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陳德霖:香港金融業發展「背靠內地,面向全球」應長期不變

2020-12-11 央廣網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接受央廣記者專訪

央廣網香港7月1日消息(記者孫洋)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央廣記者專訪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陳德霖先生表示香港金融業發展應堅持「背靠內地,面向全球」戰略不改變,而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的發展他充滿信心。

香港金融業在危機中「浴火重生」

1997年7月2日,回歸後第一天上班,陳德霖接到的第一個電話來自泰國央行,泰國央行宣布泰銖不再與美元掛鈎,將採取浮動匯率。這是亞洲金融風暴的開始。很多人沒有想到這次風暴會來的那麼猛烈,持續那麼長時間。而香港當時也認為自身金融體系穩健,衝擊應該不會很大,但事後發現這個判斷並不正確。

1998年國際資本大鱷針對香港展開攻勢,採用「雙邊操控」的方式在股市和貨幣市場對香港金融市場展開多方圍攻。特區政府被迫採取「入市行動」,與國際資本大鱷進行了為期兩周左右的激烈博弈。最終經多方努力令資本大鱷退出而宣告結束。

雖然在這場持續數年的金融風暴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特區政府陷入深深思考。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有其背後的必然性,當時很多地方對金融穩定認知不夠,對經濟周期、資產市場周期,對資金大量流進的警戒性並不足夠。

經過97年到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特區政府深刻體會,如果金融業要發展做大,肯定要注重金融穩定,金融不穩定,如果發生金融危機將沒有條件談發展,所以這幾年香港一直在強化金融穩定。這之後香港股票市場、期貨市場、聯繫匯率都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因此在2007、2008年的歐債危機等全球金融危機面前,香港穩住了陣腳。

香港已擁有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

從2004年開始,香港從之前的強化香港金融穩定的根基之後開始有所轉變,香港首次在內地以外,於銀行體系的零售層面開設人民幣的存款兌換。從2009年開始,香港先行先試人民幣可在對外貿易中作為支付貨幣。

幾年間香港已經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最大的樞紐,並擁有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從0開始,發展至今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平均每日錄得約8,000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代表香港支撐很多人民幣金融中介活動,而且全球大部分人民幣支付都是透過香港進行。在資產管理方面,全球儲蓄越來越多,香港無論是在基金、機構投資者、私人財富以及普通市民理財增長都非常快,而這個趨勢還會延續。

香港目前經營銀行業資產規模加起來超過20萬億港元等值,約等於香港經濟總量的八倍以上,這表明香港金融中心特性發展很好,而且過去十幾年,中資銀行在香港發展迅速,與銀監會合作很多。在人民幣離岸業務方面與內地緊密配合,亦支持其它金融中心相互合作發展。

在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發揮很大作用,如滬港通,深港通,剛剛公布的債券通,股票、債券市場基本打通,打通之後,資金流進流出變得更為便利,也是通過香港作為內地的接口。金融機構及監管機構都能加強聯繫,提供一個既能方便機構與客戶使用,也維持一個高水平的監管環境。

香港金融業前景廣闊、商機無限

香港目前在金融業務方面與內地城市沒有直接競爭的關係,包括金融中心上海。現時內地資本帳管制尚未完全開放,一些跨境業務、國際性的業務,目前內地的金融中心參與度還不算高。而且香港天天處在競爭狀態,比如和周邊的雪梨、新加坡、東京包括倫敦,所以目前香港的競爭對手主要在海外。

與內地城市的競爭可能會在越來越開放的將來出現。但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現在不是靜態的,中國是新常態,每年6.5%左右的速度,現在是差不多12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在這麼高速地增長,它對金融融通的需求是很巨大的。即使當內地金融體系完全開放後,內地金融中心固然具競爭力,但香港亦一定多會多做內地顧客生意,各取所需。金融業不是零和遊戲,香港地方雖小,商機仍是非常巨大的。

過去幾十年香港是外資進入內地的最大來源地,有約超過一半的資金都是經過香港進入內地。過去十年開始內地陸續有企業到國外併購投資,去年達到了1700億美元,超過了引進來的資金,而其中也有約5到6成是經過香港投資國外,這個趨勢表明香港是一個很重要的跳板,不論是外資進入內地還是內地企業走出去,都是經過香港。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最近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業務幣的樞紐,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有優勢,在文化、語言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優勢,因此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香港的中介融通的功能是很強大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如何發揮橋梁作用,促進資金等的融通。

