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階級固化」成為網紅詞彙?

2020-12-13 虎嗅APP



之前一篇《這可能是你玩過最扎心的模擬養成遊戲》曾探討過《中國式家長》這款遊戲,其中提到了扎心的教育現實,涉及到的「階層固化」話題也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一觸即發。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相信對我國歷史稍有了解、國情稍加關注的有心人,都不會對「階層固化」一詞感到陌生。而且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個詞甚至有被濫用的嫌疑。


到底是哪些人讓「階層固化」這個詞開始被炒作了起來?


他們蓬頭垢面地相逢於北上廣深早晚高峰水洩不通的地鐵站、令人窒息的地鐵車廂,即使快被擠成肉醬依然要掏出手機;


他們光鮮亮麗地出沒於高端洋氣的寫字樓,歸家後疲憊到不想面對鏡中真容,轉身癱倒在租來的陋室裡刷起了最新一集綜藝或劇集;


他們興致勃勃地迎來大學生涯,卻很快對所學內容感到缺乏興趣。除了捧著手機、對著電腦,他們想不到用什麼更好的方式來利用撲面而來的自由……



無論他們自封為中產階級、準中產階級,還是預備中產階級,他們大致具有以下特點:


小富即安:他們欲望很多,這讓他們成為無數商家使用無下限的招數來捕獵的對象。而社交媒體平臺是一個完美獵場:軟文、硬廣,讓人剁手於無形。


未貴先懶:他們思考很少,這讓他們甘願被新媒體及其底下的輿論拖拽著前行,讓他們焦慮地相信自己在被同齡人拋棄,失落地以為階層已經固化。


對於階層固化,大家通常的理解是:社會流動性減弱,社會位置變動的難度加大。可倘若真要推敲下去……社會現實當真如此嗎?


首先,「階層固化」這個詞,在學界眼中仍是不規範、缺乏明確定義的概念,僅屬於描述性概念。


我國社會學已有足夠的經驗研究表明:和西方所有現代社會一樣,伴隨著經濟發展,教育、業績、努力程度、機會把握等因素,在人們獲得經濟社會地位的過程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早已超過家境、性別等與生俱來的先天因素。因此,所謂「社會階層固化」這樣的判斷,缺乏實證支持,在科學上站不住腳。


其次,階層固化是個偽命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縱觀古今、遍覽中西,實現個人階層躍遷,從來不是一件易事。



奴隸社會自然不用多說,毫無翻身之地,古羅馬鬥獸場上留下了多少喜與悲、血與淚;


進入到封建時代,封建等級制度在各國森然而立。如我國元朝時期的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的劃分制度,廢而不止的印度種姓制度等。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無數莘莘學子青燈古卷、挑燈夜戰,才有幸走過獨木橋,鯉魚躍龍門。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許多有識之士把握先機,成為如今的商界大佬、凡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但他們的幸福無一不是通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奮鬥來換取的。


急功近利的內在心態、進入新常態後經濟增速放緩的外在形勢,都讓人們更加在意社會流動性。然而事實上,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上仍充滿著機遇,只等一雙發掘它們的慧眼。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人們無意中進行的自我固化,並由此導致的故步自封。


心理學領域中的三大勢力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行為受潛意識中的信念影響,這些信念往往在毫無思辨能力的童年時期由家庭和社會植入,個人此生無意識地以此行動。


然而這些信念未必是正確的,許多潛在心理問題由此而生:整天被父母百般挑剔,潛意識裡會被植入「我不夠好」的信念;反之,被家長們圍著團團轉的小孩,潛意識裡會堅信自己是個完美無缺的小皇帝、小公主,自戀型人格障礙由此而生。



同時,同一階層群體往往具有相似的信念,而不同信念產生不同行為,由此創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誠如T.H.Eker在《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一書中列舉的那樣: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想得很大,專注於機會;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想得很小,糾結於障礙。 


這點得到了心理學家的科學研究證實:通過大量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他們發現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這種狀態稱為「稀缺」。處於稀缺狀態下的人,其大腦會過於專注「管窺之見」,變笨變衝動,即認知能力與執行控制力會變得低下。


如果有人覺得精神分析學派是玄學,對此不屑一顧,那麼可以了解一下奉行實證主義的認知心理學觀點:認知心理學將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全過程。


而且近二三十年來,不少認知心理學家的研究結論已與精神分析學派觀點殊途同歸。


例如,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在其「自創生」理論中提出:「認知系統投射出它自身的世界,而且這世界中顯而易見的現實,僅僅是系統內部法則的一個反映。」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創造了你的世界;而這世界首先是在你的大腦中創造出來的。如在其內,如在其外。



眾所周知,能進入高階層的人,整體實力都不差,甚至需要達到羅家倫先生所提到的強者的基本條件:「最野蠻的身體、最文明的頭腦和不可徵服的精神。」


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來轉述,便是指:高階層人士首先需要具備良好的硬體,能保證軟體如信息輸入能力、存儲能力、整合能力的最大化運作。產出能力也必須一流,最好是別人從未創造、生產出的產品。


