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幼小時,對他們「狠心」,是為了孩子以後,具備更多幸福的能力。
如今,中國的很多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很多家長把做家務活,當成孩子必須要完成的勞動實踐作業。
曾有一位十多歲的孩子吐槽:
自己小小年紀,被媽媽逼著做家務!
這位媽媽霸氣回覆:
「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的能力,它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培養你的感恩之心,讓你有耐心有愛心…
你現在做家務,會有責任感,你將來會對你的家人承擔責任。
這就是媽媽現在讓你做家務的初衷和目的。
無論你有多大學問、你會說幾門語言,這都不重要!
我希望你能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純爺們。」
這回答有理有據,有網友們稱:
「關於孩子做家務,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督促孩子做家務。
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潛藏著孩子未來更多的可能。
做家務的孩子,能「好好生活」,這才是未來最好的核心競爭力。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
學習能力強,成績更優異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表示:
「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大麥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很重視孩子做家務活的媽媽。
她的孩子不光成績優異,做起家務活時,井井有條,乾淨利落。
她說:「讓孩子做家務活很重要,會讓孩子,終身受益匪淺。」
在孩子小的時候,她就引導孩子做家務活。
她的孩子一點都不抗拒做家務,因為她會把無聊的家務,變成有趣的遊戲,讓孩子樂此不疲。
比如,讓孩子參與整理拖鞋——
這位睿智的媽媽,會讓孩子觀察鞋子「形狀、大小、顏色、圖案」等,讓孩子為鞋,尋找失散的孿生弟弟;
比如,讓孩子收拾玩具——
她會在玩具筐貼標籤,讓孩子將大玩具送回「巨人國」,小玩具送回「小人國」;
比如,讓孩子整理衣物——
她會和孩子,將不同顏色、款式、季節的衣服分類。
然後和孩子疊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各種形狀;
又比如,讓孩子參與擦洗門窗——
一桶肥皂水、兩把油漆刷,她和孩子可以花一上午時間,在門窗上畫畫,一邊清洗一邊玩。
這位媽媽說:
做家務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早教課!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感、秩序感!
家務活,對於孩子而言,是一項手腦身體並用的,全技能訓練項目。
每項家務,都有很多道工序。
孩子在思考和實施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好的專注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麼「能幹」的孩子,成績想不優秀都難!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
責任感強,未來更幸福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調查發現:
「愛幹家務的孩子,將來離婚率比不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更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更低。」
婚姻生活,其實就是柴米油鹽。
在不鹹不淡的日子裡,夫妻之間只有共同協作,雙方才能感受到婚姻的幸福。
曾有網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因為她從小嬌生慣養,結婚後的她不會收拾屋子,不會做飯。
而她的老公,則是在一個分工明確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從小做家務,婚後老公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家務。
老公因為工作辛苦,當回家面對的,總是冷鍋冷灶時,有一天他終於爆發,他們離婚了。
離婚以後,她一個人撐過了一段很幽暗的生活。
因為她要照顧孩子,必須得做飯,幫孩子收拾屋子。
在這個過程中,她深深體會了,前夫對她的絕望。
她說,婚姻是互相擔當,如果父母早點讓她學會做家務,或許,她也能把婚姻經營好。
這說明:
從小捨不得孩子做家務,實則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他們會早早懂得:
在家庭中,做家務不是某個人的「專利」。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從小就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
這樣,孩子會把幹家務當做既定的事實,也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點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當他們切身體驗到家務的瑣碎和不易時,他們也會懂得感恩和尊重。
從小做家務
孩子更獨立,未來更優秀
我國曾流傳一句千古名言: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句話充分說明一個事實:
把做家務這種小事做好了,才能做真正的大事。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媽媽在朋友圈,為剛上大學的女兒招聘保姆。
對於保姆的費用,她直言一點都不心疼。
保姆只要照顧女兒日常起居,洗衣做飯就行。
而像這樣的孩子,由於父母對她的無盡寵愛,使她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看似愛孩子,實則在無形之中培養出了一個「巨嬰」。
這讓大麥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
日本媽媽千惠,因為乳腺癌復發,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
她決定教會孩子阿花「世間最了不起的本領」——
做飯、洗衣和打掃等家務活兒。
阿花2歲洗襪子,3歲可以榨果汁、煮米飯、打掃衛生,4歲學習切菜、炒菜、煮大醬湯,5歲學會了煮鬆軟健康的糙米飯、製作漂亮美味的壽司。
小小的阿花,勇敢、樂觀、獨立,即使後來媽媽真的離開了,她也活得很好。
這兩個事例,可以看出: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擁有獨立、自信和自強的靈魂。
從小被家長溺愛,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孩子,他們喪失了對生活的掌控權,實則輸在了人生起跑線。
有研究表明:
從小幹家務的孩子,他們的平均收入要高出不幹家務孩子的20%左右。
史丹福大學的海姆斯院長說過:
「讓孩子學著做家務,能讓他們意識到,為了過好生活,他們必須付出相應的勞動。」
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用孩子,讓孩子參與家務。
這樣的孩子,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強,事業更成功。
大麥曾看過一個韓國博主的vlog,整個人都被治癒。
她們能把柴米油鹽,變成詩和遠方。
她們能將無聊的日子,過得鮮活可愛。
對於無聊的家務,那位博主總有自己的生活哲學:
「只要規劃好順序,一天就可以環遊世界。」
有人說,唯有先善待日常瑣事,方能把平凡的日子過成詩。
未來,我們是讓孩子因缺失家務能力,生活一地雞毛?
還是他們能認真打理生活,讓日子充滿詩意,熱氣騰騰呢?
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叫成長。
每個父母,都想孩子未來優秀,道路越走越寬。
我們要從小給孩子自由獨立的空間,提供鍛鍊、實踐、展示本領的機會。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擁有一雙勤勞之手;
讓孩子在體驗中長大,體驗越多,感受越深;
讓孩子從小做家務,不溺愛、不包辦。
我們要讓孩子相信:
通過自己的勞動,他們終會遇見自己想要的未來!