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影響著英國階級固化?階級固化嚴重嗎?

2020-12-14 富豐財經

最近看了一部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該紀錄片歷時56年,記錄著來自社會各個階級的14名兒童在這56年裡的變化。他們中有上流社會精英,有普通中產家庭,有來自社會底層的家庭,甚至是孤兒院。整部影片試圖圍繞一個明確的假設,即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預先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那麼他最後得到一個什麼結論呢?這些孩子中的精英階級依然還是精英階級,到了56歲得到了不錯的收入與身材,而平民依然是平民。為什麼會這樣呢?

英國政治經濟學院的一項研究,學者針對牛津、劍橋名錄中的姓氏展開了時間跨度八百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這八百多年裡,英國經歷了宗教戰爭、革命、工業革命、實施民主和福利國家等重大變革 ,但要讓英國的精英階層「淪落」到社會的平均水平至少要500年。

而很多姓氏從1000年前,從諾曼人徵服了英國後,就一直頻頻出現在頂級名校牛津、劍橋的名錄上,而從事律師、醫生、政客等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而在英國,被認為限制資產階級的繼承法和稅務累進稅收制,實際上對減少私權和古老貴族特權的影響是微乎其微。

為什麼說是微乎其微?這裡我們就需要說到英國的信託制度。

信託行為最早起源於數千年古埃及的「遺囑託孤」。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前2548年古埃及人寫的遺囑,其中指定其妻子繼承財產,其子為受益人,並為其子指定了監護人。

信託的概念源於《羅馬法》中的「信託遺贈」制度。《羅馬法》中規定:信託的概念源於《羅馬法》中的「信託遺贈」制度。「遺產信託」的遺產分配方式,指的遺產通過遺囑轉移部分或者全部給指定的第三人,而自己的後人作為受益人。

到了現代的信託制度,是起源於英國。在公元13世紀前後英國的封建時代,宗教信仰特別濃厚,教徒們受教會影響,認為「或者要多捐獻,死後可以升天」,常把身後留下的土地遺贈給教會,於是教會就有了越來越多的土地,並且根據當時英國法律規定,教會的土地是免稅的。

因此,對於英國王室,徵收土地稅就發生了困難。於是在英王亨利三世於13世紀頒布了《沒收條例》,其中規定:規定規定凡把土地贈與教會團體的,要得到國王的許可,凡擅自出讓或贈與者,要沒收其土地。而當時英國法官多為教徒,為了對付《沒收條例》,他們參照《羅馬法》的「信託遺贈」制度而新創「尤斯」制度。

「尤斯」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凡要以土地貢獻給教會者,不作直接的讓渡,而是先贈送給第三者,並表明其贈送目的是為了維護教會的利益,第三者必須將從土地上所取得的收益轉交給教會。

也就是說當時的英國人民想捐獻土地給教會,但是國王不同意,便將土地轉讓給他人,再由他人替教會打理土地,土地的受益歸為教會。因此,這種完美規避了法律的規定,所以該制度得以在英國流行開。

真正讓「尤斯」被大眾所使用,是在十字軍東徵時期,持續兩百年的十字軍數次東徵,而很多參軍的戰士和軍官都擁有自己的土地。由於擔心家人得不到照顧,便將土地轉讓給信任的男性友人管理,並要求土地上的收益保障家屬的生活需要。有人就要說為什麼不直接給自己的妻子呢?因為在當時的封建法律規定中,女性是不可以擁有財產的。

由於「尤斯」制大大觸犯了封建君主的利益,因此,封建君主總是極力反對「尤斯」制。後來,由於英國封建制度衰落及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到了17世紀,「尤斯」制終於為法院所承認,而發展為信託。到19世紀逐漸形成了近代較為完善的民事信託制度。 19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後,英國的信託機構紛紛成立。1868年倫敦出現了第一家辦理信託業務的信託機構--倫敦信託安全保險有限公司。