巴菲特曾透露其選擇投資經理人的標準是閱讀量要和他一樣大,而他們的閱讀量是每天600頁~1000頁的書或材料。為什麼信息輸入能力越強越好?因為人實際上是通過腦中建構的模型來認知世界的,只有內在模型越發貼合客觀世界,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


科學技術也在助推人的自我固化。


網際網路與智能機的普及,宣告了數字鴻溝已被填平。人類個體能夠通過網際網路擁有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與知識,但是通過算法構築起來的數字圍牆,也在無形中讓人容易變得更加僵化和頑固。


今日頭條、快手、抖音等APP能夠巧妙並迅速捕捉到你的偏好與排斥,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讓你反覆接觸到同樣的主題與信息,沉迷舒適區而不自知。久而久之,你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殊不知你看到的只是一角冰山。


說了那麼多,我們並不是想讓大家到KTV點首《涼涼》送給自己,畢竟在這世界上,「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興許,將注意力集中在「提升階層」這種帶有功利色彩的目標上,本身就已經跑偏了?


要知道,真正能讓人心服口服的大佬們,就單純拿IT行業來講,馬化騰、任正非等等,他們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想要賺大錢。他們是在實現更有普世價值目標的過程中,順帶解決了困擾常人的物質目標。



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要無論是想要實現階層躍遷,還是實現其他各種大大小小的目標,首先得認清自己。


而認清自己,第一步是「將無意識意識化」,知道自己行為背後的真實信念,並將它們調整成正確的認知;那麼人生中原本要走過的彎路,才有可能變成坦途。而這種能力與智慧的培養,只能在路上,不在線上。


