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壬辰倭亂
自李成桂發動政變自立為王而建立朝鮮王朝後,積極學習明朝政治和儒家文化。在國家治理上重文輕武,新舊勢力輪番執政,導致百年黨爭不斷,政治腐敗,國家衰弱,民不聊生。時間到了16世紀末,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完成了日本初步統一,野心大增,竟想侵吞中國,便蓄謀以朝鮮為跳板攻打明朝。
豐臣秀吉雕像
1592年,豐成秀吉調動三十萬軍隊和數百艘戰艦徵討朝鮮。由於朝鮮當時黨爭激烈再加上迎戰準備不足,戰備鬆弛的朝軍被裝備精良(葡萄牙火槍鳥銃)的日軍打得節節敗退,僅僅一個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塗炭生靈。隨後,朝鮮宣祖李昖從平壤倉皇出逃,流亡義州,向明朝求救。1593年,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派大將李如松率領大軍「抗日援朝」,聯合朝鮮一同抗擊日軍,直到1595年雙方議和,戰爭暫時結束。
壬辰倭亂中明軍攻佔平壤
1597年,日軍集結14萬,再度入侵朝鮮,朝鮮第二次向明朝求援。明朝調集十萬兵馬趕赴朝鮮參戰。期間豐臣秀吉憂憤而死,日軍進攻難以為繼,遂從朝鮮半島撤退乘船返日。敗退的日軍遇到守候多時的明、朝水軍,在陳琳、鄧子龍和李舜臣的指揮下,明、朝聯軍取得了露梁海戰勝利,鄧子龍和李舜臣在此次海戰中陣亡。至此,壬辰倭亂以明、朝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嚴重破壞了朝鮮社會,戰後朝鮮的耕地和人口銳減。朝鮮王室第一次被外國欺凌,威信空前低落,社會各種裂痕在倭亂後一併顯露,朝鮮王朝五百餘年國祚實際上從此時開始衰亡。
(二)後金入侵
壬辰倭亂後,明朝和朝鮮都元氣大傷,再加上國內黨爭激烈、內亂頻發,朝鮮日益衰弱。與此同時,北方的建州女真開始強大起來,其首領努爾哈赤開始統一女真各部。1618年,努爾哈赤開始攻打大明,藉此想拉攏朝鮮加入攻明的隊伍。但朝鮮光海君、朝鮮仁祖感念大明曾幫朝鮮擊退倭寇,多次出兵支援大明。
影視劇中的丁卯胡亂
1627年,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帶領3萬女真部隊大舉入侵朝鮮,朝鮮戰敗議和,史稱「丁卯胡亂」。戰後朝鮮仍密切保持與明朝關係,伺機準備反攻女真。直到1936年,皇太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成為大清的藩屬國。
(三)日本侵吞
明治維新後,日本勵精圖治,積極學習西方文化技術,引進西方先進武器,軍事實力大增,開始謀劃侵吞朝鮮。1876年,日本依靠西方先進武器迫使朝鮮籤訂了《江華島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
二戰中的日軍
1894年,東學黨起義,朝鮮高宗請求清朝出兵,清朝出兵平息起義。日本派出8000軍隊佔領了朝鮮皇宮,並成立親日政府,此次事件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中日籤訂《馬關條約》,朝鮮不再是清朝的藩屬國。1910年的《日韓合併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朝鮮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期間,在日本的強迫下,朝鮮作為重要兵源地,大量朝鮮男子成了戰爭炮灰,除此之外,日軍強徵朝鮮婦女作為慰安婦。這段歷史成為了朝鮮民族的屈辱史和苦難史,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直到如今,每年日韓就慰安婦問題導致兩國關係異常緊張。
(四)韓戰
1945年,日本戰敗後,美蘇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佔領朝鮮南北。1950年6月25日,朝鮮突然對南韓發動全線戰爭。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一個月後,佔領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局勢發生逆轉,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 應朝鮮請求出兵,「保家衛國,抗美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直到1953年7月27日,雙方籤署《朝鮮停戰協定》,韓戰以中朝勝利而宣告結束。自此以後,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國家,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朝鮮,另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韓國,民族團結、國家統一任重道遠。
韓戰影像
二、朝鮮歷經苦難、堅決對抗侵略朝鮮自韓戰後,更加感受到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國防安全的重要性。尤其對以美日韓為首的反朝國家一直存有戒備之心,實行「先軍政治」,保證軍隊優勢,大力發展國防軍事,為抵抗侵略做好一切準備。
三、結語朝鮮自韓戰後,更加感受到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國防安全的重要性。尤其對以美國為首的反朝國家一直存有戒備之心,實行「先軍政治」,保證軍隊優勢,大力發展國防軍事,為抵抗侵略做好一切準備。
希望朝鮮半島日實現無核化,最終走和平統一。也希望世界再無戰事,繁榮和平。
祈求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