回頭開頭說的,英國限制資產階級的繼承法和稅務累進稅收制,實際上對減少私權和古老貴族特權的影響是微乎其微。因為信託制度,而今天主題相關的是家庭信託。長久以來,貴族們將自己的財產託付給第三方,這部分財產不屬於任何人,只屬於中立。

因此,為了子孫後代能代代富,貴族們使用信託基金。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避開了巨額的遺產稅和其他稅,因為這筆錢已經中立。其次可以完美的讓財富傳承和增益。

因為貴族們設立的信託基金隨著財富不斷的累積和傳承,所以在英國,私權和古老貴族地位穩固,使得英國階級固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相關焦點

  • 英國的階級固化也很嚴重,自古沒變過!
    很多人都聽說過英國階級固化很嚴重,可這是真的!英國人認為,階級,甚至是階級固化、階級壁壘,向來是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人會很在意你的家庭出自什麼階級、你的收入是多少,而這套階級制度在英國的社會中已經變得根深蒂固。
  • 階級固化的結果是什麼?
    歐洲精英階層長久以來,所實行的階級固化策略是成功的,這一策略並不是,某一個精英個體盤算出來的。而是無數代上流社會精英,依靠財富、教育、社會關係的傳承。以及歐洲政府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默許,所得到的成果。
  • 張賀那廝——我們來談談「階級固化」!
    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卻只能淪為重點學校學生羞辱的對象:張賀那廝不是默認重點學校的小朋友全面「碾壓」了中學的大哥哥大姐姐嗎?張賀那廝之所以迴避優質高效的師資力量為著精英集團的後代進行教育服務這樣一個事實,是因為他為之代言的精英集團無法用事實迴避「階級固化」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在事實面前表現得無能為力,就像他這篇文章一樣無力得可笑。
  • 在中國,階級固化離我們還有多遠?高考還能實現階級...
    這些現象是不是意味著階級固化即將到來?如果美國的發展和中國相差幾十年,那麼美國現在的階級固化是不是就是中國的未來?口袋君今天就為大家盤一盤:中國離階級固化還有多遠?   美國階級固化到底有多嚴重?   首先,美國的階級固化是很嚴重的。
  • 美國階級固化現象,為何如此嚴重,難道窮人孩子就會一直窮下去嗎
    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階級固化,階級固化就是指一個階級的人群,他們的子孫後代依舊是會停留在這個階級,意思就是說同一階級的社會流動性十分的低,底層階級想要成為中產階級十分困難,而高層階級想要成為中產階級也同樣困難。用一句諺語來表達這種意思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 收盤短評:股市階級固化論
    讓我們先回思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社會的階級固化,很多人都在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中底層階級的人們是否還有機會向上突破?但無論中西方,近50年以來所得到結果,可以悲觀的告訴大家,在進去數字時代之後,社會的貧富差距是在不斷拉大的,階級固化的情況也是在不斷增強的。
  • 英式「自由主義」適合中國嗎?英國階層固化嚴重嗎?比之中國如何...
    X 英式「自由主義」適合中國嗎?英國階層固化嚴重嗎?比之中國如何?
  • 漫談學區房與階級固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區房是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教育資源壟斷導致階層固化的結果。學區房的出現折射出現行教育體制方面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一個城市教育資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造成一些所謂的「好」的優質中小學,這也同時體現出教育的不公平性。
  • 有人從《三生三世》看到了一個階級固化的中國
    僅僅因為他們所身處的階級就註定了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這不是出身決定論是什麼?與其說這是這部劇無意識或者偶然的劇情走向,不如說,這是時代的精神變化所導致的文化內容轉變。人們越來越不信任所謂的灰姑娘與王子的童話,是因為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發現,當代的中國正慢慢地走向階級固化。
  • 窮二代真的是一個問題嗎?階級固化是否說明中國社會正在趨於穩定...
    窮二代真的是一個問題嗎?階級固化是否說明中國社會正在趨於穩定,反觀歐美發達國家,階級都相對固化,階級固化應該是常態吧。階級流動大反而說明社會不穩定不是嗎
  • 電影點評:《三和人才市場》中國的階級固化真的很嚴重
    別說是底層,即使是我這個父母都算是小縣城公務員、介於中產和低層階級之間的人,甚至都可以想見到我未來的困境,生活在北上廣大城市的高級打工者們,其本質也跟三和大神沒有什麼區別,幾百上千萬的房子買不起,孩子因為戶籍問題不能在大城市讀書。
  • 日本階級已經固化,是貧窮世襲制,中國呢