「背靠內地,面向全球」

擔任公職超過40年,陳德霖表示:回想起來,我看來看去香港的戰略定位還是沒有太大改變,就是八個字:「背靠內地,面向全球 」。過去香港是一個貿易中心,現在多了金融,金融貿易並重,香港作為細小的經濟體,人口總量不大,香港最大的優勢 就是藉助內地十幾億人口的腹地,經濟又在全球處於高增長階段。香港在貿易、資金流動人員流動方面優勢明顯,未來幾十年這個戰略不應改變。但定位不變不代表我們不變,作為監管機構要與時並進,提供完善的經營環境、監管環境、法律環境,亦需要多和內地監管機構緊密聯繫。

陳德霖先生表示:有人說香港中介的地位因為內地比較不開放,所以還有優勢,內地開放了,就沒戲了吧?我是剛好相反的看法,香港不是唯一接點,但不可能沒有接點。美國這麼大的經濟體,它對外也不全是靠紐約去做,波士頓、芝加哥都有挺大規模、挺成功的金融業務。香港只要不自滿,繼續積極提升軟實力,前景仍然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那些唱衰香港的人,他們錯在哪?
    「有人擔憂,有人淡定」,這是《環球時報》記者與幾位金融業「港漂」交流後的感受。而作為權威人士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則信心滿滿:「香港的金融及銀行體系多年來建立了強大的緩衝和抗震能力。」他預期「一帶一路」投資和人民幣國際化會良性互動、雙軌並進。他同時透露,香港金融管理局正與內地研究合適的金融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 陳德霖:11月17日起取消香港居民兌換人民幣2萬元限額
    香港媒體消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總裁陳德霖12日宣布,下周一(17日)起將取消港人每天上限兌換兩萬元人民幣的限制。陳德霖表示,取消有關限制,將令香港市民參與滬港通及其他人民幣交易時更為方便。而港人每日最多只可以匯款8萬元到內地的限制暫不會改變。
  • 香港浸會大學:面向內地預計招生140人
    近日,浸大協理副校長黃嶽順教授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就考生和家長關心的2020年學校高招工作的熱點問題作出了權威解答。面向內地計劃招生140人 無文理科名額限制原標題:香港浸會大學:面向內地預計招生140人 無文理科名額限制據介紹,浸大今年採取自主招生的方式,招生與統招並不衝突,只是讓學生多一個高考升學的選擇機會,同學只需要通過浸大的官方網站提交申請。黃嶽順明確,「浸大今年預計招生140人,最終錄取人數視考生的整體水平而定。
  • 香港與內地清算協議掃清人民幣帳戶跨行轉帳障礙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隨著《清算協議》的修訂,香港銀行為金融機構開設人民幣帳戶和提供各類服務,不再存有限制,而個人和企業相互之間亦可透過銀行自己進行人民幣資金的支付和轉帳。他又預期,更多不同形式的人民幣金融中介活動陸續出臺,將香港的人民幣業務平臺推上一個新臺階。
  • 深圳金融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劉平生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1980年至2019年,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從0.23億元增長到3667.63億元,增長了約1.6萬倍。按不變價格計算,40年間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4%,佔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8%左右提升到13.6%。
  • 香港的未來在內地!重創的香港經濟,如何搭上國家經濟發展順風車?
    本文刊於2020年12月31日鳳凰網,原標題為《香港的未來在內地,要積極融入國內的內循環》。 請點擊觀看專訪視頻 核心提示 1、香港和內地經濟的表現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反差。
  • 香港取消人民幣單日兌換限額 不會衝擊內地市場
    原標題:香港取消人民幣單日兌換限額 不會衝擊內地市場   本報訊(實習記者 董禹含)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昨日宣布,下周一起取消人民幣兌換限制,香港市民可無限量兌換人民幣,不再受制於每天2萬元人民幣的兌換上限。
  • 獨家專訪恒生中國副行長祝瑾:在內地長期發展的決心...
    從1991年成立代表處開始到現在,已經快30年,可以說恒生銀行在內地的發展基本是與浦東開發開放同步的。而立之年,面向未來,恒生中國副行長兼環球銀行業務主管祝瑾堅定地說:「我們紮根在上海,成長在浦東,這個方向不會有改變。」上海浦東,三十而立。
  • 「島讀」香港還會是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嗎?
    香港從實體經濟到金融產業的震蕩,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埋下伏筆。從回歸20餘年香港經濟發展進程看,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外需主導經濟增長,極易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復甦動力長期不足,香港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
  • 香港浸會大學:面向內地預計招生140人 無文理科名額限制
    近日,浸大協理副校長黃嶽順教授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就考生和家長關心的2020年學校高招工作的熱點問題作出了權威解答。面向內地計劃招生140人 無文理科名額限制據介紹,浸大今年採取自主招生的方式,招生與統招並不衝突,只是讓學生多一個高考升學的選擇機會,同學只需要通過浸大的官方網站提交申請。黃嶽順明確,「浸大今年預計招生140人,最終錄取人數視考生的整體水平而定。
  • 香港教育研究學會主席李軍:全球排名與高等教育轉型 專訪
    中國政策實施模式的多維視角》、「全球時代下的中國大學3.0——歷史、現代與前瞻」(刊載於Springer出版的《全球時代的中國教育模式》),以及「全球排名專政與高等教育的重構——中國內地、香港和日本學術評估體系的比較案例研究」(刊載於《高等教育政策》2016年第4期)。2016年4月1日,李軍博士受邀在北京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大講堂做講座。藉此機會,本刊對李軍博士進行了專訪。
  • 香港菁英會主席曾鳳珠:香港青年要把握「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歷史性...
