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立欣,一個用鏡頭捕捉每一個精彩瞬間的製片人,一個用本色演繹著大千世界的導演。他是中國首位獲得美國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長篇商業報導獎兩項大獎的導演,同時也是繼李安之後第二位闖入美國導演工會獎評選的華人導演。
由於父親軍人退役後成為了一所放映學校的老師,他從小就接觸了很多部電影,因此塑造了屬於他對電影事業的領悟力和感受力,也為未來的生活埋下了重重伏筆。華中理工大學漢口分院英文系畢業後的他,1998年先後在武漢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任新聞記者。在央視做記者期間,他經常接觸到農民工這個群體,這也讓他有了為農民工拍攝紀錄片的想法。
「紀錄片製作周期短、投資少,是中國人用自己的觀點講自己的故事,國外對其也不是那麼敏感。」 範立欣說,「列寧說,電影是一個武器,直抵人心。紀錄片對我來說,是社會改良的一個工具。作為作者,我希望利用紀錄片來幫助觀眾去審視和思考現實。」
2003年,範立欣和武漢電視臺陳偉軍導演共同製作了反映中國愛滋病家庭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引起極大反響。在這之後,他意識到通過紀錄片這種媒介,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思考、自由發言,更加直接地參與和影響社會的進程。之後,範立欣來到中央電視臺做了一名攝影師兼記者。2006年範立欣加入以現實反映全球社會政治問題為己任的紀錄片攝製公司Eye Steel Film,拍攝多部反應中國現實的紀錄片。2006年,範立欣在中國協助拍攝紀錄片《沿江而上》(Up The Yangtze),而《歸途列車》是他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
《沿江而上》在溫哥華電影節上榮獲「加拿大最佳紀錄片獎」, 並獲得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提名。範立欣平日裡十分低調,他的作品《歸途列車》首先獲得蒙特婁國際紀錄片「最佳紀錄片首獎」,並獲得全球紀錄片最高獎項「伊文思獎」及其他四十多個世界性獎項。之後,範立欣又入圍「美國導演工會獎」,獲得紐約最佳國際影片、美權威影評網金番茄大獎等榮譽。2010年,範立欣被MIPDOC授予「先鋒精神獎」,並獲得英國大同媒體獎頒發的年度導演獎。他也擔任過「艾美獎」、「伊文思獎」等多個重要電影電視活動的評委。
任何題材的故事都可以拿到國際上去,關鍵在於講故事的方式。範立欣說:「你需要把受眾所關心的東西,加上人類最普遍的情感,加上作者自己的觀點和批判,用你的故事包起來,再把這個雪球扔出去。你在往受眾的大腦裡『走私』自己的觀點,『走私船』,就是你的故事。」
「紀錄片會磨掉所有的一時衝動和頭腦發熱,赤裸裸地暴露生活,把積累的力量、生活的力量展示給你。」範立欣,帶著他的鏡頭,帶著那份初心,行走在紀錄片的世界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