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篇《這可能是你玩過最扎心的模擬養成遊戲》曾探討過《中國式家長》這款遊戲,其中提到了扎心的教育現實,涉及到的「階層固化」話題也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一觸即發。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相信對我國歷史稍有了解、國情稍加關注的有心人,都不會對「階層固化」一詞感到陌生。而且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個詞甚至有被濫用的嫌疑。
到底是哪些人讓「階層固化」這個詞開始被炒作了起來?
他們蓬頭垢面地相逢於北上廣深早晚高峰水洩不通的地鐵站、令人窒息的地鐵車廂,即使快被擠成肉醬依然要掏出手機;
他們光鮮亮麗地出沒於高端洋氣的寫字樓,歸家後疲憊到不想面對鏡中真容,轉身癱倒在租來的陋室裡刷起了最新一集綜藝或劇集;
他們興致勃勃地迎來大學生涯,卻很快對所學內容感到缺乏興趣。除了捧著手機、對著電腦,他們想不到用什麼更好的方式來利用撲面而來的自由……
無論他們自封為中產階級、準中產階級,還是預備中產階級,他們大致具有以下特點:
小富即安:他們欲望很多,這讓他們成為無數商家使用無下限的招數來捕獵的對象。而社交媒體平臺是一個完美獵場:軟文、硬廣,讓人剁手於無形。
未貴先懶:他們思考很少,這讓他們甘願被新媒體及其底下的輿論拖拽著前行,讓他們焦慮地相信自己在被同齡人拋棄,失落地以為階層已經固化。
對於階層固化,大家通常的理解是:社會流動性減弱,社會位置變動的難度加大。可倘若真要推敲下去……社會現實當真如此嗎?
首先,「階層固化」這個詞,在學界眼中仍是不規範、缺乏明確定義的概念,僅屬於描述性概念。
我國社會學已有足夠的經驗研究表明:和西方所有現代社會一樣,伴隨著經濟發展,教育、業績、努力程度、機會把握等因素,在人們獲得經濟社會地位的過程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早已超過家境、性別等與生俱來的先天因素。因此,所謂「社會階層固化」這樣的判斷,缺乏實證支持,在科學上站不住腳。
其次,階層固化是個偽命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縱觀古今、遍覽中西,實現個人階層躍遷,從來不是一件易事。
奴隸社會自然不用多說,毫無翻身之地,古羅馬鬥獸場上留下了多少喜與悲、血與淚;
進入到封建時代,封建等級制度在各國森然而立。如我國元朝時期的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的劃分制度,廢而不止的印度種姓制度等。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無數莘莘學子青燈古卷、挑燈夜戰,才有幸走過獨木橋,鯉魚躍龍門。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許多有識之士把握先機,成為如今的商界大佬、凡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但他們的幸福無一不是通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奮鬥來換取的。
急功近利的內在心態、進入新常態後經濟增速放緩的外在形勢,都讓人們更加在意社會流動性。然而事實上,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上仍充滿著機遇,只等一雙發掘它們的慧眼。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人們無意中進行的自我固化,並由此導致的故步自封。
心理學領域中的三大勢力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行為受潛意識中的信念影響,這些信念往往在毫無思辨能力的童年時期由家庭和社會植入,個人此生無意識地以此行動。
然而這些信念未必是正確的,許多潛在心理問題由此而生:整天被父母百般挑剔,潛意識裡會被植入「我不夠好」的信念;反之,被家長們圍著團團轉的小孩,潛意識裡會堅信自己是個完美無缺的小皇帝、小公主,自戀型人格障礙由此而生。
同時,同一階層群體往往具有相似的信念,而不同信念產生不同行為,由此創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誠如T.H.Eker在《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一書中列舉的那樣: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想得很大,專注於機會;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想得很小,糾結於障礙。
這點得到了心理學家的科學研究證實:通過大量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他們發現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這種狀態稱為「稀缺」。處於稀缺狀態下的人,其大腦會過於專注「管窺之見」,變笨變衝動,即認知能力與執行控制力會變得低下。
如果有人覺得精神分析學派是玄學,對此不屑一顧,那麼可以了解一下奉行實證主義的認知心理學觀點:認知心理學將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全過程。
而且近二三十年來,不少認知心理學家的研究結論已與精神分析學派觀點殊途同歸。
例如,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在其「自創生」理論中提出:「認知系統投射出它自身的世界,而且這世界中顯而易見的現實,僅僅是系統內部法則的一個反映。」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創造了你的世界;而這世界首先是在你的大腦中創造出來的。如在其內,如在其外。
眾所周知,能進入高階層的人,整體實力都不差,甚至需要達到羅家倫先生所提到的強者的基本條件:「最野蠻的身體、最文明的頭腦和不可徵服的精神。」
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來轉述,便是指:高階層人士首先需要具備良好的硬體,能保證軟體如信息輸入能力、存儲能力、整合能力的最大化運作。產出能力也必須一流,最好是別人從未創造、生產出的產品。
巴菲特曾透露其選擇投資經理人的標準是閱讀量要和他一樣大,而他們的閱讀量是每天600頁~1000頁的書或材料。為什麼信息輸入能力越強越好?因為人實際上是通過腦中建構的模型來認知世界的,只有內在模型越發貼合客觀世界,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
科學技術也在助推人的自我固化。
網際網路與智能機的普及,宣告了數字鴻溝已被填平。人類個體能夠通過網際網路擁有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與知識,但是通過算法構築起來的數字圍牆,也在無形中讓人容易變得更加僵化和頑固。
今日頭條、快手、抖音等APP能夠巧妙並迅速捕捉到你的偏好與排斥,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讓你反覆接觸到同樣的主題與信息,沉迷舒適區而不自知。久而久之,你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殊不知你看到的只是一角冰山。
說了那麼多,我們並不是想讓大家到KTV點首《涼涼》送給自己,畢竟在這世界上,「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興許,將注意力集中在「提升階層」這種帶有功利色彩的目標上,本身就已經跑偏了?
要知道,真正能讓人心服口服的大佬們,就單純拿IT行業來講,馬化騰、任正非等等,他們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想要賺大錢。他們是在實現更有普世價值目標的過程中,順帶解決了困擾常人的物質目標。
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要無論是想要實現階層躍遷,還是實現其他各種大大小小的目標,首先得認清自己。
而認清自己,第一步是「將無意識意識化」,知道自己行為背後的真實信念,並將它們調整成正確的認知;那麼人生中原本要走過的彎路,才有可能變成坦途。而這種能力與智慧的培養,只能在路上,不在線上。
向上流動的路如果能有一條是可行的,它會在你心裡,不在黑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