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解析: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的關係

2021-02-15 社工門

社會環境與人類的交互影響:

1.個體必須適應環境,處於一定社會環境中以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和學習社會環境所讚許的行為。

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

3.社會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不能脫離遺傳的制約,良好遺傳特性需要信託適當社會環境才能得以發揮。

4.作為能力的個體,人類行為也能夠改變社會環境,尤其是領袖人物或大眾的一致性行為。

5.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的力度並不對等,相對而言,社會環境影響對人類影響要大一些。

(一)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假設

(1)我們怎樣看待世界以及環境與人的互動直接影響社會工作中工作原則的制定和工作手法的選擇;

(2)我們是社會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受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

(3)社會工作是一個助人的專業和職業,這並不意味著社會工作者比工作對象優秀,而應該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4)每個人都有值得欣賞和學習的地方,我們的工作對象也不例外;

(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中每個因素都是不斷變化的。

(二)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

(1)就物質環境而言,一方面,人類能夠改變物質環境(圍海造田、劈山造林、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另一方面,物質環境同樣能夠影響人類(積極——適當的雨水,雪,消極——地震、海嘯、颱風、地球變暖)

(2)就社會環境而言,一方面,人類行為可以影響社會環境,如以「新新人類」自居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等等都會影響社會風氣或文化的改變;另一方面,社會環境同時也能夠影響人類的成長,如婚姻法的修訂,會影響人們的婚戀生活,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傳統的差異,會導致中國人與美國人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態度的差異。

(3)首先,社會環境為人類行為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方式

其次,社會環境是人類成長的有力支持

再次,社會環境為人類成長提供了參照標準

最後,人類行為中的個人問題,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個人原因,而是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另一種說法:普遍接受的觀點-人能夠影響環境,環境同時也能夠影響人。

1.人類行為要適應社會環境,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社會期許;

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對兒童和青少年影響較大,成年人受社會環境影響較小 ;

3.社會環境和生物遺傳共同對人類行為城市影響;

4.人類行為能夠社會環境,特別是零下人物或大眾一致行為;

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的力度並不對等,社會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要多一些。

(4)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知識的應用

1、在學術探究方面:各相關科系的師資與學生可以用於教材或是重要的參考數據。

2、在實務工作方面:各類專業從業人員從中習得知識,形成對案主輔導之重要參考。

3、在日常生活方面:使監護者或雙親能夠更了解子女,成年子女亦了解如何與老年父母調適,使家庭生活更美滿

(三)生命周期中的動態發展

(1)成長的涵義

成長指的是貫穿一生的過程中個體所發生的系統的變化

「貫穿一生」是指從胚胎發育到死亡,或者說從子宮到墳墓的過程

「系統的變化」強調的是,人的成長中的變化是有序的,範式的,持久的變化

(2)各個成長階段

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

(3)成長的特徵

1、人類的成長同時受到遺傳和環境的影響

2、人類成長的影響是互逆的、雙向的

3、人類成長反映了文化的差異

4、人類的成長存在著個體間的差異

5、人類的成長是變動的、平衡的

6、人類成長史是累積性的

7、人類成長的循環的和重複的

8、人類成長既是連續的又是非連續的

9、人類成長是貫穿終生的

(四)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理論基礎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西格蒙·弗洛伊德,出生於維也納,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和心理學家

【觀點一:無意識】

人們常常認識不到自身行為的真正動機,而無意識則被他視為人類行為的主要驅動力

弗洛伊德將無意識部分稱為伊特,它由利比多和塞納託斯兩個相互對立的驅動力組正。

利比多代表著生本能,與他相關聯的是,吃飯、呼吸、性以及其他身體需要的滿足

塞納託斯代表著死亡本能,與它相關聯的是縱火、自虐、攻擊、謀殺等破壞性東西

【觀點二:人格結構】

本我——是本能的衝動,與生俱來,並且貫穿所有的衝動源泉。本我的功能是尋求能夠滿足本能衝動的目標。本我追求的是性慾和攻擊性衝動以及饑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即時滿足,遵循的是「快感原則」

自我——是從本我中發展出來的,屬於意識結構部分,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自我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中介,它努力尋求本我的衝動與社會現實的要求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兩個組成部分,代表著道德標準和生活的理想,遵循的是「至善原則」

本我傳布著本能的衝動和需要;自我控制著本我的衝動,同時又尋找現實的途徑來滿足這些需要;超我則決定自我的問題以及解決的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觀點三:心理性慾發展階段】

