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孕期跑步很正常的,是健康的運動,只不過國內的樣本很少,大家少見罷了。我2012年第一次在國外比賽,舊金山馬拉松,就親眼看到一個7-8個月的孕婦跑步,從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老弱病殘孕都能跑的。只要循序漸進、保持一個正常的量。
黎莉莉的跑步之路,開端並不普通。當時她患上輕度抑鬱症,研習心理學之後,決定通過運動抗擊抑鬱。
儘管不少人覺得,跑步是孤獨者的運動。但在黎莉莉看來,
跑步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自我對話的經歷,「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想通了、明白了,心理的陰影也就被驅散了。
跑步不僅僅幫助黎莉莉找到更快樂健康的自己,還讓她找到了命中注定的那個他。
2015年的夏天,黎莉莉加入「做你的眼睛」 視障陪跑公益組織,在那裡她遇到了自己的先生王世武。
40歲,首次懷孕,孕期跑馬,是黎莉莉對自己的另一個挑戰。懷孕前,黎莉莉每個月都有300公裡以上的訓練量,已經練了8年多。懷孕後,黎莉莉也曾按照傳統,停止了一切訓練。
但停下來的身體卻出現各種不適應,「感覺哪兒都疼,哪兒都不舒服。」
查閱國內外各種跑步資料和諮詢了專業醫生後,黎莉莉決定恢復鍛鍊習慣。5公裡、8公裡、10公裡……在託腹帶、綁腿等專業輔助用具幫助下,黎莉莉就這樣慢跑著跑到了孕晚期。
孕前我每次跑14公裡,跑一休一,月跑量約210公裡。懷孕後,有段時間跑5公裡出現不適,就休息了一段時間,不跑之後感覺身體哪都不舒服,循序漸進又慢慢恢復跑步。不過運動強度和跑量都下降了,更加強了監測運動心率。
黎莉莉說,自己想證明,「即使懷孕了,也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堅持的毅力,這是她想通過跑步告訴未來寶寶的事。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主任醫師徐常恩也參加了今年上馬的全馬比賽。他表示,作為參賽者很敬佩黎莉莉的行為,但作為產科醫生並不提倡孕婦跑馬,「
黎莉莉只是個案,主要她有運動基礎,而且從完賽成績來看還是跑得比較謹慎。畢竟孕婦處於特殊生理期,馬拉松又是挑戰人體極限的運動,所以
並不建議孕婦跑馬拉松。」徐常恩建議孕婦運動以慢走、遊泳為宜,「隨著子宮的增大,腹部本來承受的壓力就增大,再加上運動時產生的震動,會增加子宮韌帶、盆底肌的負荷。
孕晚期跑馬容易造成早產。」
這事你怎麼看?
點亮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