的故事。

帶著三歲女孩的全職媽媽裡沙子,被選為一起母親殺女案件的候補陪審員。女主起初對此等慘象耳不忍聞,非常抗拒,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聽審中,卻逐漸對嫌疑人的崩潰感受產生了不該有的共鳴。

日劇《坡道上的家》的劇照

女主裡沙子的丈夫是個普通公司職員,他在考慮到妻子可能無法兼顧工作和家庭時,會主動提出妻子可以暫時不用做晚飯,自己會照顧和接送小孩,但歸根結底認為做家務與帶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

日劇《坡道上的家》的劇照

女主的女兒文香是一個大家經常會遇到的熊孩子類型,愛哭鬧,把食物當玩具。公公婆婆也會幫女主帶孩子,不過心底裡還是一切以兒子為重。

這些所謂的家人給予這位全職媽媽的關心是一種帶著傲慢的幫助。把「照顧孩子只是母親的職責」「做家務只是女人的職責」當成「本應該」的事情。女主的婆婆亦是如此,即使上了年紀,也承擔著家裡所有的家務,丈夫永遠在喝茶、看報、「指點江山」。

日劇《坡道上的家》的劇照

他們對於喪偶式育兒這件事的正當性都隱藏在了「一般而言,女性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這句話裡。在陳陳相因的社會習慣裡,女性在「一般而言」和「本應該」裡絕望著、透支著自己。而男性似乎對於家務和育兒壓根兒就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

日劇《坡道上的家》的劇照

在這部劇的最後,女主並沒有放大自己的痛苦感受為來為虐待孩子找其合理性,只是將那些不被理解、不為人知的一面客觀還原。

殺害孩子的兇手理應受到法律的判罰,但這位母親也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被理解和共情。

在當被告人聽到判詞裡對自己所承受的一切的理解時,她的絕望瞬間被擊碎,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淚,女主也跟著一起痛哭。同樣作為全職母親兩個人,所經歷的痛苦在這一刻相通了。

日劇《坡道上的家》的劇照

這部劇入木三分地揭示女性處在「家庭主婦」的這一身份裡的困境。其中滲透出全職媽媽們的壓抑與絕望,讓本來高未婚率、低生育率的日本社會產生很大的震動。

我們經常能看到因產後抑鬱而發生的人間悲劇,她們可能不止一次的求救,得到的多半是忽視和不理解,日積月累的身心疲累讓她們在絕望和無助中選擇離開人世,留下年幼的孩子,不完整的家。

全職媽媽是否是世界上最容易又最困難的工作?

有人說家庭主婦是個高危職業,她們每天重複著人生終極Hard模式:「餵奶-哄睡-換尿布」帶娃三重奏;「洗衣、做飯、拖地板」三大家務主旋律;「蓬頭垢面、睡衣拖鞋,身材走樣」三大邋遢形象;「沒有工作、沒有愛好、沒有社交」三無人員。

工作時間比網際網路企業的「996」還長。她們從早忙到晚,是真正的「007」,全年無休,而且可能沒有任何報酬,還要經常承受各種精神壓力,甚至還不被認可這是一份工作。

與此同時,還要承受著「社會脫節、職場脫軌、老公厭倦、孩子嫌棄」等等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這麼一說,我們可以將全職媽媽看作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這份工作付出多,回報少,還要任勞任怨;卻既沒有升職加薪,也不存在職業規劃。

家庭主婦是這個看似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工作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分工模式。

涂爾幹在他的《社會分工論》裡指出,兩性分工在所有分工中最為原始,最先發生。這種分工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還能讓一個家庭更緊密的結合。

全職媽媽這個角色分工在今天這個經濟社會來看,她們在家庭中沒有創造出經濟價值,而丈夫賺錢養家。面對社會上的競爭與壓力,似乎更加勞苦功高。

如果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個人在婚姻中的價值,這其實是道德上的墮落。說到底,你出錢,我出力;你衝鋒陷陣,我保障後方;是家庭分工合作的結果。

涂爾幹說:「有了分工,個人在擺脫孤立狀態,建立彼此聯繫。」婚姻關係是一種愛和合作,合理分工讓家庭生活更高效更平衡。

因此,對於全職媽媽角色分工的認同和尊重,不僅關係到家庭主婦的個人感受,也關係到家庭中每個個體的尊嚴和生命的複雜體驗。

畢竟,如約翰·多恩所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與他人的互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家庭不僅是一個社會單位,更是一個道德單位,具有神聖的共同體性質。家庭中每個成員的權利都不應被侵犯。一個家庭成員受到傷害應看成是整個家庭受到損害。

對於維護一個家庭來說,物質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員共同價值觀的認同,以及互相的尊重與欣賞。

日劇《坡道上的家》的劇照

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部劇集,有人將它評論為不婚不育宣傳片,但我相信這不是這部劇的初衷。

