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母雞如果半夜打鳴就會被殺掉,這是一種怎樣的民俗?有道理嗎?
文/農夫也瘋狂
農村裡養雞的不少,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那他們每年都會養幾隻雞,對於他們來說,如果不養雞那就是不稱職的農民。而農村人養雞的原因也是比較好理解的,農村的場地大,養雞也比較方便,每天早上把雞舍打開,把它們餵飽以後就不用管了,等到天黑了會自己從野外回來,吃完了雞食又會自己主動進入到雞舍,算得上是一種很讓人省心的家禽了。而且養雞還能下蛋,吃不完的雞蛋、雞都是可以拿去集市上售賣的,然後可以補貼家用。那你可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自家養的母雞在半夜的時候學公雞打鳴,那就要把它殺掉,這是一種怎樣的民俗呢?有道理嗎
相信很多的農民朋友都聽說過這種說法,就是說家中所養的母雞如果學公雞一樣,在半夜也出現打鳴這樣的現象,那就是不吉利的。老輩人認為這是不吉之兆,而要想破解,只要把這隻母雞殺掉就行。在過去,很多的農村地區的人確實都是這樣做的,那這是否有道理呢?
其實,母雞學公雞叫,預示不祥的事情,這個是沒有道理的,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一般農村裡養母雞主要是為了下蛋的,而公雞的職責就是打鳴,它們都是分工明確的。正常情況下,是很難看到母雞學公雞叫的。但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有時候一些母雞就會學公雞叫,而這個雖然反常,但卻並不是不吉之兆,也不會帶來厄運。
母雞學公雞打鳴,用現在的科學來解釋,這其實是母雞因為一些原因出現了公雞的特徵了,比如是吃了一些食物,或者是生病了,導致體內的雌雄性激素分泌不均衡了所致。當母雞體內的雄性激素分泌比雌性激素多了,母雞也就會出現公雞的一些行為特徵了。像在三更半夜的時候打鳴,在白天的時候也變得更加有攻擊性,會主動去「欺負」母雞。而且這樣的母雞出現這些特性之後,它們會把自己當成是一隻公雞,也不再會像母雞一樣下蛋了。
而古人的做法是把這樣的雞殺掉,這在當時來看看也是一種相對來說明智的做法。因為在過去對於這種情況是解釋不清楚的,何況養雞是不會因為生病了就醫治的。把它殺掉的話,這樣也是消除了隱患,避免它擾亂雞群。因為這樣的母雞變得好鬥,常會欺負其他的雞群。何況既然不能下蛋了,那公雞不是公雞,母雞不是母雞,這樣不倫不類的動物,看著也彆扭,所以殺掉也是為了節省養殖成本,免得看著鬧心。
即便是在今天,雖然有很多人已經不再相信母雞學公雞叫是不吉之兆了,但也會選擇把它殺掉,一來是可以改善一下家裡人的夥食,二來還能降低養殖成本。在農村裡,母雞如果長期不下蛋了,那往往就會被殺掉,因為這樣的雞繼續養著就是浪費糧食。對此,你怎麼看呢?在你家鄉,有這樣的民俗嗎?(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