向上流動的路如果能有一條是可行的,它會在你心裡,不在黑鏡裡。



相關焦點

  • 階級固化的結果是什麼?
    歐洲精英階層長久以來,所實行的階級固化策略是成功的,這一策略並不是,某一個精英個體盤算出來的。而是無數代上流社會精英,依靠財富、教育、社會關係的傳承。以及歐洲政府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默許,所得到的成果。
  • 張賀那廝——我們來談談「階級固化」!
    階級是什麼?我們所說的階級是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歷史使命相關的階級。人民日報所說的階級卻是和金錢以及和金錢代表的社會地位相關的社會階層。人民日報的階級不固化論和小資產階級的階級固化論,只是資產階級內部的利益談判。中國的壟斷資產階級對外非常失敗,不停對外輸血,越來越無力維持給國內小資產階級的福利。所謂階級固化就是這種矛盾的體現。
  • 英國的階級固化也很嚴重,自古沒變過!
    很多人都聽說過英國階級固化很嚴重,可這是真的!英國人認為,階級,甚至是階級固化、階級壁壘,向來是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人會很在意你的家庭出自什麼階級、你的收入是多少,而這套階級制度在英國的社會中已經變得根深蒂固。
  • 階級固化是否說明中國社會正在趨於穩定...
    階級固化是否說明中國社會正在趨於穩定,反觀歐美發達國家,階級都相對固化,階級固化應該是常態吧。階級流動大反而說明社會不穩定不是嗎 ,用什麼來衡量?
  • 收盤短評:股市階級固化論
    讓我們先回思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社會的階級固化,很多人都在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中底層階級的人們是否還有機會向上突破?但無論中西方,近50年以來所得到結果,可以悲觀的告訴大家,在進去數字時代之後,社會的貧富差距是在不斷拉大的,階級固化的情況也是在不斷增強的。
  • 信託影響著英國階級固化?階級固化嚴重嗎?
    最近看了一部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該紀錄片歷時56年,記錄著來自社會各個階級的14名兒童在這56年裡的變化。他們中有上流社會精英,有普通中產家庭,有來自社會底層的家庭,甚至是孤兒院。整部影片試圖圍繞一個明確的假設,即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預先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 有人從《三生三世》看到了一個階級固化的中國
    僅僅因為他們所身處的階級就註定了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這不是出身決定論是什麼?與其說這是這部劇無意識或者偶然的劇情走向,不如說,這是時代的精神變化所導致的文化內容轉變。人們越來越不信任所謂的灰姑娘與王子的童話,是因為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發現,當代的中國正慢慢地走向階級固化。
  • 在中國,階級固化離我們還有多遠?高考還能實現階級...
    這些現象是不是意味著階級固化即將到來?如果美國的發展和中國相差幾十年,那麼美國現在的階級固化是不是就是中國的未來?口袋君今天就為大家盤一盤:中國離階級固化還有多遠?   美國階級固化到底有多嚴重?   首先,美國的階級固化是很嚴重的。
  • 日本階級已經固化,是貧窮世襲制,中國呢
    日本階級固化本來就嚴重,sama的兒子也是sama。sense的兒子也會是sense。本來戰國時代階級壁壘不斷弱化了,結果江戶時代又變得傳統保守。江戶時代雖然給日本帶來了近250年太平,但是對於日本也產生了深遠的不良影響。
  • 美國階級固化現象,為何如此嚴重,難道窮人孩子就會一直窮下去嗎
    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階級固化,階級固化就是指一個階級的人群,他們的子孫後代依舊是會停留在這個階級,意思就是說同一階級的社會流動性十分的低,底層階級想要成為中產階級十分困難,而高層階級想要成為中產階級也同樣困難。用一句諺語來表達這種意思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 如果一定要說階級固化,那麼謝天謝地,我們終於可以進入優雅年代
    前期由於房價的火熱,帶熱了一個詞——「階層固化」。大家都在感嘆:階層上升通道的大門即將關閉。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梳理一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你會發現,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總有5%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而且,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這麼開放,每個普通人都擁有改變自己階級的可能性。上升不過是一種選擇。
  • 漫談學區房與階級固化
    本文純屬漫談,本文僅代表鳥叔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探討~什麼是學區房,網上給出的定義是:學區房指的是周邊有學校教育資源的居民住房。從某種意義上講,學區房是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教育資源壟斷導致階層固化的結果。學區房的出現折射出現行教育體制方面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一個城市教育資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造成一些所謂的「好」的優質中小學,這也同時體現出教育的不公平性。
  • 階級固化已是常態?
    階級固化已是常態?每個人都希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生在窮困人家,也有人不向命運低頭,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著,突破固有階級,那麼現在這個時代作為貧苦人家突破階層到底有多難呢?從奮鬥即可成功的「美國夢」到階層固化,其實並沒用多久。
  • 階級固化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簡單,中國社會會走到那一步嗎?
    我29歲了,跟我同齡人比我除了讀書什麼都沒有。找不到工作我可能面臨。畢業回去給本科的同學或者碩士畢業的同學打工。我沒有家庭沒有工作,一個月靠著家教賺著在韓國最近本的生活費。以前我因為和別人比,學習上也沒成果,家庭上也沒歸宿,工作上也沒經歷,什麼都沒有抑鬱過。但我想通了,我覺得所有人都說好的東西不一定好。讓我自己覺得高興的才是真正好的。我不去追逐什麼階級上升。我怎麼高興怎麼過,人家有啥我也得有啥的生活我覺得累不開心。我前段時間一直想真的存在階級這個東西嗎?韓國古代有身份等級,幾乎是法律規定你的身份。
  • 電影點評:《三和人才市場》中國的階級固化真的很嚴重
    別說是底層,即使是我這個父母都算是小縣城公務員、介於中產和低層階級之間的人,甚至都可以想見到我未來的困境,生活在北上廣大城市的高級打工者們,其本質也跟三和大神沒有什麼區別,幾百上千萬的房子買不起,孩子因為戶籍問題不能在大城市讀書。
  • 新貴族控制了資本和工作,讓階級固化,解決方案其實也很簡單
    從亞當·斯密(18世紀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被稱為經濟學之父)到約瑟夫·熊彼特(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一位影響深遠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以兩個階級的存在來定義資本主義:一個是通過勞動獲得收入的階級,另一個則通過財產獲得收入。
  • 英語,一門有階級的語言,天然將人劃分成三六九等
    美國還有一種現象叫「階級固化」,即社會底層人民成為中產階級、富人的難度非常大。據統計,在美國只有4%的底層年輕人能成為中產階級,而對黑人來說,這個比例還要低。階級固化的根本原因是受教育程度低。美國底層很難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用英語學習知識的難度很大,窮人成為高材生的比例非常低!反智主義和階級固化歸根結底都是「英語」造成的!一、單詞量差距和知識壁壘英語:日常口語單詞量4000個,常用單詞量8000個,大學畢業生單詞量20000個,專家、教授單詞量40000-80000個,美國人平均單詞量2.2萬。
  • 智慧型手機的世界,尚不存在「階級固化」
    如你所知,無論來自文化,制度還是觀念,這個世界裡充滿了各種「等級規則」,尤其是在一個將「階級固化」掛在嘴邊的輿論環境中,社會資源對年輕人其實並不友善,這些「等級規則」也在潛移默化中,桎梏著整個社會的資源分配,以及每個人的未來走向,所以在不少烏託邦學者對人類未來的想像中,最美好的社會,應該趨向「社會資源誰用得好就歸誰。」
  • 有效解決階層固化問題,才能擴大中產階級數量,構建小康社會
    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我國社會群體主要分為工人、農民兩個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改革開放後,隨著所有制結構、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變革,中國的社會階層逐漸分化。社會階層流動起來了,個體戶、私營業主、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中介機構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這些新的社會階層隨之出現。
  • 只有在手機世界,「階級固化」才會不堪一擊
    我一直覺得,在對待手機的態度上,全體人類用戶——不同的國家地區,性別年齡,審美取向,甚至社會階級,其實沒有太多不同。倘若不是媒體在刻意製造隔閡(比如年輕人最愛「性價比」,商務人士最愛「彰顯身份」),大多數人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化需求」,都無外乎關心三點:「好不好用」,「好不好看」,「夠不夠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