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節
考點一:人類需要的層次和類型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1)類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2)觀點。認為人只有滿足了基本的低級需要後才會產生高級需要,最佔優勢的需要將支配一個人的行為。
2.阿爾德弗爾的ERG理論
(1)類型。生存需要(E)、關係需要(R)、成長需要(G)。
(2)特點。不強調需要層次的順序,認為某種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行為起作用,而當需要得到滿足後,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也可能沒有這種上升趨勢;當較高級需要受到挫折時,可能會降而求其次;某種需要在得到基本滿足後,其強烈程度不僅不會減弱,還可能會增強。
3.萊恩·多亞爾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論
(1)類型。基本需要,包括身體健康和自主兩個方面;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人的自主的產品、服務、活動和關係的特性。
(2)觀點。認為人類存在共同的、客觀的需要,他們把人類的需要分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
4.人類需要的類型
(1)按需要的起源可劃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2)從內容的角度可劃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3)按人們對需要的迫切程度可劃分為生存性需要和發展性需要。
考點二:人類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1.人類行為的類型
(1)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
(2)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3)正常行為和偏差行為:劃分正常行為和偏差行為的常用標準有統計學標準、社會規範與價值標準、行為適應性標準、個體主觀體驗。
2.人類行為的特點:
適應性;多樣性;發展性;可控性;整合性
3.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
3-2
考點一:社會環境的含義和特點
1、社會環境的含義
社會環境是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社會因素,以及與人的生物遺傳、心理狀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會系統。社會環境是一個極其複雜龐大的系統,包括人造物質環境和純社會環境。純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單位、群體、社區、文化等子系統
2、社會環境的特點
(1)多樣性(涵蓋不同方面和層次)
(2)複雜性(各子系統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相互交織)
(3)層次性(直接、間接、大、小)
(4)穩定性(相對穩定性)
(5)變動性(報考平衡性)
考點二:社會環境的主要構成要素
1.家庭
(1)含義。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環境,也是人接觸社會生活的基礎。
(2)家庭的類型。
①核心家庭:一對夫婦及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類型。
②主幹家庭:父母與一對已婚的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類型。
③聯合家庭:父母與多對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類型。
④單親家庭:父母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如離婚、喪偶、未婚生育。
⑤丁克家庭:夫婦雙方都有收入而沒有孩子的家庭類型。
(3)家庭教養模式。
①嬌縱型:父母盲目溺愛、疏於管束,以自我為中心,小霸王,易形成反社會人格
②支配型:過分溺愛+嚴加管束,易出現怯懦、意志薄弱,清高孤傲心理
③專制型:家長缺乏愛心、耐心,管理粗暴,易出現自卑、消極、暴躁、依賴心理
④放任型:無愛心耐心、缺乏責任感,放任自由,易出現缺乏自信、自制力差、無責任感
⑤衝突型:家庭成員關係緊張、不和諧,易出現缺乏安全感、意志薄弱、冷酷、反社會傾向
⑥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既有約束,又有鼓勵,有利於自尊自信、自律、創造性、較好社交能力
(4)家庭的功能:情感支持、性愛滿足、繁衍後代、社會化和經濟功能。
(5)家庭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主要通過家庭成員關係和家庭內互動發生的。家庭內互動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縱向影響主要是來自家庭背景和家庭中過去的事件對當今家庭成員行為的影響;橫向影響主要是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2.同輩群體
(1)含義。同輩群體是由年齡、性別、志趣、職業、社會地位及行為方式大體相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的群體。
(2)同輩群體的特點。平等性、開放性、認同性、獨特性。
(3)同輩群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①它對個體的認知發展、行為塑造、情緒表達、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統均有直接影響。
②同輩群體往往有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當這些標準與社會主流的價值標準一致時,會有利於群體成員形成積極的行為;當這些標準與社會主流的價值標準不一致時,會對群體成員的行為起消極影響。
