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以其廣泛的題材,獨特的表現方式,多樣的手法,使它得以成為與山水畫、人物畫鼎足而立的三大畫科之一。工筆花鳥畫是花鳥畫中能生動而細膩地表現事物的一個畫種,它的發展所經歷的漫長過程,見證了朝代的更替,並產生了許多傑出的畫家,也為歷史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優秀繪畫作品,除此之外,還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繪畫技法,使後代人得以學習、繼承和發展。
(一)中國古代工筆花鳥畫的發展歷程
花鳥畫早在距離 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如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手柄上裝飾有雙鳥圖案的骨質匕首。在夏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上,以植物、鳥獸為文體的紋飾已大為應用;春秋戰國時期,工筆畫這一畫種初現雛形,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 1 號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中可見,它以毛筆畫於絲綢的帛上,平塗施色,線條雖稍顯生硬,但能準確生動的刻畫出人和動物的形象;秦漢時期,從帛畫、壁畫可以看出,這時的工筆技法已遠遠超過戰國時期,其造型生動,能熟練掌握賦色技巧,線條也達到一定水平,而且繪畫內容豐富,多反應社會生活,藝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如洛陽王城公園西漢晚期墓室壁畫《二桃殺三士》;魏晉南北朝時期,工筆畫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現在對線條的發展研究,創造出「十八描」,如顧愷之的「春蠶吐絲」,陸探微的「一筆畫」,張僧繇的「疏體」,曹仲達的「曹衣出水」等。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以獨立的形式出現,並有了明確的主題意義,以上等幾位畫家都畫過以花鳥為題材的作品。
唐朝,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繁榮,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花鳥畫的發展,並使其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這一時期的工筆花鳥畫題材的作品繁多,主要體現出畫家們的旺盛創造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尤其是以鞍馬為主的動物類題材,在這個時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如韓翰的《照夜白圖》,韓滉的《五牛圖》,韋偃的《放牧圖》等。邊鸞創造出的「折技」畫法則是工筆花鳥畫在唐代的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大成果,他摒棄了傳統意義上的全景入畫,只選取花草中最美的那部分入畫,使畫家們在繪畫創作中能把握主動性。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一種與工筆花鳥畫相對的繪畫風格,用筆簡括疏淡,多描繪田野情趣,這種文與野,工與粗並存的兩種風格,最終孕育出五代花鳥畫的兩大流派。
在唐人卓有成就的基礎上,五代十國湧現出不少各有專長的花鳥畫能手,也正式形成不同的風格流派,即「黃荃富貴,徐熙野逸」的徐黃異體。黃荃為宮廷畫家,繪畫題材多是皇家宮宛中的珍禽異獸,名花奇石,其作品講究用色,設色豔麗,用筆精細,寫實傳神,富貴典雅。而徐熙則是多描寫江湖汀花,野竹淵魚,作品講究用墨,以「落墨為格」,略施淡彩,意趣生動而傳神。徐黃兩派的不同風格,不僅促進了宋代工筆花鳥畫的發展,而且對後世的中國畫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之後的歷代工筆花鳥畫家雖然在技法上各自有所創新,但莫不源自徐黃兩家。
宋代是工筆花鳥畫發展的鼎盛時期。統治者的偏愛和重視,畫院的真正完備,以及繪畫理論的出現都是促使宋代工筆花鳥畫達到空前繁榮的重要原因,花鳥畫在這一時期不但技法成熟,而且還創造出勾填法、勾勒法、沒骨法、白描墨染法等多種風格流派。北宋初期,黃體十分盛行,皇家畫院的花鳥畫以黃體為標準。北宋中期,徐熙之孫徐崇嗣改變畫風,創沒骨法,宋太宗在崇尚黃體的同時也對徐體給予肯定,再加上趙昌、易元吉、崔白等人的出現,打破了百年來黃氏獨霸畫院的局面,促使徐黃二體融合。北宋後期,由於宋徽宗趙佶對花鳥畫的的喜愛以及大力發展,使畫院花鳥畫寓意深遠,形式多樣,這一時期以文同、蘇軾為代表的文人畫也有所發展。北宋滅亡後,一些宮廷畫家逃亡南宋都城臨安,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為南宋院體花鳥畫帶來了繁榮,南宋的傳世畫作數量眾多,且大多畫幅較小,多以「折枝寫生」為主,刻畫精微,形象生動。
元代,工筆花鳥畫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雖然取消了兩宋的畫院體制,但院體花鳥畫尚未中斷,只是其風格已產生轉變,由富貴轉為清麗,設色更加清淡文雅,畫面更顯樸素簡率,賦予工筆花鳥畫以細膩的抒情意味,代表人物有錢選,王淵等人。這一時期更引人注目的便是以「四君子」為題材的水墨花鳥畫空前興盛,繪畫作品突出筆墨情趣,書法韻味濃厚,強調詩、書、畫三者的結合,強化了畫面的文人氣息,為文人畫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創造了空間。代表人物有趙孟,柯九思,鄭思肖等。水墨花鳥畫成為元代畫壇的重要標誌,許多從事工筆花鳥畫創作的畫家在後期也都轉向水墨花鳥畫的創作,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文人水墨花鳥畫在不斷興起,而工筆花鳥畫卻逐漸走向衰落。
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穩定,文化藝術也不斷發展提高,這一時期美術的總體傾向是走向多元化,同時出現了一些以地方為中心的畫家和流派,明初的浙派、江夏派,中期的吳門派,晚期的松江派,都是當時有名的畫派,它們的出現不僅豐富和活躍了明代畫壇,也對清代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明朝前期,花鳥畫基本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延承院體畫,又由於宣德畫院的興盛,畫家們仍然繼續追崇兩宋院體風格,但表現技法沒有什麼變化,其代表畫家有邊文進,林良,呂紀,這些都是工筆花鳥畫大家,較之元代要多許多,在某種程度上,工筆花鳥畫有所發展;二是文人畫,多是以梅、蘭、竹、石為題材的水墨寫意花鳥畫,這一畫種在明代進步明顯,成績突出,其代表人物有王紱,姚綬等。
清代,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尤為興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工筆花鳥畫的發展卻十分蕭索,大多數畫家還是繼承以前的畫風,能有所創新的屈指可數,代表人物有惲壽平,王武,鄒一桂等,其中惲壽平繼承和發展了徐崇嗣的「沒骨法」,結合徐、黃兩家的特點,創造出全新的「沒骨點彩」花卉,這種技法注重對物寫生,其色細麗清潤,造型細微精確,形神兼備,細而不膩,這派被譽為「寫生正派」,宮廷工筆畫法大多以這一手法為主。除此之外,在這一時期,供奉內廷的西方傳教士也帶來了新的繪畫技巧,他們將西畫中的明暗法以及寫實能力與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繪畫風格,開拓了中國畫家們的視野,同時也豐富了中國畫壇,代表畫家有郎士寧,艾啟蒙,王致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