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由於房價的火熱,帶熱了一個詞——「階層固化」。大家都在感嘆:階層上升通道的大門即將關閉。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梳理一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你會發現,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總有5%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而且,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這麼開放,每個普通人都擁有改變自己階級的可能性。上升不過是一種選擇。
作 者 | 盧璐
近一年來,伴隨著房價的火箭式的上升,階級固化,社會分層,深得人心。人人自危,恐慌不斷,焦慮不已。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扯著孩子們狂奔,唯恐是被擠出局來的倒黴蛋。
「階級固化」,讓人害怕的證據,就是「馬太效應」。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Robert K. Merton參照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從而提出了「馬太效應」,用來概括:「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強者會剝削盡弱者所有的資源。」的社會心理現象。
可是「馬太效應」本身很有局限性,並不是能解釋所有的問題的真理。
例如,希臘文明,羅馬文明都是強盛一時。按照「馬太效應」,古希臘的公民,古羅馬的奴隸主等統治階級,他們擁有在高度文明中,集中起來的權利,金錢,資源,格局,本來應該強者越強,千秋萬統,可是為什麼最終都衰弱了,分解,瓦崩了?
再例如,榮國府,寧國府,曹家的江寧織,老話說:「富不過三代」。根據麥肯錫的調查表明,全球家族企業的壽命平均只有24歲,只有不到5%的家族企業能夠傳到第三代以上。
這一次「馬太效應」又該如何解釋,為什麼那些從小就被富養,有富人格局的富N代,大多都被成了風花雪月的賈寶玉?
這是因為馬太效應只適用於在一定環境下,事物短期內變化。在客觀世界裡,每個事物都有從生到死,從鼎盛到衰亡的自然生長規律,這才是永恆的無法抗拒的真理。
在真正討論階級固化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說說階級。
階級是私有制的產物,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係決定的。
可是今天的階級和過去幾千年,唐宋明清,波旁,維多利亞,葉卡捷琳娜等任何時代的階級是不同的。因為在過去和今天中間,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世界經歷了顛覆一切的資產階級大革命。
建在巴黎協和廣場上的斷頭臺,斬首了路易十六國王和瑪麗王后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大貴族。據說因為砍人太多,協和廣場在一段時間,血腥惡臭,人人繞行。
雖然在現代法語中,「Sang bleu」(藍色的血),依然是貴族的代稱。而革命者們用血濺當場來破滅了貴族神話。人類社會以血緣為標準的階級制度,在協和廣場被一刀見血的終結。
社會上層階級重新洗牌,從世襲貴族變成工商企業主(Bourgeoise)。從此決定一個人能夠進身上流社會的標準,從血緣和姓氏,變成了所擁有的生產資料的數目。
這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沒有人能夠改變自己的血緣,認賊作父的一般都下場悽慘。賺很多錢雖然不容易,但至少是客觀的,總有實現的可能性。
所以拿著過去封建社會中,幾乎沒有變化可能性的階級固化,來解釋今天有上升可能性的階級,「階級固化」其實是個偽命題。
人類社會幾千年,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如此開放,每個平民都擁有改變自己階級的可能性。
資產階級大革命給社會帶來的另一個巨大的變革,就是教育。
我指得的不是針對個別人的精英教育,而是整個社會的普及教育。從掃除文盲,到普及高等教育,全社會的教育普及程度在慢慢提高。是教育讓每一個人,擁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有自己的生活意願,而不是根據別人的想法和安排,人云亦云的活著。
有一次,我有國內朋友來法國旅行。正碰到秋季的葡萄酒展覽會,我們就一起去了。朋友和一個賣酒的人,熱火朝天地的聊了一個多小時的世界經濟格局。真的覺得相逢恨晚,英雄所見略同。
朋友問:「你是這個酒莊的繼承人吧?」
那個人搖搖頭說:「不是,我是個農民工,老闆今天沒來。」
朋友非常驚訝:「 怎麼可能是農民工?你至少也是銷售經理吧?」
那個人說:「我們酒莊不大,從種葡萄,收葡萄,釀酒,裝箱,銷售,我什麼都幹。不過我碩士論文寫的是《二十世紀,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關係》。」
這次我和朋友一起問他:「那你為什麼賣葡萄酒?」
他聳聳肩,很法式地說:「為什不」?