我想要它更多的是在傳遞:當我們每個人在知曉了家庭主婦/全職媽媽/新手母親這一角色的艱難後,是不是該對她們多一些關注與理解,對她們所做的事多一些參與和互助,而不再是一個缺席者或是袖手旁觀的人。

成為全職媽媽,諸多不易,何必抱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文:觀復臥貓兒

監製:觀復文化

相關焦點

  • 我很開心我是媽媽,但我不想做全職媽媽
    事情是這樣的:華坪女高的張桂梅校長因為她其中的一個學生做了全職媽媽,在捐款的時候拒絕接受該學生的捐款。不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情是怎麼看的?那麼針對這個事件,我想就這件事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 。,但我做不了全職媽媽全職媽媽很神聖,值得敬佩,但我卻做不到!
  • 「成為全職媽媽後,我竟活成了標籤」
    我說,表姐夫稱呼你為「我太太」不是正常的嗎?你本來就是他的妻子啊。表姐告訴我,這不一樣,以前自己在工作時,她老公都會在太太后面加上一個自己的名字,「我太太」這三個字意味著自己只是男人的附屬,而不是自己,當我不再是我後,我是誰呢?我說,你就是你啊。
  • 全職媽媽有罪嗎?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做選擇,而我,在上班和帶娃之間選擇了做全職媽媽。大學畢業工作兩年的我,在26歲的年紀結了婚,婚後很快懷孕、生娃。然後就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生活。用無法言說這個詞是因為,孩子的確可愛,看著他笑,他哭,他一天天慢慢長大,從會翻身,會坐,會爬……每一個成長的過程我都是見證人。一個神奇的小生命,從在肚子裡到降生到慢慢長大,充滿了驚喜,這是一個全職媽媽所有的快樂,也是所有的治癒。但是,如果不是無可奈何,誰又願意成為一個全職媽媽?
  • 全職媽媽=無所事事?堅定信念,讓全職陪伴成為不悔的選擇
    阿姨的話大概是每個全職媽媽都會考慮的事情,每個人做出決定的時候,都會思前想後的琢磨很久吧,至少我是這樣的。對於工作,我曾經信心滿滿的跟老闆打包票「生完寶寶我一定會回來上班」,然而現實卻是歇完產假,我選擇離職,做起全職媽媽,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臉。
  • 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24h全年無休 ​全職媽媽是一種職業嗎
    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24h全年無休 ​全職媽媽是一種職業嗎時間:2020-12-22 18:43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24h全年無休 全職媽媽是一種職業嗎 最近一個問題火了就是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
  • 看國外媽媽在線battle,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
    說到全職媽媽,很多人會將這一職業跟沒有收入、沒工作、靠丈夫養活,很清閒,跟社會脫節等詞語掛鈎! 近期一檔綜藝《姐妹們的茶話會》匯聚不同國家女性也探討了相關比較揪心的話題 :該不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
  • 是什麼讓你決心做全職媽媽?做全職媽媽後,你後悔了嗎?
    為什麼會做全職媽媽呢?因為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帶。我父母一直都覺得於我有些虧欠,小學二年級到四年級,我是在老家讀的,父母帶著弟弟來了這個城市,我和爺爺奶奶在家。我應該算不聰明也健忘的人,但還是記得,他們走的那個春天,我就曬著太陽磕著瓜子看著向日葵,整個人是懵的。96,97年的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現在都不敢想,那兩年是怎麼過來的。
  • 該不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24h全年無休,媽媽的價值如何衡量?
    近期,蕾媽看了一檔綜藝,這檔節目中探討了一個比較揪心的話題:該不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 來自不同國家的嘉賓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此外有人做過一項調查,這項調查中顯示有近8成的人支持給全職媽媽發工資。 而我個人也是支持給全職媽媽發工資,不為別的,只為女性做全職媽媽更有底氣。
  • 《三十而已》:她是所有全職媽媽的夢想,我卻不想成為她
    就是這樣一個全網稱讚的完美媽媽,我卻打心底裡覺得:我一點也不想活成她的樣子。一個追求完美的全職媽媽,對自我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三十而已》中有一個片段很好地詮釋了全職媽媽的狀態。剛懷孕的鐘曉芹問顧佳:「當了媽媽以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顧佳回答:「當了媽媽以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做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我在出月子第一天,我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 全職媽媽,算獨立女性嗎?