    教育公平是基礎,目前國內的教育成本還算低的,錄取方式也比較公平,但是目前有不好的趨勢,一個是學前教育等等越來越多,貧困家庭跟不上會拉大差距,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就是自主招生開始泛濫,貧困家庭幾乎不可能通過自主招生,完全就是給富裕家庭準備的。一旦教育失去公平,階層就無法流動。
  • 階級固化已是常態?
    階級固化已是常態?每個人都希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生在窮困人家,也有人不向命運低頭,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著,突破固有階級,那麼現在這個時代作為貧苦人家突破階層到底有多難呢?從奮鬥即可成功的「美國夢」到階層固化,其實並沒用多久。
  • 階級固化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簡單,中國社會會走到那一步嗎?
    我不去追逐什麼階級上升。我怎麼高興怎麼過,人家有啥我也得有啥的生活我覺得累不開心。我前段時間一直想真的存在階級這個東西嗎?韓國古代有身份等級,幾乎是法律規定你的身份。兩班,良人,賤民。所謂近代不就是自由民主嗎?人人平等?為什麼法律規定的身份等級被推翻了。人們開始用錢來劃分等級?
  • 如果一定要說階級固化,那麼謝天謝地,我們終於可以進入優雅年代
    前期由於房價的火熱,帶熱了一個詞——「階層固化」。大家都在感嘆:階層上升通道的大門即將關閉。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梳理一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你會發現,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總有5%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而且,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這麼開放,每個普通人都擁有改變自己階級的可能性。上升不過是一種選擇。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該報告接著指出,韓國不僅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而且 「社會的階層流動性較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大衛·利普頓2015年2月4日在出席首爾大學的一場研討會時也指出:「韓國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非常困難,中產階層正在崩潰。」  2010年8月,韓國開發研究院(KDI)公布了近10多年間韓國社會上流階層、中產階層、貧困階層家庭比率變化的分析資料。
  • 社會階級在當今英國有多重要?
    愛也好,恨也罷,很多人都把社會等級制度與喝下午茶、聊天氣一併視為英國生活的典型特色。「階級差異不會消失,只不過是改頭換面罷了。」 英國社會學家理察·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寫道。「每個年代裡,我們都謊稱已經埋葬了社會階級,然而棺材卻一直是空的。」
  • 階層固化嚴重!20年後,我們的孩子是在幼兒園學外語,還是學貓叫
    中國,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叫《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中說:「從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因為我只能報農村戶口,而你是城市戶口」。你輕易所得的 我需要拼盡全力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個70後,當身為90後的我看到這篇文章時,內心並不是波瀾不驚的無感,我深深的感覺到,我所處的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了。
  • 是什麼讓「階級固化」成為網紅詞彙?
    相信對我國歷史稍有了解、國情稍加關注的有心人,都不會對「階層固化」一詞感到陌生。而且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個詞甚至有被濫用的嫌疑。到底是哪些人讓「階層固化」這個詞開始被炒作了起來?未貴先懶:他們思考很少,這讓他們甘願被新媒體及其底下的輿論拖拽著前行,讓他們焦慮地相信自己在被同齡人拋棄,失落地以為階層已經固化。對於階層固化,大家通常的理解是:社會流動性減弱,社會位置變動的難度加大。可倘若真要推敲下去……社會現實當真如此嗎?
  • 有效解決階層固化問題,才能擴大中產階級數量,構建小康社會
    階層劃分主要受收入狀況及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影響,在一定階段還受意識形態影響。我國傳統意義上的階層劃分,主要是以所從事的職業來對人群的身份進行界定,自古以來有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劃分。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我國社會群體主要分為工人、農民兩個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