我1999年到法國,我覺得很多人都不太有上進心,一個工作做了一輩子,但是他們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和愛好裡,活得悠哉悠哉。
藝術,美學,優雅,品質,這些都是在溫飽以外,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力去研磨精美,一味的追求結果和效率的野心勃勃社會,也許活力無限,但註定粗糙無比。
今天當我們在談論階級固化的時候,一個最大的焦慮來自教育資源配比。
有好出身的孩子更容易,獲取更好的教育。出身較差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被剝奪了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所以只能變成受人剝削的機器。
在經濟社會中,教育本身的確是有極大的「拼爹」屬性,然而在討論兩種不同出身的孩子可能擁有的人生的時候,我認為還有兩個重要的參數需要加入:社會整體的發展水平,和孩子的個人發展意願。
我有個老同學,高中沒有考上大學。他發誓,一定要做個有錢人。他從擺地攤做起,摸爬滾打,二十四般武藝用齊,終於賺得諾大家業。用他的話來說:「我現在賺錢,只不過為了享受賺錢的感覺。賺多賺少沒關係。」
可是他兒子對賺錢,投資,家族企業沒有任何興趣,生活儉樸,深入簡出,中學開始就研究《資治通鑑》,《資本論》和《自然辯證法》的原本看了幾遍,還自做批註。然而作為一個90後,他並不是特例。
70後,永遠都是在賺錢。
80後,在賺錢之外,會加入些旅行、運動、美食。
90後,賺錢變成了和追求,享受,自我精神的其他話語一樣重要的話題。
誰能想像一下我們的00後,10後?
當人們不再有生活壓力的時候,究竟有多少人,還能保持這第一代拓荒者那麼激昂的動力?把鍋滿瓢滿的賺錢,或者功成名就的塞進更上流的階級,當成自己的人生意義?
而且從工業革命開始,進兩百年人類社會的發展比之前的幾千年的總和更快。社會的總體水平在不斷提上,社會也在不斷的創造新型的行業和價值出來。
今天的自媒體,三年前的段子手,五年前的程式設計師,十年的網吧,十五年前的股票,二十年前的地攤······在出現之前,有誰入神算子一樣掐算出來呢?
我不是預言家,我並不能預見到下一個會出現行業究竟是什麼?但是我能肯定的是,一定在某時,在某地,在某個行業,藏滿了機遇。
在未來的社會中,上升變成了一種選擇,而不是社會普遍趨向。那些有強烈上升意願,拼命想改變自身的人,往往是自己沒有良好際遇的人。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上升的可能性永遠都在。
我在看全網的爆文《我奮鬥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時候,我在想:
我外公是在日本鬼子的槍林彈雨裡面救人的軍醫;我父親是帶著商品,代表國家出訪的貿易局官員,算下來,我用了60年,才坐在這裡喝咖啡。這麼想想,我真心更有去牆角哭的怨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際遇,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這個問題。人生只不過是可以支配的一段時間,我們要把它用來做,各種各樣自己想做的事情。
中文說:富貴思淫慾。
英文說: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
從小資產階級「Petit Bourgeoisie」的翻譯過來的小資生活,雖然最初是一個多有貶義的詞,但是現在這個詞的意思是:高雅的生活,豐富的內涵,懂得欣賞藝術,有情調。
奮鬥了18年,總喝涼開水的人來喝咖啡,一定覺得咖啡苦苦如中藥,肉疼死貴,上流階級「城」會玩,虛偽無比。
能喝出味道,喝出品級,然後看得出咖啡廳裡,是路易十五的地板,宋代汝窯的青花,對面李家二小姐,隔壁是張老爺,那個討厭的杜老四怎麼又來了……
這中間差得不是錢,不是資產,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時間滋養,是優雅方式,更是世人的認同。
咖啡總是那個咖啡,裡面的人總是走了又來。總有人拼了命,硬頭塞進來,也總有人聳聳肩,搖搖頭出去。
如果我們一定要說「階級固化」,那麼我想說,謝天謝地,我們終於可以進入優雅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