    你覺得全職媽媽算獨立女性嗎?先講一個比較扎心的事情,今天我結婚的姐姐和我說:「在有孩子之前,別人都喊我某某女士,在一有孩子之後,別人只會叫我某某的媽,我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了嗎?」最近大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女主顧家,可以稱得上是全職媽媽的頂配了!
  • 我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很閒
    和有狗的一個女孩子交談,對方問她,你有時間養狗嗎?小寶回答對方:「有時間,我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很閒」說完,還把談話記錄拿給我看。我大笑,我真的很閒嗎?在《2017年上半年離婚大數據》出現之後,家庭主婦再一次刷新了大家的三觀:女性出軌最高職業是——全職媽媽,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家庭主婦。同時,家庭主婦,也是最容易被出軌的對象,是最危險的、最容易遭遇背叛的職業。像《我有前半生》裡的羅子君,就被小三凌玲搶走了丈夫。
  • 「全職媽媽」,正成為出軌率最高的職業
    離婚的數量持續上升,出軌成為最主要的離婚原因而在出軌率最高的職業調查中,「IT」男和「全職媽媽」成為概率最高的職業。但當夫妻雙方中丈夫的收入可以維持家庭開支時,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會選擇離開職場——而這一時間點,往往在她們要成為媽媽的時候。比如「全職媽媽」吳女士:「結婚後,因雙方工作不在一個城市,孩子出生前,我選擇了辭職專心待產。
  • 「等孩子上幼兒園,我就去上班」說這話的全職媽媽,「打臉」了嗎
    全職媽媽對於廣大女性來說,不是職業卻勝似職業,而且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放棄事業和自我價值,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這是新時代的女性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才能做出的選擇。成為全職媽媽之後要操心的事有很多,其中的辛酸與辛苦只有自己懂。
  • 成為母親後,做全職媽媽你後悔了嗎?
    成為母親,是一場體力與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央視網特別策劃《成為母親》系列原創深度報導,旨在探討當下女性所面臨的角色轉換以及不同階段的認知和感悟,探尋身份背後,各種人生標籤的可能性。 ——題記 央視網消息:今年四月,阿颯在短視頻平臺分享了自己做全職媽媽的經歷和感受,一周內她收穫了10萬多粉絲,很多人在評論中重複著她短視頻中的文字:「孩子誰都拴不住,唯獨拴住了媽媽。」
  • 「全職媽媽」 英文怎麼說?
    全職媽媽with music01:42來自跟堅小持學英語核心表達Stay-at-home mom | 全職媽媽 Stay-at-home兒子一出生,我就成了全職媽媽。【對話】A: Where do you work?你在哪裡工作?B: I used to work at Huawei.
  • 爐石抱歉將成為歷史 發生這種事我很抱歉
    這也就意味著伴隨著新版本的上線,抱歉終將成為歷史。回想起當年不絕於耳的「抱歉」,大家議論紛紛。薩滿:上篇文章抱歉圖裡沒薩滿?都什麼時候了還敢黑我薩日天,信不信我分分鐘崛起教你做人!八大職業:醒醒吧,薩爾,我們的抱歉就是對你說的啊。吉安娜:求問不能打抱歉的我如何打炎爆,挺急的,在線等。
  • 姐們,我勸你不要做全職媽媽
    我是因為逃避職場的壓力才當全職媽媽的嗎?我的老公會一直待我如初嗎?姐們,我相信你的老公對你的真心,從戀愛到結婚到生子,你們的幸福是我們親眼見證的。可能最開始全職的幾年,你老公也能溫溫柔柔的對你,那是你老公需要你成為養兒的主力軍啊,他想讓你把當爹的責任也承擔起來。當孩子長大之後呢,你的見識、成長是否能跟上你老公的步伐?
  • 全職媽媽該何去何從?
    我,應該算是很早結婚的人了,20歲花一樣的年紀已經步入婚姻殿堂。結婚後的我並沒有立馬要孩子,一切都順其自然,也沒有規避,可能孩子也是靠緣分的吧,婚後第二年懷孕了,從懷孕開始,老公就開始外出工作了,因為如果還是在家,他那點工資不夠花的,前期懷孕保胎,孕吐,後期的難以入眠,身體笨重,我從來不知道懷孕會如此煎熬,也是懷孕後體會到媽媽的不容易,更加理解媽媽了很快經歷過孕期,寶寶出生了,出生後我開始意識到錢的重要性,因為以前我真的對錢概念不深,
  • 全職媽媽惹了誰?!《原創》
    最近全職媽媽忽然成為一個熱點,全職媽媽不是最近才存在的,是一直都存在。這樣一個群體幾乎完全犧牲了自己的個人愛好,工作發展空間,到底惹了誰?全職媽媽,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的一個整體。在古代封建社會,女人相夫教子是一種美德,而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居然會有淪落到被人鄙視的地步,是社會在進步還是在退步?全職媽媽中不乏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有學歷一般但全身心放在照顧自己的小家乃至公婆上。
  • 女人該不該做全職媽媽?陶虹這句話說出千萬媽媽的心聲
    女人該不該辭去工作全職在家帶孩子? 陶虹曾公開回答過這個問題。一次活動中記者問陶虹:「都知道您為了孩子在事業當紅期退居幕後,您怎麼看待自己這樣的犧牲?」 「這不是犧牲吧,這個詞有點重了,這是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