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有近百年的辦學與發展歷史,歷經福建優級師範學堂、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協和大學、福建師範學院和福建師範大學五個時期。以1981年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兩個專業獲得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新起點,標誌著中文學科進入了具有學位和學科內涵的建設軌道。隨後,漢語言文字學
於1986年獲第三批碩士學位授予權,文藝學於1989年獲第四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在碩士點的支持下,中文學科的「中國文學」於199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福建省重點學科。以1995年「中國語言文學」獲批為「國家文科基地」和「中國文學」獲批為「福建省高校『211』工程重點學科」為契機,中文學科進入一個持續、協調發展的快車道:1998年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雙雙獲得第七批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漢語言文字學獲得第八批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中國語言文學獲準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3年中國語言文學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學科獲批為福建省重點學科。2007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至此,福建師範大學中文學科建設進入新的建設階段。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百年的學科發展史,經歷了奠基與草創,傳承與拓展,深化與提升等歷史階段。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湧現出一批學術造詣精深的學者,如著名作家葉聖陶、靳以、胡山源,學者董作賓、郭紹虞、嚴叔夏、黃壽祺、俞元桂等都曾在中文學科任教過,他們的學術成果都已寫入中國人文學科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發展史,這是文學院彌足珍貴的學術傳統。
以下將以學科整合的方式,重點介紹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三大學科群: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群、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群、漢語言文字學學科群的歷史與現狀。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群(詳見國家重點學科介紹)
二、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群
(一)歷史沿革與現狀
中國古代文學是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的主幹學科。建國前40多年,許多著名學者,如葉聖陶、郭紹虞、董作賓、嚴叔夏等曾在本學科任教。建國後的前20餘年,著名中國古代文學專家、原福建師範大學副校長、中文系主任黃壽祺教授曾一直親自兼任教研室主任和學科帶頭人。改革開放以後,黃壽祺教授、陳祥耀教授、穆克宏教授等一直在本學科執教並招收指導研究生。本學科是國家首批碩士點,1998年獲批博士點。1996年,成為省級優秀課程。2003年,成為首批省級精品課程。2004年福建區域文學成為省首批優質碩士課程。2005年,中國古代文學則獨立成為省重點學科。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梯隊現有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副教授6人,講師4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8人(45歲以下者,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博士後10人。近6年來本學科承擔國家社科(含藝術)基金項目6項、教育部重點教改項目1項、人文社科規劃基金1項、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項目重點項目1項、高校古委會直接資助項目10項以及國家人事部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4項、省教育廳A、B類項目共14項。獲得省部級科研獎有近20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以及《文學遺產》「優秀論文獎」及「提名獎」各1項、《文學評論》「優秀論文」提名獎1項。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中國古代詩文方向。以中國古代詩文的發展、演變為研究對象,注重探討社會文化、地域文化(如閩臺文化交流)、宗教文化對詩文創作的影響。陳祥耀教授為這一研究方向的發展奠立了重要基礎,其《中國古典詩歌演變的幾個宏觀規律》一文是他幾十年古代詩歌教學和研究的厚積薄發之作,曾獲首屆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他還陸續出版了《五大詩人評述》、《中國古典詩歌叢話》、《唐宋八大家文說》、《??文存》等專著,在古代詩文研究領域頗有創穫。穆克宏教授在魏晉南北朝文論研究方面處於全國同類研究的領先地位,是著名的《文心雕龍》研究專家和文選學專家。先後出版了《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與郭丹合作)、《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昭明文選研究》、《文心雕龍研究》等10多部,其中《文心雕龍研究》、《昭明文選研究》和《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曾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二、三等獎。陳一琴教授在中國古代詩歌研究方面走的是專精的治學路徑,尤其在古典詩歌的「意境」分析方面有自己的創見。本學科帶頭人陳慶元教授在六朝詩文和福建區域文學文獻研究方面成果卓著,發表了系列重要著作,如《中古文學論稿》、《沈約集校箋》、《福建文學發展史》、《文學:地域的觀照》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4項,獲省社科優秀成果獎8項、華東地區優秀圖書獎4項以及《文學評論》優秀論文提名獎、《文學遺產》優秀論文獎等。