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說階級固化,那麼謝天謝地,我們終於可以進入優雅年代

2020-12-14 正和島

前期由於房價的火熱,帶熱了一個詞——「階層固化」。大家都在感嘆:階層上升通道的大門即將關閉。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梳理一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你會發現,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總有5%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而且,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這麼開放,每個普通人都擁有改變自己階級的可能性。上升不過是一種選擇。

作 者 | 盧璐

近一年來,伴隨著房價的火箭式的上升,階級固化,社會分層,深得人心。人人自危,恐慌不斷,焦慮不已。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扯著孩子們狂奔,唯恐是被擠出局來的倒黴蛋。

「階級固化」,讓人害怕的證據,就是「馬太效應」。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Robert K. Merton參照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從而提出了「馬太效應」,用來概括:「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強者會剝削盡弱者所有的資源。」的社會心理現象。

可是「馬太效應」本身很有局限性,並不是能解釋所有的問題的真理。

例如,希臘文明,羅馬文明都是強盛一時。按照「馬太效應」,古希臘的公民,古羅馬的奴隸主等統治階級,他們擁有在高度文明中,集中起來的權利,金錢,資源,格局,本來應該強者越強,千秋萬統,可是為什麼最終都衰弱了,分解,瓦崩了?

再例如,榮國府,寧國府,曹家的江寧織,老話說:「富不過三代」。根據麥肯錫的調查表明,全球家族企業的壽命平均只有24歲,只有不到5%的家族企業能夠傳到第三代以上。

這一次「馬太效應」又該如何解釋,為什麼那些從小就被富養,有富人格局的富N代,大多都被成了風花雪月的賈寶玉?

這是因為馬太效應只適用於在一定環境下,事物短期內變化。在客觀世界裡,每個事物都有從生到死,從鼎盛到衰亡的自然生長規律,這才是永恆的無法抗拒的真理。

在真正討論階級固化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說說階級。

階級是私有制的產物,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係決定的。

可是今天的階級和過去幾千年,唐宋明清,波旁,維多利亞,葉卡捷琳娜等任何時代的階級是不同的。因為在過去和今天中間,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世界經歷了顛覆一切的資產階級大革命。

建在巴黎協和廣場上的斷頭臺,斬首了路易十六國王和瑪麗王后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大貴族。據說因為砍人太多,協和廣場在一段時間,血腥惡臭,人人繞行。

雖然在現代法語中,「Sang bleu」(藍色的血),依然是貴族的代稱。而革命者們用血濺當場來破滅了貴族神話。人類社會以血緣為標準的階級制度,在協和廣場被一刀見血的終結。

社會上層階級重新洗牌,從世襲貴族變成工商企業主(Bourgeoise)。從此決定一個人能夠進身上流社會的標準,從血緣和姓氏,變成了所擁有的生產資料的數目。

這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沒有人能夠改變自己的血緣,認賊作父的一般都下場悽慘。賺很多錢雖然不容易,但至少是客觀的,總有實現的可能性。

所以拿著過去封建社會中,幾乎沒有變化可能性的階級固化,來解釋今天有上升可能性的階級,「階級固化」其實是個偽命題。

人類社會幾千年,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如此開放,每個平民都擁有改變自己階級的可能性。

資產階級大革命給社會帶來的另一個巨大的變革,就是教育。

我指得的不是針對個別人的精英教育,而是整個社會的普及教育。從掃除文盲,到普及高等教育,全社會的教育普及程度在慢慢提高。是教育讓每一個人,擁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有自己的生活意願,而不是根據別人的想法和安排,人云亦云的活著。

有一次,我有國內朋友來法國旅行。正碰到秋季的葡萄酒展覽會,我們就一起去了。朋友和一個賣酒的人,熱火朝天地的聊了一個多小時的世界經濟格局。真的覺得相逢恨晚,英雄所見略同。

朋友問:「你是這個酒莊的繼承人吧?」

那個人搖搖頭說:「不是,我是個農民工,老闆今天沒來。」

朋友非常驚訝:「 怎麼可能是農民工?你至少也是銷售經理吧?」

那個人說:「我們酒莊不大,從種葡萄,收葡萄,釀酒,裝箱,銷售,我什麼都幹。不過我碩士論文寫的是《二十世紀,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關係》。」

這次我和朋友一起問他:「那你為什麼賣葡萄酒?」

他聳聳肩,很法式地說:「為什不」?