1.口唇期:0~1歲

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動。

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即口腔性格。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菸、咬指甲等。

2.肛門期:1~3歲

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洩時所生的刺激快感。

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是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即肛門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3.性器期:3~6歲

原始欲力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

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出現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4.潛伏期:6~12歲

此時期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身體和父母的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原始欲力呈現出潛伏狀態。

此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5.生殖期:12~

兩性差異開始顯著。

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

(2)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是地地道道的「修正主義者」,美國的精神分析醫生

1.嬰兒前期 (0-1歲):

任務--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

途徑:給予嬰兒適當的關心照顧。

2.嬰兒後期 (1-3歲):

任務--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途徑:允許嬰兒做力所能及的事。

3.幼兒期 (3-6歲):

任務--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途徑:耐心聽取並解答兒童的問題。

4.童年期(6-12歲):

任務--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途徑:在父母與教師幫助下勤奮學習,形成進取和奮發的人格。

5.青少年期(12-20歲):

任務--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

途徑:與前幾階段關係密切,「我是誰?」

6.成年早期(20-40歲):

任務--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途徑:建立正常的人與人的關係,如友誼、愛情、合作等。

7.成年中期(40-60歲):

任務--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

途徑: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工作。

8.成年後期(60歲以後):

任務--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

途徑: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

(3)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畢生致力於對兒童認識周圍環境並對之做出反應的方式和過程的研究,也就是獲取信息、解決問題以及新的思想創立的過程

1.發生認識論的結構機器動態過程皮亞傑認為,發生認識論的結構涉及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著四個基本的概念。

A.圖式——一個人用來對付環境中的情景時所應用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模式

B.適應——幫助機體適應環境的生活過程

C.同化——面對環境的刺激,吸納新的信息,並將它們納入機體已有的圖式和結構之中,以加強和豐富認識主體

D.順應——當舊的圖式不再起作用時,通過創造出新的圖式從而做出調整並適應新的情況

E.平衡——圖式和順應之間的平衡

2.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皮亞傑認為,影響兒童心理就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A.生物成熟,主要是指神經系統的成熟;

B.物理經驗,即個體對物體做出動作時的練習和系的經驗的作用;

C.社會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生活、文化教育以及語言等外界環境;

D.平衡,即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這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

3.認知發展的階段——不變的發展序列

A.感覺運動階段:從出生到2歲,新生兒運用感覺和身體運動來探索和獲取對環境的理解

B.前運算階段:從2歲到7歲,運用頭腦而不是用手進行思考

C.具體運算階段:從7歲到11歲,可以脫離物體在頭腦中進行運算

D.形式運算階段:從11歲以後,能夠超越具體的、現實的經驗,用更加抽象、更加邏輯的詞語進行思維

(4)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勞倫斯·科爾伯格,美國心理學家 「海因茨困境」

1.前習俗水平(前常規道德):這一水平的兒童已具備關於社會是非善惡的道德水平和要求,但是他們是從行動結果與自身的利害關係來判斷是非(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天真的享樂主義階段)

2.習俗水平:兒童開始關心社會的期望與別人的需要。(好孩子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社會秩序階段)

3.後習俗水平:在這一水平上的人們力求對正常而合適的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作出解釋而不理會權威人士做出的決定。(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的倫理準則階段)

(5)學習理論

1.也被稱為行為主義,理論奠基人是 伊凡·巴甫洛夫和約翰·B·華生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

強調行為是研究的目標

強調環境對行為塑造的影響

強調刺激—反應模式

反對階段論,主張連續論

2.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理論:

A.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為的形成,包括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

B.強化對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為發生的作用,強化分為二類:提供刺激和叢情境中消除某些東西;

C.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為的消退,消退的關鍵在於強化;

D.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為的分化,分化是個體一種有選擇的反應;

E.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為原理的推廣和運用:程序教學與教學機器,語言行為,社會控制計劃。

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阿爾伯特·班杜拉 美國心理學家,他的貢獻在於強調認知在人類學習中的高度地位

A.理論觀點:人類行為不僅可以通過反應的結果進行學習,也可以通過榜樣的示範進行學習,後者是人類學習的主要方式。

B.觀察學習 :個人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結果而習得某些新的反應,或使他已經具有的某種行為反應特徵得到矯正。