陳良運教授兼長文藝學、詩學、美學、《易》學諸領域,獨立承擔過3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其中國古典美學、詩學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文與質・藝與道》、《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詩學批評史》、《周易與中國文學》、《焦氏易林詩學闡釋》等,科研成果曾7次獲省級社科優秀論著獎(其中3次為一等獎)及中國圖書獎等重要獎項。青年學者李小榮教授在敦煌學和宗教文學研究上已嶄露頭角,出版了《變文講唱與華梵宗教藝術》、《敦煌密教文獻論稿》、《敦煌佛教音樂文學研究》等論著,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5項,獲省社科優秀成果獎2項。湯江浩教授在王安石散文研究和歐明俊教授在宋詞與明清小品研究等領域,都有各自的創穫。與此同時,本方向還關注地方文化建設,關注並服務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與發展;把古代詩文研究和反對臺獨、促進祖國統一相結合,具有較大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2、先秦兩漢經學與文學方向。以《周易》、《左傳》等研究為重點,特別是其中的易學研究被學界譽為東南易學研究之重鎮,在海內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研究從群經入手,注意追溯中國古代文學的思想源頭,以古奧、深刻、傳統為其特色;已故黃壽祺教授是國內易學研究的知名專家,為這一研究方向的奠基人。黃老1929年進北平中國大學文科,在學六年,師從尚秉和、高步瀛、吳承仕、餘嘉錫、朱師轍、楊樹達等,畢業後留校任教。1936年毅然投筆從戎,在二十九軍參謀處服務,專以收集有關抗日資料為事。1941年回南平執教於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早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就協助尚秉和先生整理撰寫《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詁》、《左傳國語易象釋》諸書,1937年5、6月間在《北平晨報》發表《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是他青年時期發表的最早論文。壯年時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易學群書平議》七卷,晚年他與弟子張善文合著的《周易譯註》對《周易》經傳本文進行了全面注釋,並將之譯成通俗規範的現代漢語,是一部譯、著、論三結合的研《易》專著,被學術界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全面翻譯《周易》經傳本文,並對其要理進行系統闡述的高水平的專著」(廖名春等著《周易研究史》),曾獲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規劃科研項目優秀成果獎及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優秀圖書三等獎。張善文教授承前啟後再創輝煌,先後撰著《周易辭典》、《象數與義理》、《易經初階》、《周易漫談》、《周易與文學》、《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等著作20多種,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古籍重點項目等4項,獲新聞出版總署優秀圖書獎和省社科優秀圖書獎5項。黃黎星教授秉承這一學術傳統又獨闢蹊徑,近年來致力於周易與中國樂律關係研究。郭丹教授在經學與文學關係、史傳文學研究領域,出版了《春秋左傳直解》、《史傳文學》、《左傳國策研究》等專著10餘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點教改項目各1項,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省社科優秀成果獎等多項。
3、古代小說與戲曲方向。在傳統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強調小說與戲曲的比較研究,重視宗教學、文化學、社會學等角度的交叉研究,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特色,尤其是在古代小說史、宗教戲劇藝術方面在海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齊裕?教授是國內知名的中國小說史研究專家,他主編的《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先後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福建省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甘肅省第二屆優秀圖書獎;他還著有《中國諷刺小說史》、《明代小說史》、《中國歷史小說通史》、《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與王子寬合著)等著作多種。歐陽健教授在古代小說研究尤其是《紅樓夢》研究方面在國內有較大影響,他重視版本研究和以「發現」的眼光研究古代小說。塗秀虹教授關於明清小說與福建刻書的關係研究,劉海燕博士關於明清長篇小說的文化闡釋,均獲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蔣松源教授長於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撰寫出版有《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重訂增注本,副主編)、《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中國古典戲曲史論集》、《中國古今戲劇史》(古代卷)等。本方向新一代帶頭人王漢民教授出版有《八仙與中國文化》、《道教神仙戲曲研究》等專著,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三、漢語言文字學學科群
(一)歷史沿革與現狀
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學科的歷史可追溯到1907年福建優級師範學堂以及稍後的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福建協和大學,著名學者董作賓、薛石麟、洪心衡等先生曾為本學科的創立和發展做過歷史貢獻。1986年現代漢語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權點」,1997年成立「福建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2000年漢語言文字學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權點」,2005年漢語言文字學學科被評為「福建省重點學科」。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充分利用語言研究的區位優勢,現已形成學科帶頭人強、學術梯隊結構合理、發展潛力較大、具有自己的研究特色的學術隊伍。本學科目前共有教授10人(其中6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1人。