    新華社香港11月21日電(記者劉明洋)香港菁英會主席曾鳳珠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十四五」規劃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作為國家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不能缺席,而代表香港未來的年輕人則更不能缺席,香港青年要珍惜並把握國家發展戰略帶來的歷史性機遇。
  • 香港大學新學期將於1月如期開學,2020內地招生政策不變
    香港大學校園。校方供圖香港大學針對內地高考生的「多元卓越入學計劃」報名2019年12月18日截止,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中國事務)黃依倩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內地考生2020年報考香港大學的政策維持不變,並且優惠增多,報考多元卓越入學計劃的內地考生可以百分百獲得面試機會。
  • 香港特區金管局總裁赴英推廣香港投融資優勢
    人民網香港9月22日電(陳瑤) 香港特區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於倫敦時間21日在英國倫敦進行推廣,宣傳香港作為接通「一帶一路」投融資機遇的門戶,前景廣闊。 陳德霖指出,自上世紀70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外資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和樞紐,長期穩佔海外直接投資的5至6成。近十年來,隨著內地進入企業「走出去」的新時代,香港同樣成為內地企業投資海外的不二之選,接收逾6成的對外直接投資。
  • 趕客容易請客難 香港旅遊業如何找回內地市場?
    趕客容易請客難  在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後,中央為支持香港旅遊業發展,開放了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個人遊」帶動香港旅遊業迅猛發展,造就了香港旅遊業的「黃金時代」。數據顯示,赴港「個人遊」實施10餘年來,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由2003年的1700億港元增加至2015年的4752億港元。
  • 範徐麗泰:香港要練好內功並加強與內地合作 實現更好發展
    ,當前國家深化改革開放,香港要練好內功,鞏固既有優勢產業,發展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並加強與內地城市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更好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天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參與會見的範徐麗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充分肯定了港澳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的貢獻,表達了中央對港澳的關懷。香港要練好內功,在參與改革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  範徐麗泰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企業利用「近水樓臺」優勢,第一批投資內地。隨著內地經濟起飛,香港也得到很大利益。
  • 香港大學生:在內地體會到"超級聯繫人"的真正含義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跟隨高級主任拜訪大型國企,向他們介紹香港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中轉站,能夠提供哪些金融及專業服務。」她說,這讓自己真正體認到香港在國家發展藍圖中正在扮演的「超級聯絡人」角色。高雪參加的是由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和青年事務委員會共同推出的「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
  • 專訪莫文浩:不怕輸的香港北上「追夢人」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專訪莫文浩:不怕輸的香港北上「追夢人」  作者 林凱潼 張曉曦  「夢想不是想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才會成真。」近日在北京某文創產業園區,「爆谷傳媒」公司創辦人、來自香港的莫文浩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年輕人總是懷揣夢想,當一個城市不能為夢想的實現提供充足空間時,有些人會另擇天地。
  • 田學軍:香港學生報考內地高校熱情高漲
    近年來,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教育部出臺了多項便利香港學生在內地學習發展的政策。近日,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具備港澳招生資格的內地高校達到380所,有超過1.6萬名港生正在內地高校就讀,與內地學生享受同等學費、住宿費、醫療保障等政策,和內地學生一樣享受就業指導,獲得就業報到證和就業協議書,同時享有中央財政為港澳臺學生設置的專項獎學金。內地與香港中小學、幼兒園締結「姊妹學校」1,600餘對,教育交流不斷深入。
  • 屠海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給香港的信息
    香港背靠祖國內地,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的聯繫度、協同度、互聯度很高,內地經濟運行質量提升了,經濟發展後勁更足,香港經濟就有了可靠依託,可以增強發展動能、降低發展風險、提升發展效益。  金融改革給香港帶來利好消息。如果說,內地以往推進的各項改革都讓香港多多少少從中受益,那麼,由於金融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今次推進的金融改革將讓香港得到的實惠更多。僅以去年啟動的「滬港通」為例,使得滬、港兩地的資金流動更加便捷,讓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內地居民到香港投資理財更加方便,推動了香港金融業的市場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