C.觀察學習的過程

C1.注意過程:注意榜樣行為的重要特徵,並正確地知覺。

C2.保持過程:以印象和言語形態保存在記憶中。

C3.動作復現過程 :把保存在記憶中的行為表象轉換成行為。

C4.動機作用過程:人們並不把學到的行為全部表現出來。

示範行為 有價值的結果 增強產生同樣行為

示範行為 無報償的結果 抑制產生同樣行為

(6)人本主義心理學

亞伯拉罕·馬斯洛 美國心理學家——需求層次理論

1、生理需要: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

2、安全需要: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

3、歸屬和愛的需要: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

4、尊重需要:自我尊重、自我評價、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5、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

6、後來,馬斯洛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之間增加了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

需要層次理論的結論:

1.人都潛藏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不同時期表現出來的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2.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

評價:在任何時候,影響人的行為都不只是一種需要,而是多種需要,追求高一級的需要滿足的人同時保持著低一級的需要。

(7)庫利的鏡中自我理論

查爾斯·霍頓·庫利 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

三個主要觀點:

1.人與社會的關係:孤立的個人,是在經驗中不存在的抽象概念,同樣,當人們把具體的個人從社會中抽掉之後,社會也就變成了一個抽象概念

2.鏡中自我: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我們通過感知他人對我們的反映和評價,從而建立起我們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他人猶如一面鏡子,我們正式從他人這面鏡子裡發現了自我

3.首屬群體:主要特徵是親密的以及面對面的交往、互動與合作。指的是家庭、鄰裡、兒童遊戲夥伴,其中家庭式最重要的首屬群體

(8)米德的符號互動論

喬治·赫伯特·米德,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符號互動論的主要創始人和代表者

自我的兩個組成部分:主體我+客體我

1.主體我:是主觀的,涉及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自己,主體我同時也是自發的、創造性的和不可預測的,代表的是本能的,自然的,非社會化的自我

