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山下,秋風送爽,由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的「第三屆翻譯學前沿論壇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研討會」於2018年9月22日—23日順利召開並取得圓滿成功。9月22日上午8點,研討會在逸夫科技樓南樓308會議室舉行,開幕式由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研究中心主任黃勤主持,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許明武致開幕辭,本次學術盛宴由此拉開序幕。會議分三場進行,共有23位來自包括日本、香港和臺灣以及內地多所高校的海內外翻譯學博士生導師和教授分別進行了大會發言。
9月22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王宏志首先發言,基於自己對17世紀以來西方漢學家翻譯活動的研究,王教授認為西方漢學家譯者模式可以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參照。臺灣東吳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座教授張上冠從德希達對「巴別塔」概念的解構入手,認為由此導致的語言離散暗示了「差異」的可能,而這恰恰凸顯了後現代精神的特徵。第三位發言人是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東風,他考察了中國百年西詩漢譯的歷史,發現從詩學和譜系學兩個層面對現有定論展開追問,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以頓代步」是否真正解決了詩歌節奏的翻譯轉換問題等等。接下來,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張旭介紹了「中國翻譯文獻整理研究計劃」的項目進展和成果。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贇考察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對外翻譯規劃與國家形象構建,提出中國對外翻譯規劃可以動員各方力量以擴大社會網絡,更好地了解接受國的期待等等。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譚淵則從文化認同角度闡述17-18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圍繞「忠孝節義」譯介中國文學作品,客觀上推動了中學西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文軍針對翻譯專業的現狀,探討了教師發展是保證專業長期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9月22日下午的大會發言主要圍繞中華文化外譯展開。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呂世生認為「譯入」與「譯出」受翻譯目標取向和譯入語文化接受的制約。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王建開提出借用與中國文化相近的西方觀念,即「借帆出海」,助力中國文化和文學順利走出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主任莫愛屏在語用學、翻譯學和傳播學的三維框架下,討論了特定語用翻譯策略實施的合理性。接下來的幾位發言人或聚焦於具體翻譯案例分析翻譯策略,或從跨學科角度探討翻譯的理論建構,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如青島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卞建華通過翻譯案例分析闡述林語堂的文化變譯策略對中國文化外譯有著重要啟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任東升提出了「萃譯」的概念,並用認知敘事學理論加以論證,以期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具體翻譯操作提供借鑑。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陳小慰借鑑當代西方「新修辭」理論的研究範式,為翻譯修辭學的建構提供理論支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徐珺和河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蔡新樂教授就《論語》的英譯,分別從翻譯中的改寫和誤譯提出了獨到見解。
9月23日上午,日本國立電氣通信大學學術院教授史傑介紹了人工智慧輔助翻譯的最新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樹槐對楊、霍英譯《紅樓夢》文化傳通進行了詩學比較。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黃勤則探討了了《邊城》譯者金介甫的他者文化態度對其翻譯行為的影響。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研究員潘峰基於語料庫,探討了政治話語口譯的目的導向性的變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劉志強就學科評估體系的結構與內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朱健平則針對翻譯研究學科現有構架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新設想。《中國翻譯》執行主編楊平介紹了翻譯學科的發展歷程,從編輯角度對翻譯研究成果的發表提出了寶貴建議。最後,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許明武從管理者的視角,探討了翻譯學博士培養的有效途徑以及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的構想。
此次「翻譯學前沿論壇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研討會」匯聚各方學者,圍繞「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翻譯史研究」、「中國翻譯文獻整理」、「漢學家翻譯實踐」、「翻譯學博士培養」和「外國語言文字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等主要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是一場豐盛而又精美的翻譯研究的盛宴,充分展示了與會的各位專家在筆譯、口譯、機器翻譯等多個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能有效推動翻譯學科的發展,對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建設也起到了有益的指導作用。
說明:圖文轉載自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公眾號,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