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五年前從國內某重點大學的計算機系畢業,順利地進入了一家知名IT企業做了通信設備軟體工程師。五年時間裡,他跟過幾個項目,在師傅的指導下, 技術越來越嫻熟,從新手成長為業務骨幹,並在第四年的時候開始自己帶項目了。
但是,技術的不斷更新需要持續的學習,重複的加班使他產生了倦怠,穩定地工作 了五年,是不是該換家公司了?好像做技術的都是這樣子,該什麼時候是個頭?三十歲之前還能這麼拼,那麼以後呢?有沒有更好的發展方向?
當小張在陳述自己困惑時,很容易就聯想到很多這樣的IT男:思維嚴謹,做事認真,總在學習,經常加班,即便休了個假期也不知道做點什麼,被人稱為「I民工」,拼的是體力,掙的辛苦錢。
作 為朝陽行業,計算機和通信網際網路有著發展快,機會多,收入起點高的優勢,與此同時,這一行業的技術更新速度比較快,壓力比較大,競爭激烈。因為我國的IT 產業起步較晚,在業內,還沒有出現「高齡」工程師,比較「老」的一撥IT工程師也大概在35到40歲左右了,所以這一行業基本上是年輕人的天下。
在這樣一個生機勃勃而又危機四伏的行業裡,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呢?
一、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
很很多人不願在IT行業裡做工程師的原因並不是學習能力差,也不是怕吃苦,而是不喜歡整天悶在機房,一遍遍地調試程序。這樣的人不喜歡和機器打交道,更偏向和 人打交道,即便大學裡學的是理工類專業,他們也更願意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和人聊聊天,或者談論一些經濟時政話題。如果一周時間都在忙工作,他們也會抽時間 調劑一下自己的生活。
對於這類人,有兩個選擇:要麼把工作當工作,工作之外找娛樂;要麼看看換職業的可能性。
二、職業變換的可能性
如果起點是一個IT研發工程師的話,有這麼幾種比較直接的職業可能性:
從 職業發展的深度來說,可以成為資深的IT工程師。因為國內IT行業發展的現狀,很多人在三十歲左右就跳出了技術崗位,並且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加入,所以工程 師能做到多久,這個還說不好。但是從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確實有不少「專家型」技術人員。曾經一位微軟的工程師告訴我,他五十多歲,在微軟並不是「很 老」。當然,能否持續地做技術還要看公司文化是否願意養一些資深的技術人員了。
從職業發展的高度來說,就是「技而優則廣」,有不少工 程師逐漸開始管項目做管理了,從項目經理到部門經理,直到總監,技術副總等。這一可能性似乎毫無懸念,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讓人們自然會向高度攀登, 甚至作為一個判斷發展的標準。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上不去,不是因為技術不專業,而是因為缺乏管理技能,所以選擇高度之前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
從企業內其他的職業可能性來說,還有這麼幾種:
售後工程師,這是一個對實踐經驗有比較高要求的職位,技術不一定精深,但需要有處理各種客戶問題的能力。從研發轉售後,需要提升的就是經驗,是技術的寬度。因為處於產品鏈的後端,在有些企業不太受重視。
售前工程師,是配合銷售一起拿單的職位,需要給客戶做方案,做宣講,這一職位要求的是技術和表達能力的綜合表現,有不少專業大牛都在這一職位上。
和售前工程師比較接近的是商務拓展(BD),這是一個市場類職位,和售前不同的是,商務拓展一般不會接觸具體案例,是在市場前沿的角度分析客戶和業界的動態,宣講新技術發展等。
而售前再往前端走一步就是銷售。技術轉銷售,也是很多人會採取的一種轉換方式,中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人會把銷售想像成為特別外向,處處自來熟的交際高手,其實因為客戶不同,也會有不同的銷售風格,有客戶就特別喜歡「技術型」銷售,總之,拿單才是硬道理。
三、結合能力和職業價值觀做選擇
看到了可能性,就需要對發展方向做選擇了,決策時要考慮到的因素是:能力與職業價值觀。
可以這麼幾個步驟進行:
一找,在目前的工作中找一找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是什麼?經濟報酬,成就感,還是能力提升,或者發展空間?
二看,看一看其他職業發展可能性中有沒有能滿足自己需要價值的職位?
三能力,能力能否匹配呢?如果暫時不能勝任,假以時日呢?多久?可以達到什麼程度?
四平衡,平衡一下各工作之間的優劣勢比較,平衡出最符合內心選擇的那一個。
對 於IT技術類職位來說,入門的門檻要求比較高,進入不容易,但是因為視野受限,出來也不容易,開始是靠技術吃飯,後來就只能靠技術吃飯了。這一行業的整體 薪資水平比較高,但是技術崗的待遇提升空間又很有限。了解自己,了解職業世界,在這中間找到結合點,在不同的企業發展模式下規劃出最佳路徑,才能擺脫困境 「IT民工」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