③伴隨著個體的成長,同輩群體在不同的社會系統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種角色的多樣化對群體成員來說具有多種意義。
3.學校
(1)含義。學校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學校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系統教育的組織機構。
(2)學校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學生的行為會受到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班級規模、教學模式以及師生關係的影響。
4.工作單位
(1)含義。工作單位是個人在社會中從事一定職業時所歸屬的正式社會組織。
(2)工作單位的類型。按照工作性質可以分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和社會組織。
(3)工作單位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5.社區
(1)含義。社區是指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2)社區的類型。包括地域性社區和功能(精神)性社區、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傳統社區和現代社區。
(3)社區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6.文化
(1)含義。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範和精神體系,是所有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
(2)文化的類型。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範和精神體系,是所有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
(3)文化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作為共享的價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對人類的行為的影響主要通過確立行為標準,從而達到規範、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
7.大眾傳媒
(1)含義。大眾傳媒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於傳播者和大眾之間的媒介體,包括複製、傳遞信息的設備、傳播組織、團體及其出版物和影視、廣播節目。
(2)大眾傳媒的類型。根據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和衛星等通信技術)的含量,傳媒可分為舊傳媒和新傳媒;印刷傳媒(報紙、雜誌、書籍)和電子傳媒(廣播、電影、電視)被稱為舊傳媒;有線電視、電腦報刊、網際網路、衛星電視等被稱為新傳媒。
(3)大眾傳媒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考點三: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
1.人們要適應環境;
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
3.社會環境和生物遺傳共同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
4.人類行為也能夠改變社會環境;
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關係的非平衡性。
3-3
考點一、嬰幼兒階段
1、生理發展:身高、體重、大腦迅速發育
2、心理發展
(1)記憶以無意識記憶為主,機械能力記憶發達。
(2)嬰幼兒後期出現意識記憶萌芽。
(3)2周歲形成符號思維能力。
3、社會性發展
(1)自我意識產生三個階段:遊戲夥伴階段、退縮階段、自我意識出現階段。
(2)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依戀是一個重要原因。
4、面臨的問題
(1)哺乳問題;(2)母愛剝奪;(3)棄嬰問題
考點二、學齡前階段
1、生理發展:智能、大小肌肉發展逐漸成熟
2、心理發展:語言發展促進思維發展
3、社會性發展
(1)逐漸從自我為中心,發展到學會區分他人和自我。
(2)通過在環境中與他人進行互動,自我意識得到發展。
4、面臨的問題
(1)挑食偏食;(2)攻擊行為;(3)電視依賴;(4)自閉症
考點三、學齡階段
1、生理發展:身體各個方面進一步發育
2、心理發展:語言發展進入高級階段,注意力得到提高
3、社會性發展
(1)環境適應性加強,自我意識、道德和社會交往得到發展。
(2)發展更符合實際的自我觀念、自我評價和自我體驗。
(3)逐步形成自己道德意識。
4、面臨的問題
(1)兒童意外傷害;(2)校園欺凌;(3)兒童性傷害
考點四、青少年階段
1、生理發展:生理機能逐步增強,生殖系統和第二性特徵基本發育成熟
2、心理發展: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展,情緒豐富激烈,呈現兩極化特徵
3、社會性發展:自我意識、道德觀和社會交往的進一步發展
4、面臨的問題:網絡成癮;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性行為
考點五、青年階段
1、生理發展:個體生理成熟、穩定
2、心理發展:心理機能處於相對穩定的高水平階段能力迅速發展
3、社會性發展:人生觀、友誼和愛情、心理適應發展更為成熟
4、面臨的問題:婚戀問題;性別歧視;就業問題
考點六、中年階段
1、生理發展:生理機能不斷發生變化
2、心理發展:個體的認知錯綜複雜
3、社會性發展
(1)情感趨於深沉穩定。
(2)婚姻責任感超越情感,婚姻更加務實。
(3)處於事業成敗的關鍵期。
4、面臨的問題:
(1)早衰症候群;(2)更年期症候群;(3)婚外戀;(4)家庭暴力
考點七、老年階段
1、生理發展:個體生理的各項機能發生較大的退化
2、心理發展:認知即表現出成熟性和穩定性的一面,也表現出衰退性的一面
3、社會性發展:社會角色逐漸消退,這些角色使老人產生失落感,導致社會地位下降
4、面臨的問題:(1)失智和失能;(2)精神健康問題;(3)死亡問題;(4)老年歧視和被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