2001年以來,本方向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1項,國家古籍整理項目2項,國家語委項目2項,省社科項目3項,省古籍整理項目4項;出版專著18部;獲得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0項,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本方向的「漢語言文字學課程」被評為「福建省級精品課程」,「漢語史」和「漢字學」被評為「福建省級優質碩士學位課程」。本學科點在漢語史、修辭學、閩方言等領域已形成自己的研究格局和學術特色,並在研究方法、理論資源、語言資料上,相互滲透和闡發,形成語言研究群體優勢,既傳承和發展了閩派語言學家在音韻學、文字學、閩臺方言等方面的學術傳統,又開拓了修辭學、語法學的研究空間。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漢語史研究方向。本方向的特色是注重對傳統語言學文獻的發掘、整理和闡釋,並注重對新出語言材料的利用,具有優勢的研究領域有漢語語音史與方言音韻的研究、漢語文字學和古文字學的研究、漢語語法學史和辭書編纂史的研究等。南宋以來,福建在音韻學、方言學、文字學、訓詁學、辭書學研究成果頗多,語言研究既有歷史積澱,又處於閩臺區位優勢,因此漢語史研究自然成為本學科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學科帶頭人馬重奇教授在漢語音韻學研究方面成就顯著,近20多年先後在海內外出版各類著作10餘部,主要有《杜甫古詩韻讀》、《中學古漢語修辭》、《古漢語翻譯述要》、《漳州方言研究》、《爾雅漫談》、《漢語音韻學論稿》、《清代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研究》、《閩臺方言關係研究》、《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等。其代表性著作《清代吳人南曲分部考》、《漳州方言研究》、《漢語音韻學論稿》、《清代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研究》、《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先後榮獲福建省第二、三、四、五、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一、二等獎6項(其中一等獎3項),他還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國家古委會古籍研究項目、省社科規劃項目、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等多種科研課題的研究。林志強教授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已嶄露頭角,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古文字與古文尚書研究」,出版專著《古文尚書文字研究》。陳鴻博士對新出語言材料的研究在學術界漸漸引起重視,課題獲中國博士後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資助。
2、漢語修辭學研究方向。本方向現有一支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術隊伍,在漢語修辭研究方面有較豐富的學術積累和較大的學術影響。方向帶頭人譚學純教授長期研究修辭學、文學語言、語言文化等,其學術研究視野開闊、敏於理論體系建構併力圖打通學科界限,主要著述有獨撰、合撰的《人與人對話》、《修辭:審美與文化》、《接受修辭學》、《廣義修辭學》、《小說語言美學》、《修辭研究:走出技巧論》、《修辭認知和語用環境》等。研究成果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及省級政府獎多項,其中長篇論文《再思考:語言轉向背景下的中國文學語言研究》,獲福建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朱玲教授關於文體修辭的研究,祝敏青教授關於語境學研究,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學術影響,朱玲教授著有《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文學文體建構論》等,曾獲省級獎4項,祝敏青教授的論著《小說辭章學》曾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3、現代漢語和方言研究方向。漢語方言學特別是閩方言的研究,一直是本學科的學術強項,體現出兩個主要學術特色:第一,不限於對方言實施收集和整理,比較注意現代方言跟漢語史的聯繫,注意方法論的運用和總結。第二,注重應用研究,及時將純學術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應用研究成果,為教學和相關學科服務。特別注重於利用方言研究的相關成果來加強現代漢語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的課程教學,形成現代漢語教學的特色。李如龍、梁玉璋、李延瑞等教授曾為本學科方向的建設做出很大貢獻。本方向學術帶頭人陳澤平教授先後出版過《福州方言研究》、《福州方言俗語歌謠》、《建甌方言俗語歌謠》、《長汀客家方言俗語歌謠》、《閩語新探索》等,在方言學界頗有建樹和影響。沙平教授長期從事漢語教學(含方言區共同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以及與漢語教學相關聯的漢語本體研究,主持國家漢辦有關對外漢語教學科研項目4項、省社科規劃項目、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等十數個項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學術專著《漢語研究三視角--本體・教學・應用》、《漢語描寫語法學方法論》等,後者獲福建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長篇論文《論母語方言對共同語學習的影響及其對策》獲國家語委「全國師範院校普及普通話工作優秀論文評獎」一等獎。
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歷史,都是從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個又一個環節的延伸而造就。正是有了前輩學者的篳路藍縷,才有今天的康莊大道;正是有了前輩學者的學術精神的不斷感召,才有今天的不懈探索的動力。同樣,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歷史,都是因為有五湖四海的容納,八面來風的招展而壯大。正是在發展的歷程中,不斷有新的生力軍的加入,才有今天齊整強大的學科隊伍。無論是熟悉還是陌生,年輕還是年老,這支隊伍的每一個人無不煥發出生機和熱情。我們有理由期待著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將迎來又一個更輝煌、更嶄新的學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