我1999年到法國,我覺得很多人都不太有上進心,一個工作做了一輩子,但是他們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和愛好裡,活得悠哉悠哉。

藝術,美學,優雅,品質,這些都是在溫飽以外,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力去研磨精美,一味的追求結果和效率的野心勃勃社會,也許活力無限,但註定粗糙無比。

今天當我們在談論階級固化的時候,一個最大的焦慮來自教育資源配比。

有好出身的孩子更容易,獲取更好的教育。出身較差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被剝奪了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所以只能變成受人剝削的機器。

在經濟社會中,教育本身的確是有極大的「拼爹」屬性,然而在討論兩種不同出身的孩子可能擁有的人生的時候,我認為還有兩個重要的參數需要加入:社會整體的發展水平,和孩子的個人發展意願。

我有個老同學,高中沒有考上大學。他發誓,一定要做個有錢人。他從擺地攤做起,摸爬滾打,二十四般武藝用齊,終於賺得諾大家業。用他的話來說:「我現在賺錢,只不過為了享受賺錢的感覺。賺多賺少沒關係。」

可是他兒子對賺錢,投資,家族企業沒有任何興趣,生活儉樸,深入簡出,中學開始就研究《資治通鑑》,《資本論》和《自然辯證法》的原本看了幾遍,還自做批註。然而作為一個90後,他並不是特例。

70後,永遠都是在賺錢。

80後,在賺錢之外,會加入些旅行、運動、美食。

90後,賺錢變成了和追求,享受,自我精神的其他話語一樣重要的話題。

誰能想像一下我們的00後,10後?

當人們不再有生活壓力的時候,究竟有多少人,還能保持這第一代拓荒者那麼激昂的動力?把鍋滿瓢滿的賺錢,或者功成名就的塞進更上流的階級,當成自己的人生意義?

而且從工業革命開始,進兩百年人類社會的發展比之前的幾千年的總和更快。社會的總體水平在不斷提上,社會也在不斷的創造新型的行業和價值出來。

今天的自媒體,三年前的段子手,五年前的程式設計師,十年的網吧,十五年前的股票,二十年前的地攤······在出現之前,有誰入神算子一樣掐算出來呢?

我不是預言家,我並不能預見到下一個會出現行業究竟是什麼?但是我能肯定的是,一定在某時,在某地,在某個行業,藏滿了機遇。

在未來的社會中,上升變成了一種選擇,而不是社會普遍趨向。那些有強烈上升意願,拼命想改變自身的人,往往是自己沒有良好際遇的人。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上升的可能性永遠都在。

我在看全網的爆文《我奮鬥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時候,我在想:

我外公是在日本鬼子的槍林彈雨裡面救人的軍醫;我父親是帶著商品,代表國家出訪的貿易局官員,算下來,我用了60年,才坐在這裡喝咖啡。這麼想想,我真心更有去牆角哭的怨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際遇,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這個問題。人生只不過是可以支配的一段時間,我們要把它用來做,各種各樣自己想做的事情。

中文說:富貴思淫慾。

英文說: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

從小資產階級「Petit Bourgeoisie」的翻譯過來的小資生活,雖然最初是一個多有貶義的詞,但是現在這個詞的意思是:高雅的生活,豐富的內涵,懂得欣賞藝術,有情調。

奮鬥了18年,總喝涼開水的人來喝咖啡,一定覺得咖啡苦苦如中藥,肉疼死貴,上流階級「城」會玩,虛偽無比。

能喝出味道,喝出品級,然後看得出咖啡廳裡,是路易十五的地板,宋代汝窯的青花,對面李家二小姐,隔壁是張老爺,那個討厭的杜老四怎麼又來了……

這中間差得不是錢,不是資產,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時間滋養,是優雅方式,更是世人的認同。