2.客體我:是客觀的,涉及他人如何看待我們,客體我代表的是自我社會化的一面

3.自我的三個發展階段

A.模仿階段:1歲以內

B.遊戲階段:2歲到4歲

C.比賽階段:4歲以後


相關焦點

  • 考點3-6: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
    雖然成長環境不利,但小明能夠正確面對,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擔任小隊長,在老師帶領下組織和他情況相似的小夥伴們為社區高齡老年人服務。在外擔任工程隊隊長的爸爸得知情況後,自豪地說:「這孩子的領導能力超過我了啊!」上述內容體現出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有(  )。
  • 2017年初級綜合能力:第三章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重點知識匯總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關係1.人們要適應社會環境:任何人都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 所以人們需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環境的要求,學習社會環境所允許和要求的行為。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各年齡段人的行為都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但所受影響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 專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考點歸納)
    一、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1、人類需要的層次(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歸屬於愛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只有基本滿足了低級需要才會產生高級需要,最佔優勢 的需要將支配一個人是意識和行為。
  • 考前衝刺第17天:社工綜合/第三章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
    不強調需要層次的順序,認為某種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行為起作用,而當需要得到滿足後,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也可能沒有這種上升趨勢;當較高級需要受到挫折時,可能會降而求其次;某種需要在得到基本滿足後,其強烈程度不僅不會減弱,還可能會增強。 3.萊恩·多亞爾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論(1)類型。基
  • 2021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考試: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理論基礎
    2021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考試: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理論基礎 2021年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備考正在進行中,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備考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社區工作者相關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參考查看學習。
  • 科右中旗「雲培育」課堂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工作行政
    8月30日19:30,科右中旗「雲培育」課堂第十一講在騰訊會議準時開始,由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王曉慧繼續為學員開展培訓。學員們在星期日的晚上,準時出現在騰訊會議房間,一起學習專業知識。今年社會工作資格考試時間較之往年推遲到了10月底,「雲培育」課堂8月份啟動,結合教材內容,提煉出章節重點,為學員們提供指導、諮詢服務。
  • 新書推薦 南開版《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教材全新面世
    汪新建主編,管健、呂小康副主編,《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本教材全面介紹了《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這一社會工作專業主幹課程的課程宗旨、基本理論和相關理論,概述有關個人成長的基本知識及各成長階段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特徵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同時對課程涉及的重點人物、核心理論、重要實驗的知識背景做出了詳細的圖示和說明,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 2021考研政治大綱解析及複習要點
    2021考研政治大綱已於9月9日頒布,這為考研學子的複習進程,考研教師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鋪平了道路。新東方在線考研今天為大家帶來2021考研政治大綱解析及複習要點。馬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部分出現了兩處變化結合今年疫情,重點需要關注的是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認識的發展及其過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確的實踐觀等有關知識點。材料很可能與人類對於病毒的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有關。
  • 通識寶藏 | 底騫:地球、環境與人類社會和人類健康
    第四講 重金屬的神經毒性以含鉛汽油和汞汙染,介紹重金屬的神經毒性,尤其是對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的影響,並簡要介紹控制重金屬汙染的政策努力。第五講 吸菸與環境健康介紹吸菸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並且從國家政策、個體行為的角度談論控煙。
  • 2008年考研教育學專業大綱重難點權威解析
    海文專業課:2008年教育學考研大綱重難點權威解析  08統考教育學大綱出臺後,大家會發現教育學和07年比較起來變動還是比較大的,海文專業課教研室特給廣大學子推出教育學專業課複習重點難點權威解析系列。
  • 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
    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   一、總目標  在各學科滲透環境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專題教育的形式,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繫,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
  • 2015年教育學考研大綱解析:以點帶面 各個擊破
    從整體來看,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與人發展的關係、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課程、教學、德育、教師和學生等,在複習的過程中要各個擊破。在這幾年原理部分都一辨析題和兩個簡答題、一個論述題,並且論述題側重於教學、課程、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方面的考查。因此對於教育原理的複習要大面積撒網,客觀題的覆蓋面很廣,主觀題則側重於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教育制度、課程、教學與德育等。
  • 2021考研大綱解析:英語二大綱原文知識運用部分原文解析
    2021考研大綱解析:英語二大綱原文知識運用部分原文解析 2021考研大綱已於9月9日公布,考研大綱是對考研科目的考試範圍、考試要求、考試形式、試卷結構等權威政策指導性考研用書。
  • 2019考研法律碩士專業綜合課大綱解析
    摘要:2019考研法律碩士專業綜合課大綱於9月15日發布,關注大綱解析,獲取大綱變化,考研幫為你持續關注。2019年考研大綱公布了,考試也就不遠了。9月15日發布,關注大綱解析,獲取大綱變化,考研幫為你持續關注。
  • 疫情局勢下,2021考研政治形勢與政策大綱解析分析變化
    時間已近9月中旬,2021考研大綱解析還未見蹤影。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兩次峰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圍繞的主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以今年的最後一道分析題,大概率是考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客觀題中可能會涉及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內容,考生可以重點關注。除了新冠疫情,今年國際上比較有影響力的事件是中美關係和俄美關係。中美關係就不說了,原因是這個話題雖然很有探討性,但放在考試中則不合適,中印關係也是如此。
  • 2013考研法律碩士(非法學)考試大綱解析-專業基礎課
    2013年的考試大綱在專業基礎的部分基本與2012年相同,實質上修改只有刑法分論上增加的個別罪名,其餘都是用詞等枝節的微調,與知識點無涉。以下做簡要羅列和分析。   一、大綱新修   1、刑法分論「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中,新增「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兩個罪名。
  • Science 宗教與利社會行為之間關係
    在宗教和利社會行為之間真的存在某種關係嗎?據10月3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確實存在著一種關係,但這種關係最常傾向於出現在當對某人名譽的擔心增加的時候。Ara Norenzayan 和 Azim Shariff對一個長長的實驗單子進行了審閱從而得出了他們的結論。這些實驗結合了人類學、社會學、實驗心理學和實驗經濟學的原理,其目的都是為了解決這一複雜的關係。
  • 2018考研政治大綱變動對比表(大綱解析版)
    > 變更說法:內容無實質變化 第二章第一節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3)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4)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5)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3)實踐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區分和統一的基礎
  • 2021考研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之考點變化解析指導
    接下來中公考研心理學教研組結合最新大綱為各位考生分科目進行解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12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的科目及分值比重分別為:心理學導論100分,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70分,實驗心理學60分,心理統計與測量70分,總分為300分。
  • 牟映雪 | 重慶市《家庭教育指導大綱》解析
    2019中國幼教公益論壇西部峰會邀請到牟映雪老師,請她以「《家庭教育指導大綱》解析」為主題,對重慶市《家庭教育指導大綱》進行深入解讀。 (三)研製目的《大綱》的研製目的是增進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兒童健康成長。 推進家庭教育發展,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可以增進家庭幸福,進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