咖啡總是那個咖啡,裡面的人總是走了又來。總有人拼了命,硬頭塞進來,也總有人聳聳肩,搖搖頭出去。

如果我們一定要說「階級固化」,那麼我想說,謝天謝地,我們終於可以進入優雅年代。

相關焦點

  • 在中國,階級固化離我們還有多遠?高考還能實現階級...
    這些現象是不是意味著階級固化即將到來?如果美國的發展和中國相差幾十年,那麼美國現在的階級固化是不是就是中國的未來?口袋君今天就為大家盤一盤:中國離階級固化還有多遠?   美國階級固化到底有多嚴重?   首先,美國的階級固化是很嚴重的。
  • 張賀那廝——我們來談談「階級固化」!
    「階級固化」四個字中的階級一詞,按照其在經濟上的劃分,談「階級固化」不談「錢」行嗎?難道張賀那廝因為「談錢傷感情」?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只要一談錢,就傷了張賀那廝和精英集團的「感情」——因為一說錢的問題,他們就想極力掩飾,不由自主的摸摸自己的錢包。「名師出高徒」是張賀那廝精英集團內部的通行話語。
  • 有人從《三生三世》看到了一個階級固化的中國
    如果說以前的仙俠劇,追求的都還是天上人間打破階級桎梏的愛情,歌頌的是這份勇於追求自由、衝破藩籬的勇氣,那麼《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裡,這些都已經不存在了。如果說以前的仙俠劇,追求的都還是天上人間打破階級桎梏的愛情,歌頌的是這份勇於追求自由、衝破藩籬的勇氣,那麼《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裡,這些都已經不存在了。白淺和夜華的愛情,細究起來就是精英階層的門當戶對。女主角白淺全方位佔有才華、出身、美貌等稀缺資源,從政治、經濟、地位和人品上全方位碾壓玄女、素錦等配角,你看不到一點這些配角可以努力的可能與方向。
  • 英國的階級固化也很嚴重,自古沒變過!
    很多人都聽說過英國階級固化很嚴重,可這是真的!英國人認為,階級,甚至是階級固化、階級壁壘,向來是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人會很在意你的家庭出自什麼階級、你的收入是多少,而這套階級制度在英國的社會中已經變得根深蒂固。
  • 信託影響著英國階級固化?階級固化嚴重嗎?
    那麼他最後得到一個什麼結論呢?這些孩子中的精英階級依然還是精英階級,到了56歲得到了不錯的收入與身材,而平民依然是平民。為什麼會這樣呢?英國政治經濟學院的一項研究,學者針對牛津、劍橋名錄中的姓氏展開了時間跨度八百年的研究。
  • 美國階級固化現象,為何如此嚴重,難道窮人孩子就會一直窮下去嗎
    世界發達國家的階級固化是比較嚴重的一個群體,特別是在美國,他們國家的階級固化已經達到了0.47(1,為徹底固化),甚至美國還比不上巴基斯坦的階級固化(0.45)。那麼,為什麼美國的階級固化現象會如此嚴重,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一直要貧窮下去嗎?本篇文章,就帶大家分析一下美國階級固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階級固化的結果是什麼?
    歐洲精英階層長久以來,所實行的階級固化策略是成功的,這一策略並不是,某一個精英個體盤算出來的。而是無數代上流社會精英,依靠財富、教育、社會關係的傳承。以及歐洲政府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默許,所得到的成果。
  • 收盤短評:股市階級固化論
    讓我們先回思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社會的階級固化,很多人都在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中底層階級的人們是否還有機會向上突破?但無論中西方,近50年以來所得到結果,可以悲觀的告訴大家,在進去數字時代之後,社會的貧富差距是在不斷拉大的,階級固化的情況也是在不斷增強的。
  • 階級固化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簡單,中國社會會走到那一步嗎?
    我們以前的價值觀,這個人有錢有權我們不佩服的。我們佩服立德立言立功的人。德是評價一個人的第一位的。史上留名的沒錢有德的人多了。請大家明白我說的沒錢的標準是保證基礎生存的物質條件。孔子也說過,一個人要是誠實善良沒學過習我也說學過。他說君子不追求吃好喝好住好的。
  • 階級固化已是常態?
    階級固化已是常態?每個人都希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生在窮困人家,也有人不向命運低頭,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著,突破固有階級,那麼現在這個時代作為貧苦人家突破階層到底有多難呢?從奮鬥即可成功的「美國夢」到階層固化,其實並沒用多久。
  • 日本階級已經固化,是貧窮世襲制,中國呢
    日本NHK頻道近日播出的節目,用一張圖片戳破現在日本社會的悲哀,如果你一出生就在富貴人家(雙親年收入超過千萬),往後的人生一定相當順遂,但如果雙親年收入低於200萬,那你做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費功夫,貧窮人家的小孩註定沒有未來。「貧困家庭的小孩一出生人生就結束了」,這張圖讓日本鄉民崩潰!
  • 新貴族控制了資本和工作,讓階級固化,解決方案其實也很簡單
    許多人的工資很高,這表明他們一定受過高等教育。 從其他資料中,我們還了解到,收入最高的人工作的時間比工資分配中處於中間位置的人更長。法律學者丹尼爾·馬科維茨在其著作《精英統治的陷阱》中稱這些高收入人群為「當今的斯塔哈諾夫人」,這是蘇聯對超出生產預期的勞動模範的稱呼。
  • 漫談學區房與階級固化
    我可以明確地說,我買房,如果是剛需,我首先考慮的必然是學區,因為學區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我見過普通中學很聰明的孩子,一套中考數學卷別人在一個半小時還做不完的情況下他只用40分鐘做完,但是因為偏科,他上了一所不太頂尖的高中,可以預想他的未來,如果他努力一些,應該是可以考上985院校的,但是他上清北的概率會很低很低。
  • 謝天謝地,王若琳終於「瘋了」
    節奏強烈的鼓點響起,王若琳立刻進入了狀態,幾次猛烈的左右甩頭過後,她用低沉的聲音吼了幾聲「啊啊」,在臺上邊唱邊跳了起來。直挺的膝蓋,俏皮的彈跳,機器人般的手勢,帶著邪魅的眼神和笑容,讓她的動作看起來極度誇張和不協調,也有點好笑。視頻立刻被網友們瘋狂轉發,大部分人把這次表演當成奇葩搞笑視頻,不接受的佔據絕大多數。
  • 有效解決階層固化問題,才能擴大中產階級數量,構建小康社會
    上世紀末期,許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都預測,按照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到本世紀2、30年代,中國社會的中間階層有望達到人口總量的40%左右,社會將基本進入穩定的狀態。然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並未達到專家們所期待的目標。我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 階級固化是否說明中國社會正在趨於穩定...
    階級固化是否說明中國社會正在趨於穩定,反觀歐美發達國家,階級都相對固化,階級固化應該是常態吧。階級流動大反而說明社會不穩定不是嗎 我覺得對這個社會穩定的解釋可以這樣看:在法制相對健全,政府政策相對穩定的社會,想要發生大的階級跨越的難度會遠大於一個法制相對不健全,政策相對不穩定的社會。
  • 電影點評:《三和人才市場》中國的階級固化真的很嚴重
    小地方回不去,大城市留不下來,這是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困境。別說是底層,即使是我這個父母都算是小縣城公務員、介於中產和低層階級之間的人,甚至都可以想見到我未來的困境,生活在北上廣大城市的高級打工者們,其本質也跟三和大神沒有什麼區別,幾百上千萬的房子買不起,孩子因為戶籍問題不能在大城市讀書。
  • 階層固化嚴重!20年後,我們的孩子是在幼兒園學外語,還是學貓叫
    哈佛大學帕特南教授組織研究團隊追蹤訪問了生活在美國各地的107位年輕人,生動展現了美國的教育現狀,以及美國社會半個世紀來日益拉大的階級鴻溝。如果說中美存在幾十年的發展時間差,那麼帕特南筆下的美國現狀,有可能就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即將面對的明天。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科學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現狀,對有效落實政策,完善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時代,高考對於窮人階級還有多大意義?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來臨了,可以說高考是我國如今唯一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平臺,分數的高低唯有在這裡不會附加社會關係家庭背景,以前高考是雞窩飛出金鳳凰的唯一途徑,但是現在的時代背景下大多數人都被社會的階級固化影響覺得高考已經沒那麼大的含金量,高考再也不是8.90年代時的龍門,鯉魚即使越過也很難再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